呂惠聰 張鵬 于穎 郭新迎
摘要:“就業難”、“創新”、“創業”已然成為當代大社會背景下的熱點問題,各所高校結合國家政策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探索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開展相關課程,培養創新創業復合型人才,不僅緩解高等院校大學生就業壓力,更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持。在此背景下,本文總結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理念,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提出基于班級管理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新方式,即創新創業意識、知識、精神及實踐能力,并為班級管理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出新思路。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方式;高校;班級管理
1 研究背景
從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將“創業”列為國計民生的重大發展戰略,提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1]。到2012年10月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創新創業的重要性,并提出我國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和“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等創新創業重要舉措。隔年11月,在2013年全球創業周中國站中,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并特別強調了青年學生在創新創業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全中國、全社會都應重視和支持青年學生的創新創業[2]。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借助改革創新的“東風”,在中國的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2]。再到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又一次提出創新,并明確指出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助推中國青年一代創新創業,為青年一代實現出彩人生搭建舞臺。
2 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理念及現狀
青年一代,尤其是受過良好系統教育的青年大學生,是最具創新與創業潛力的群體。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仍處于探索階段。在2002年,教育部將清華大學等9所高等學校[ 9所創業教育試點高校: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黑龍江大學、南京財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確定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提出“創業教育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應貫穿于高校的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主要是通過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業能力”[3]。
從2002年開始,9所創業教育試點院校根據社會發展基本狀況、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以及本校自身特點,提出了各具特色并兼具科學性和時代性的創業教育理論[4](見表1)。綜合9所試點院校的實施情況及前人研究,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探索可總結為以下四方面:(1)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方面,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成立創新創業的保障機構,開設相關課程,實施創新創業教育;(2)在第二課堂活動方面,以大學生“挑戰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以及創新創業設計類競賽為載體,開展創新創業實踐;(3)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方面,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為試點,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高等院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和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載體,不僅應站在戰略及理論高度上來看待創新創業教育,而且需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落在實處,落在與大學生接觸最為緊密的大學班級中。通過開展班級管理中的創新創業教育,幫助每位學生清晰地認知國家政策及就業現實,了解自身優劣勢,把握創業機會,由被動就業轉向主動創業,以所具備的創新創業知識、能力來適應社會發展。
綜上,本文著眼于班級管理這一背景,在前人理論及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知、情、意角度,提出基于班級管理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知識、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四個方面,在此基礎上為班級管理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出新思路。
3 班級管理中創新創業教育新方式
3.1 創新創業意識
創新創業意識,指具有指引作用的意識理念,有助于激勵、促進和指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意識并非與生俱來的,是創新創業實踐者對現實狀況、客觀環境、自身條件等的科學分析、概括、凝練和升華。其是主動掌握創新創業知識,并付諸行為的有力保障。
在當前的班級管理模式中,高校輔導員作為“新生大家庭”的領頭者,其自身的思維行為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就業觀。所以,在班級管理中,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首先要從輔導員筑起,高校的創新創業知識講座、實踐培訓是優化師資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礎上,輔導員要利用班級文化建設及自身優勢,為大學生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在實際管理中,將班級精神文明設為“創新、創業、博學、誠信”,用以指導班級的行為文化。同時,作為有團體輔導資格的輔導員,通過組織“主題團輔”活動,幫助大學生快速融入大學環境,更深刻認識自己,清晰自己的就業創業之路。學生普遍反映,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展的“主題團輔”活動,主題性、體驗性及趣味性增加,輔導員通過游戲的方式,將創新創業主題融入其中,學生們參與度更好,更利于創新創業意識培養。
3.2 創新創業知識
創新創業知識,是解決實踐過程中所遇問題的有效工具,包含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必備知識,如工商、法律、金融、市場調研、市場營銷、風險規避等知識,以及與實踐活動相對應的社會知識,如禮儀、人際溝通等知識。
其中,必備知識通過課堂學習或自學等形式來獲取,而相對應的社會知識卻難以在課堂中獲得,此時,班級管理就可以發揮其額外價值。在班級管理中,以“創新創業知識講座”、“創新創業每日小知識”、圖書借閱角以及每周創意班會等形式,鼓勵學生在班級范圍內分享創新創業小知識,協作開展活動。經調查,最受歡迎的是每周創意班會。學生反饋,在每周創意班會這個小平臺上,通過自行組隊、分工協作的方式,同學們體驗到操作的可行性,團隊協作與分工的重要性,明確自己的優劣勢,增長實際的創新創業知識。
3.3 創新創業精神
創新創業精神這一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見解。秦虹指出,創新創業精神的核心是“創新精神”,廣義上講,創新精神涵蓋了個體創新素質的全部因素。狹義上講,創新精神是個體在創新實踐中展現出的意志力量[5]。本文以狹義的創新創業精神為對象,認為其是一種精神力量,激勵人們不斷創造出更多生產力。其是高校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精神支柱,是關系到大學生勇于創業、敢于創業的關鍵。
在實際班級管理中,為使大學生培育創新創業精神,更好地融入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之中,我班從三方面入手:第一,有效利用課堂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理想,增強意志力量;第二,利用周日班會及班級活動,塑造大學生優良的意志品質,以及能夠迎接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決心,勇于創新,堅忍不拔;第三,科普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我調適,有效運用社會支持系統。在實踐中,其中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四個一行動”——輔導員平均一天與一位學生談話,平均一周一次班會,平均一個月一次主題活動,平均一季度一篇學生管理心得,且深入班級、宿舍、學生活動三大陣地。這不僅及時了解了學生動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疏導和社會支持,而且通過多維接觸,創新創業精神以輻射狀傳播至整個班級。
3.4 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是指通過系統學習而積累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再經過科學處理與實踐檢驗,從而產生的新概念、新知識和新方法。其是多種能力的整合統一,主要包含制度創新、思維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能力。
在班里管理中,輔導員將第一與第二課堂結合起來,以本校創新創業教育知識體系為指導,督促學生參與相關課程及實踐平臺中。在第一課堂上,學校調整培養計劃和教學方案,將輔導員納入進來,組建創新創業教育的專業教師隊伍,增設了諸如“創新創業教育”、“人際溝通與交往”、“積極心理學”等相關必修、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空間。在第二課堂上,學校建立創業孵化園,開展項目競標、競賽等方式,鼓勵大學生投身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以專業為依托,以活動、項目團隊為組織形式的實踐群體。同時,我班從學校及班級中獲取部分經費,設立班級創新創業基金,針對班級中積極參與省級、校級創新創業活動的學生予以物質獎勵,鼓勵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熱潮。
4 結論與反思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涉及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系統工程,如何有效地促使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樹立、知識的汲取、精神的形成及能力的發展,以幫助其順利就業,勇于創業,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重點。
本文結合班級管理及教學經驗,提出的班級管理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及相應的措施及意見,是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迫切需求。
在班級管理中,首先要抓好師資隊伍,大力培養和組建一批具有專業素養、教育熱情和實踐經驗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尤其是班級中與學生接觸最為緊密的輔導員。通過企事業單位的見習或創業過程的參與等方式,不斷提高輔導員及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水平,進而促使學生形成創新創業意識;其次,結合專業教育和班級活動,利用學生課余時間,進行以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為載體的創新創業教育新形式,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知識、能力的發展提供寬廣的時空背景;最后,利用輔導員的專業優勢和物理空間優勢,開展“四個一行動”,深入班級、宿舍和學生活動,了解學生動態,通過談心談話等方式,形成育人合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匯聚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強大新動能,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責任重大、使命在肩[6]。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要有效利用班級管理平臺,將創新創業教育落在實處。
參考文獻:
[1] 楊幽紅. 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范式與實踐研究[J]. 中國高校科技, 2011,(06): 75-76.
[2] 張學亮, 姜振海. MOOC技術支撐的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OL]. 現代交際, 2017: 8-9.
[3] 柴徑. 以點帶面 推進創業教育——《創業教育》試點工作座談會綜述[J]. 中國高等教育, 2002,(10): 39-40.
[4] 羅儒國.“三創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展望——以武漢大學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06):20-23.
[5] 秦虹,張武升. 創新精神的本質特點與結構構成[J]. 教育科學, 2006,(02): 7-9.
[6] 呂小亮. 新形勢下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實踐創新[J/OL]. 中國培訓, 2017: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