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曉旭
摘要: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地位等重要指示。然而,在新形勢、新背景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無法適應當今的社會發展,要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著新的發展方向發展,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在內容上、方式上、方法上進行全面的創新和改進。本文對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現實需求和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單的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措施。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創新
一、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現實需求
當前,我國已步入新時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縱深發展的同時,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尤其是高等教育。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做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要指示。新形勢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時代要求,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成為一個新的時代課題。現如今,零零后已進入高校,成為大學的主力軍。在二十一世紀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他們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相比較于以往的青年,表現出更強的自主性、開放性和多變性。在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發生巨大改變的新背景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的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為主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已不再適用。鑒于此,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利用現代技術來推進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代,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加上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局面,需要進一步推進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本就抽象,加之教師又經常過分強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權威性、嚴肅性,缺乏將理論聯系實際,化抽象為具體,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過于嚴肅、呆板、枯燥,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二是教學模式單一,思政課堂缺乏活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采用單一的灌輸式、說教式的教育,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思政課堂通常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主導,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課堂死氣沉沉,不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高尚的思想品德,還需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掌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技巧,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思想引領者。
三、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措施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往高校思政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保守,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僵化,教師一言堂使得思政課堂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聽課欲望,從而使得教師“自導自演”、學生“自娛自樂”的現象頻頻出現。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需改變教學觀念,切實樹立、踐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但是,不能盲目地“以學生為中心”,而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前我國社會進入轉型期,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也發生了變化,不僅僅是滿足于對理論的學習,還對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提出了新的訴求。另外,在當前這個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途徑的不斷多樣,信息資源數量的與日俱增,學生獲取信息也更加便捷,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很容易通過互聯網傳輸給學生。而這個時期的青年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還不具備良好的信息鑒別能力,因此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容易受到多元化信息的沖擊。在新時代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立足于這些新需求、新變化,牢牢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切實貫徹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中,提高高校思政課的質量和效率,開創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可從通過以下途徑入手:首先,樹立人本化的教育觀念,真正把大學生置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將服務學生作為高校的最高任務,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重視大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把被動的“要我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把“管住學生”變為“幫助學生成才”,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使其主動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來,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目的。其次,使用個性化的教學方式,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師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運用千篇一律的講課方式,而要根據教育對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做出適當的調整,選擇最佳的授課方式。此外,教師還要摒棄陳舊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與學生的雙向互動和交流。思政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像過去那樣,滔滔不絕,按部就班的照搬書本上的內容,而可以運用情景教學、現場互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師生互動,使學生在無形中掌握思想政治理論。再次,采用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是一種開放的、靈活的教育管理方式,是對傳統教育管理制度的修正和創新。以往的教育管理制度嚴苛、死板,教師是管理者,學生是被管理者。管理者始終占據主導地位,而被管理者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這樣就容易造成學生與教師對立,進而使師生關系惡化。人性化的管理強調平等,要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個性需求,要與學生互動和合作,從而營造人性化的教育環境。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情商教育
十九大的順利召開,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提法、新舉措。在新的歷史方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要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前提下,與時俱進的不斷更新和豐富,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具體包含兩個方面,從國家層面上,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不斷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基本國情、黨的基本路線和形勢政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以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 孫梅,《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渠道作用——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視角》,世紀橋,2013年1期。
從社會層面上,有社會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然而,在新時代環境下,以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變化,還需在個人層面上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開發新的課程內容。首先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功能是育人,完善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這個快速更迭的快餐時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社會競爭越來越大,大學生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從而會引發許多心理問題,有調查發現,我國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可見,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刻不容緩。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的目的都是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都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將兩者結合進行,這樣不僅可以起到心理指導的作用,還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是對大學生進行情商教育。新時代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要使當代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與人打交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情商教育就尤為必要。對大學生進行情商教育,可以使他們正確的認識自我和他人,管理好自我情緒,從而更好地處理人際交往事務。
(三)采取互動式的教學方法
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單一僵化,主要采用理論灌輸的方法,教師在上面自說自話,學生在下面睡覺、玩手機,或者是被動的抄筆記,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期末就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這樣的方法不僅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教學效果,還會引起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反感,成為學生眼中的負擔。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豐富思政教學方法,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大學生對思政課堂的學習興趣。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采用以下幾個互動式的教學方法,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第一,運用討論式教學法。教師在課前給學生提供資料,設計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然后讓學生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其中,教師尤其要注重引導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提高大學生的社會敏感度,引起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思考。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大學生的主動意識,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二,充分利用學生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等隱性課程。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等隱性課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學生社團,可以說是大學生在校園里最大的活動場所,對教育和管理學生發揮著巨大作用,因此其也被稱為第二課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社團,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進社團活動中,最大限度的發揮社團的育人作用。此外,還要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課堂不是開展思政教育的唯一途徑,書本也不是思政教育的唯一素材,要大膽的走出去,結合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根據實際情況,為大學生擬定相關的調研課題,劃定調查范圍,或者是開展多樣的志愿服務工作,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切身領悟思想道德的真諦。第三,采用網絡教育法。網絡的普及,為高校思政教育開辟了新的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從觀念上轉變落后的教學方法,利用QQ、微信、電子郵件等新媒體傳播渠道,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通過音頻、動畫、短視頻等方式進行思想政治相關理論知識的傳達,這樣可以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此外,高校還要完善校園信息化建設建設,使師生、家長及社會能夠實時互通。利用微信群、QQ群等新媒體來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實時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態,有效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四)搭建新媒體傳播平臺
新媒體的廣泛運用,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和學習方式,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對新媒體的應用具有強烈的依賴性。由此,要想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就必須契合時代背景,加強對網絡信息技術的合理利用,搭建多媒體傳播平臺,不斷擴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第一建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網站。這類網站的內容必須始終圍繞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此外,還要注意內容的實效性和多樣性,多添加貼近大學生生活的實例,吸引更多學生的注意。教師可在網站上實時發布相關課程理論知識以及最新理論政策和時事政治,并做好此類網站的宣傳向導 ,以便學生在課后空閑之余,隨時隨地在網站上瀏覽學習,接受政治熏陶,樹立正確的思想信念。這樣既便捷又高效,有利于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途徑。第二構建線上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新媒體具有直觀、交互的特點,對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高校可充分利用多媒體,創建思想政治教育線上交流平臺,用組群的方式把學生組織起來,統一交流。教師可把網絡空間的文字、語音、圖片、視頻或表情包等符合現代大學生交流方式的傳播方式作為教學手段,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生硬刻板的模式,生動而幽默的將內容呈現出來,通過新興的交流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不同于課堂教學的輕松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第三加強與網絡新媒體的合作。高校不能局限于只是網絡新媒體教育平臺的使用者,還需結合自身的情況與網絡新媒體進行合作,根據高校辦學理念,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媒體教學平臺。還可根據高校自身特點優化教育手段,最大化地運用信息科學技術,讓思想政治教育更直接、更簡便。此外,高校還可制定網絡多媒體平臺的管理制度,組建一支專業的管理隊伍,通過專業化的管理和引導,規范網絡秩序,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更好地監督和管理網絡新媒體教學,保證大學生線上思想政治教育有序開展。
四、結語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針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不足,筆者認為可從以上所述的幾個方面加以完善和創新。只有不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采用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趣味性,學生才能廣泛認同,真正地投入到其中,進而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認識。這樣才能使高校在教書的同時,達到育人的目的,充分發揮高校思政應有的作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一批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劉忠才.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44).
(2)白麗.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探析[J].文化視野,2018(01).
(3)黃志虹.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發展探討[J].熱帶農業工程,2010(06).
(4)張婷雅.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02).
(5)單耀軍,郭曉葵.簡析新時期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嬗變[J].中國成人教育,2014(13).
(6)胡欣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芻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野下[J].教育理論研究,2018(07).
(7)冉亞周.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J].德育研究,2019(01).
(8)蘇如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力提升策略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1).
(9)宋政儒.自媒體視域下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J].現代交際,2019(02).
[1] 姜科多,《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培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關于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的思考》,林區教學,2017年05期。
[2] 吳艷純,《習近平群眾觀研究》,湖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 孫梅,《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渠道作用——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視角》,世紀橋,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