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明
【摘要】物理作為高中重要學科內容之一,是一門具有操作性、實踐性較強特點的應用學科。對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能力具有較高要求。高中物理在初中物理的基礎上,增加了深度和廣度,物理學習中需要學生擁有縝密的思維和抽象分析技巧。在新課改中,高中物理教師學習了課改要求,對高中物理教學目標和要求有了新的認識,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育人要求,高中教師應當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利用符合新時代教學規律的多種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物理能力培養。本文通過研究情境創設在課堂上的運用,提出如何利用問題情境創設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達到教師教學預期,培養學生的物理精神。
【關鍵詞】高中物理;問題情境創設;對策研究
一、問題情境創設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必要性
問題情境創設教學方式強調了“問題”和“情境創設”兩個重點。問題導向式是學術研究的基礎,在應用學科中,問題也是探究的前提,牛頓因為有一個蘋果墜落的疑問,發現了萬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浴中因為水的排出,產生疑問,計算出了物體體積。所有的研究都是以“問題”開始,“問題”能夠激發人的思維,使人對事物產生興趣,高中物理教學也是如此,以問題為基礎,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探究、主動探究,從而提升物理學習質量。另一方面,“情境創設”教學能夠把物理學中抽象、復雜的規律、定律,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融“情”于“境”,使學生熱愛物理喜歡物理,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直觀,利用情境創設引導學生逐漸進入物理世界,培養學生物理情感。因此,問題情境創設教學,將“問題”與“情境創設”兩種重要的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質量,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能力。
二、問題情境創設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1.通過生活進行問題情境創設
學生學習物理不僅是為了升學為了考試,還是增加知識,了解生活的途徑,物理是解答生活現象的一門學科,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現象都可以借助物理知識得以解答,學生學習物理也可以更好的適應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物理教學中的問題情境創設應當從生活中提取,以生活為基礎。例如,學習《圓周運動》時,教師結合生活中的運動現象提出幾個問題:①一般在圓形轉彎的高速路上,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車道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外側車道高于內側車道的傾斜路面,這樣做是為什么呢?②同學們在操場跑步時,如果速度很快的經過轉彎處,身體會有什么樣的變化。通過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實驗精神,讓學生利用生活實踐的方式,發現當運動的物體改變運動軌跡,會有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存在,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興趣,利用更多的生活常識與物理內容結合起來,形成融會貫通的習慣。
2.利用多媒體開展問題情境創設
多媒體教學能夠提升教師教學效率,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現代化教輔工具,多媒體教學可以通視頻、音頻等形式刺激學生感官,豐富教學形式,將死板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眼前。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視頻,讓學生思考視頻中出現的物理問題。例如,學習《研究摩擦力》時,教師可以選取《小鬼當家》中小主人公凱文機智對付反派時,在家門口潑上水,水結冰后,反派走在上面滑到的片段,提出問題:“為什么走在冰上和平滑的雪上容易滑倒,走在積雪中不容易滑倒?”然后,再在多媒體中播放幾張增加摩擦力和減低摩擦力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片中,雪天后的車輪上防滑鏈的設計效果,觀察一下自己防滑鞋和容易滑倒的鞋子底部有什么不同,自己想一想還見過哪些類似的現象,在這期間引出章節內容,摩擦力有關概念。通過多媒體,生動想象地展示了摩擦力的影響以及那些物體什么樣的形式可以增加摩擦力,使學生直觀認識物理原理。
3.在實驗教學中進行問題情境創設
物理學科離不開實驗,實驗是物理的靈魂,通過實驗實踐物理規律,掌握物理定律。物理實驗是在理論基礎上的實踐,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實現學生動手操作的愿望。在實驗課中進行問題情境創設,可以在以學生認知水平為前提的情況下,結合學習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實踐掌握物理知識。例如,在實驗課中,可以針對實驗提問學生可以有哪幾種實驗方式,在試驗中眼前哪些實驗器械是沒有必要使用的。學生在實驗情境中,思考問題,通過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判斷。實現物理的綜合應用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激情。
綜上所述,問題情境創設在高中物理課堂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問題情境創設可以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生活設計問題情境,采用先進的教學工具輔助物理教學,在試驗中利用學生動手機會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親自探究,培養學生物理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韋樹唐.淺談情境創設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
[2]宋海峰.巧設情境,激趣深入——談情境創設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教師,2014,35(08):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