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術
摘 ?要:三亞學院發起了以課程為主要對象的“三度”建設,即“課程的深度”、“課堂的飽和度”和“學業緊張度”,旨在不忘初心,讓學生走進校園的目的是更好的走向社會。文章以風景園林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為研究對象,在“三度”建設的背景下,從課程結構的重構、課程內容的再設計、教學大綱的重修、教學方法的革新、考核內容與評價方式的改變以及授課教師“深度”提升計劃的制定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實踐。
關鍵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三度;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1-0137-03
Abstract: Sanya College has initiated the"three degrees"construction with the main theme of the course, namely "depth of course", "saturation of classroom" and "study tension", aiming at not forgetting the initial intention and letting students enter the campus. The aim is to move towards society better. The article takes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of urb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degrees" construction, from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the redesign of curriculum content, the re-construction of syllabus,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 was carried out in terms of innovation, changes in assessment cont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pth" promotion plan for the instructors.
Keyword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urriculum; third degree; teaching reform
一、改革背景
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下發了《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要求,嚴格的剔除掉大學課堂中的“水課”。與此同時,三亞學院的管理部門發現,自2018年起,三亞學院的生源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普通本科二批次以上錄取人數占了90%。根據對新生的問卷調查表明,新生們的學習動力更強、學習需求更大、對自身的要求更高、學習目標也更明確,更愿意在大學四年中更加充實自己、完善自我。
因此,在內外雙重壓力和動力的推動下,三亞學院堅持回歸初心,堅持以學生為本,堅持以成果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旨在加強學生應用知識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1-2],提出了課程“三度”建設。
二、課程“三度”建設內涵
“三度”建設,核心是課程質量的提高,是指的 “課程的深度”、“課堂的飽和度”和“學業的緊張度”。課程“三度”建設要堅持成果導向,以學生學習產出和學習能力提升為評價課程的主要標準,通過課程的學習,教學學生學會學習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方法、專業技術和專業能力,并有助于學生的專業成長和今后的職業發展。
三、《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改革措施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三亞學院風景園林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科學地應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原理和方法,對各類城市園林綠地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與設計。[3]《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內容涉及了城市規劃、生態學、植物學等多個學科知識。[4]與其相關的設計類課程還有《公園設計》、《居住區景觀設計》、《濱水景觀設計》、《風景區景觀規劃》,這五門課程共同組成了一個設計類課程體系,課程內容之間互相聯系。根據“三度”的內涵要求,改革措施具體落實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結構的重構
當前我國大學課程改革存在“深度”缺失, 具體表現為重形式結構輕實質結構、重表層結構輕深層結構、重課程設置輕課程實施。其原因既有傳統思維和教學精神的束縛, 也有現實課程理論研究不足和教師素質薄弱的影響。[5]《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原來的課程結構只注重個別知識的增加或刪減或是前后順序的調整,而忽視了課程實質結構,忽視了課程知識、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有機結合建構。課程的學習不單單是讓學生掌握簡單的知識,這些知識通過發達的互聯網隨時可以百度出來,而應該關注學生的綜合學習方法、思維模式和專業素養的培養,在課程中引導學生重視生態正義觀的培養,只有具有了生態正義觀,才利于引導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才利于保護學生的生命關懷之心;才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6]
(二)教學內容的再設計
教學內容上突出“新觀念、新觀點、新內容、新方法、新技術”,使得學生跟上行業的步伐,對行業的變化早先體驗,獲得知識自信和能力自信,取得專業方面的競爭力。2008 年汶川地震后,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文要求各地結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綠地防災避險規劃,各省市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評審中也將城市綠地防災避險規劃視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必備內容加以評判。[7]教材內容上城市避災救災綠地內容較少,我們則根據國家發展現狀適當充實相關內容。2012年,“海綿城市”首次被在國家層面上提出來,海綿城市綠地也逐漸運用到各類設計項目中,而現有教材并沒有相關內容,所以我們在課程內容上面會彌補空白。目前,市面上所采用的城市綠地系統的本科教材中關于綠地系統分類的介紹主要是按照2002年發布實施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而在2018年7月份,國家重新頒布了《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17)。在這方面課程內容上,我們講授最新的綠地分類標準,同時在此基礎上,詳細分析市區、市域、區域等不同層面的分類標準,并對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地方標準進行對比,國內綠地不同時期的分類與國外不同國家的綠地分類進行橫縱向對比教學,闡述背后的原因,使得學生對綠地范疇有了一定深度的認識。
不斷完善課程大綱,補充與課程相關的經典書籍的閱讀,與教材形成互補模式,形成網絡式的知識體系。在采用同等類高校的教材作為輔助教材閱讀外,本課程還增加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經典書籍作為擴展內容,如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張京祥的《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唐學山的《園林設計》、吳志強的《城市規劃原理》和許諾的《國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同時,推薦學生閱讀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高質量學術論文,成為知識體系的有益補充。在選擇學術論文方面,也是非常慎重,秉著貴精不貴多的原則,只選擇核心期刊且引用率與下載率均高的論文。經典書籍與學術論文的雙管齊下,才能讓學生既掌握了現行知識體系的脈絡和框架,同時也能了解最新行業前沿,可謂相得益彰。
(三)教學大綱的重修
教學大綱是一門課程的靈魂,好的大綱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三亞學院在2017年就推出了“符合國際規范的大綱”的撰寫,這大綱與以前的大綱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修改。前言部分增加了授課教師的信息包括聯系方式和辦公時間和地點,方便學生有需要時聯系教師。大綱內容方面增加了:1. 課程簡介及目標,明確了課程內容、地位和作用。明確了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比以前的更加具體與詳細。2. 課程資料與課程準備內容,對使用教材、參考教材包括必讀和選讀都有了明確規定,這是保證了課程深度的具體措施。3. 課程內容方面,增加了課前閱讀、攜帶材料和課堂測驗與課后習題部分,里面詳細的列出來每次課前應該閱讀什么資料,上課應該準備什么資料,課后需要完成什么作業。4. 課程考核部分,增加了考核內容、分值及考核標準。使得學生可以清楚的了解成績的構成。5. 考試安排,里面把每次平時作業、課程大作業的提交時間節點都標明,方便學生安排好學習時間。6. 考試誠信,把學生如果違紀產生的后果進行說明。7. 課程資源推薦,詳細的列舉了與課程相關的資料,主要包括網站信息、期刊信息及APP等,方便學生在課后學習。“符合國際標準的大綱”的修訂,其實是讓課程的“深度”、“飽和度”以及“緊張度”綜合的展現,給學生之前大綱需要在教研室進行集體討論。開課之初,學生可以通過大綱的閱讀,了解整個課程的體系建構與時間安排,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合理安排和統籌學習時間。
(四)教學方法的革新
2018級培養方案之前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總課時45課時,理論30課時,實踐15課時。改革后,總課時增加到60學時,增加的課時全部用于課程實踐教學。《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的實踐教學包括四個課程實驗,其中課程實驗(一)-(三)是綠地調研部分,課程實驗(四)是課程設計內容。綠地調研是結合課程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運用現場教學法、課堂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對三亞學院校園綠地現狀、三亞市公園綠地現狀及三亞市綠地植物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課程設計結合前期的現狀調研內容及課程理論板塊的內容,通過現場教學法、真題假做法、問題探究法、交互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分組完成三亞市主城區公園綠地系統規劃編制任務。
以往課程快結束時才開始實踐教學,改革后,打破了先理論后實踐的傳統思維,將理論與實踐教學同步設計,學生可以有針對性的消化所學知識點,最后課程理論全部結束,留下5周左右的時間來完成課程設計,形成課前預習、課上討論、課中調研論證、課后調整完善的良性循環。如此,前面幾個課程實驗出現的問題得到及時糾正,在課程設計時就能更加高質量的完成,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也更為扎實。
充分利用多媒體,增加課堂形式的多樣化。以往利用多媒體只是利用其播放PPT,而改革后可以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和集圖文聲像為一體的特點,彌補傳統教學單一性的不足。有效的利用多媒體,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感官,突破學習上的難點,更加直觀的展示所學內容。如介紹海綿城市綠地時,可以播放海綿城市綠地的原理動畫,讓學生更加生動的了解海綿城市綠地的工作原理。如講授綠地系統空間布局時,可以利用地球在線定位所要講的城市衛星圖像,讓學生對城市綠地的空間布局一目了然。
(五)考核內容與評價方式的改變
“三度”建設中的“學業的緊張度”是與課程考核密切相關的,改革之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傳統的考核方式是閉卷考試的形式,其成為了唯一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手段,這種考核方式導致了很多學生平時不學習,輕松瀟灑,考試之前就死記硬背、緊張過度,即使考了高分,也是“低能”。改革之后,學生的“緊張度”是貫穿課程的整個過程的,因為,考核的方式和評價方式都有了巨大的改變。以前的考核,只會有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個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包括了考勤和平時作業占總分的30%,期末成績占總分的70%。所以,即使平時不認真,只要期末考試拿到60分,總成績也是及格的。但是,改革之后,考核方式和評分標準變為課堂考勤5%+閱讀筆記10%+課后習題5%+課程實驗(平時作業)30%+課程大作業50%五個部分組成。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化,加入了閱讀比例的考核,閱讀的加入同時也滿足了課程深度的建設要求,經典書目和學術論文保證了課程內容的擴展和深化。平時作業和課程大作業改變以往的紙上談兵的做法,而是讓學生真題假作,首先對題目中涉及的人、環境、政策進行了解,然后再利用所學知識對實驗項目進行編制的規則、要求和形式的訓練。這種方法的訓練,加深了課程的深度要求,讓學生不僅學會了綠規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更懂得了為什么要這樣做,這么做背后的原理和依據是什么。
改革后的考核,更加注重了過程考核,考核貫穿整個課程教授過程。通過完善考核體系,保證總評成績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教學成果,避免學生平時不來聽課、期末搞突擊的弊端。學生在課上課下的學習成果均反映在總評成績中,保證整個學期的學習積極性。這更有利于學生的持續性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慢慢消化和吸收。“緊張度”不僅對學生來說有,對教師也是需要的,教師需要經常保持對與課程有關信息的變化的“緊張”,才能保證課程內容的“深度”。
(六)授課教師“深度”提升計劃
課程“三度”建設中,其中“深度”的要求更多的是對授課教師的一種鞭策。授課教師的“深度”不夠,如何要求其講授的課程能達到一定“深度”?如何能帶領學生走進某一個領域的“深度”?因此,在三亞學院初期的三度課程建設中,對主講教師提出了高職稱、高學歷的要求,這無疑是對課程“深度”開展的保障。即使主講教師具有了“雙高”的頭銜,這也不意味著可以坐享其成,知識是不斷更新的,行業也是瞬息萬變的。這要求主講教師制定一份自我提升的計劃,包括參加相關學術論壇、參加相關學術培訓、發表相關學術研究等,這都有助于提升課程“深度”。
四、討論
三亞學院的“三度”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學生和老師也正在體驗和檢驗這場沒有硝煙的改革的結果。但在建設中,本人也感到了些許困難和困惑,現提出來大家探討。
第一個問題是關于參考資料閱讀的,本人在課程大綱中提供了大量的經典書目和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讓學生閱讀,要求提交閱讀筆記,且筆記內容的好壞計入到成績考核中。現在問題是三亞學院已經不要求學生購買教材了,學生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購買教材,連教材學校都不硬性規定了,估計購買那些經典書目的學生更少,如果不購買就去圖書館借,但目前三亞學院風景園林專業的藏書的質量和數量是遠遠不能滿足現有學生的需求的。如果教師本人拍書的照片發給學生閱讀,這里面又涉及到版權問題。所以這個參考書閱讀的實施問題也應該落實到位。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學生的學習狀態問題。三亞學院的“三度”建設計劃是2018年先在七個學院試點,到2020年完成全校80%專業課程的“三度”建設。就目前,風景園林專業核心課程的“三度”建設來看,很多學生普遍反映作業量太多,80%以上的學生都要熬夜寫作業,等到第二天上課個個睡眼蒙眬,嚴重影響了上課質量。這還只是專業核心課程加大了課程飽和度,如果所有課程都如此,學生能否承受的了?這是否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一個因素?
第三個問題是學校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要配套跟上,目前,很多學校已經開展了網絡教學或者是自主研發的課程管理和教學軟件。網絡教學的開展無疑可以為像《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這種設計類課程提供許多便利,如圖紙的提交、教師能隨時隨地批閱作業,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通過學生的閱讀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及時提醒學生控制好學習的進度,不會出現明天交作業今晚通宵補作業的情況,對學生緊張度的把握更行之有效。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綠地建設的總綱領,也是城市總體規劃的一部分,也是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必須要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之一。課程的 “三度”建設,使得其從結構、內容、教學方式到任課教師的要求都有了一個重新的調整。通過這次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我們希望學生能具備更加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加充分的利用大學時光,以更加自信的步伐邁向社會。
參考文獻:
[1]顧佩華,胡文龍,陸小華,等.從CDIO在中國到中國的CDIO:發展路徑、產生的影響及其原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24-43.
[2]吳姝菊,滕祥金,張晶紅.CBE教學模式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新啟示:以園林專業大學生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144-146.
[3]唐慧超.基于系統思維培養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林業教育,2017,35(01):61-63.
[4]樓一蕾.風景園林專業“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園藝,2013(22):223-224.
[5]周建平.大學課程改革的“深度”缺失與覺醒[J].江蘇高教,2009(01):71-73.
[6]王潔寧,任震,黃瀅,等.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教學的生態正義觀導入研究[J].風景園林,2018,25(10):110-114.
[7]林箐,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2005,21(6):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