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玲
【摘要】本文總結了從聽、說、讀、寫、議的教學策略,探討如何通過這些教學策略來生發(fā)學生的情感、導發(fā)學生的心聲、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樂趣、誘發(fā)學生的發(fā)現,從而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聽說讀寫;課堂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聽、說、讀、寫、議正是基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理念提出來的,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更應重視貫徹這種課程新理念,以促進學生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但在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新的課程理念沒有得到有效貫徹,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效甚至無效。有鑒于此,本文嘗試開展探討,提出通過聽、說、讀、寫、議來促進小學課堂有效教學。
一、“聽”出情感
語文教學是以一段段文字、一篇篇文章為憑借的,但有些教師的目光僅僅停留在有限的教材課文,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全力挖掘埋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知識和智慧的光芒,因為從語言文字深處閃現出來的光芒是最明亮、最可貴、最持久的。例如,在教《長城》一文時,當講到“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時,筆者向學生介紹了古代勞動人民建筑長城時的艱辛,長城經歷了秦朝、漢朝、魏朝、明朝等18次的修筑。這時,一個見多識廣的同學向同學們講述了“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的故事。又例如,當講到“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個偉大的奇跡”時,筆者向學生介紹長城被列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宇航員從太空俯視地球時,長城是最明顯的標志,此時,一個同學站出來念出“不到長城非好漢”等名句。
讀了課文的文字,聽了老師的介紹和同學的補充,同學們有的驚訝,有的羨慕,有的感嘆,洋溢在臉上的自豪和滿足是難以掩飾的,因為他們不但懂得了修筑長城的辛酸與偉大,他們也為中國人的萬里長城而自豪,生發(fā)出愛家、愛國的情感來。
二、“說”出心聲
同樣一篇課文,有的課堂死氣沉沉,有的課堂卻精彩紛呈。究其原因,關鍵在于教師有沒有為學生的學習鋪開一條讓學生發(fā)表心聲的通道,是否做到引導學生領悟語言文字的真諦,讓學生真正道出心聲。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一節(jié)課下來,同學們一路上游歷了圓明園令人神往的園林藝術精華,飽覽了圓明園這座收藏極為豐富的皇家園林,目睹了圓明園慘遭浩劫和毀滅的歷史,此時,同學們的心情是何等痛惜和憤怒。筆者趁勢而上,問道:“假如此時你正站在圓明園的廢墟里,你想說些什么?”這時,同學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表達了哀嘆,有的表達了沉重,有的表達了憤慨,字字句句構成了他們胸中滿腔怒火,導發(fā)出他們的心聲。
三、“讀”出共鳴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課文中的一字一詞一句,都融入了作者千絲萬縷的情和愛。讀,是感受作者情感最直接的方式。遲緩讀出猶豫,急速讀出決心,委婉讀出柔情,有力讀出剛強,低吟讀出傷感,高亢讀出激昂……語言文字蘊含的無限真情,盡在讀中得以抒發(fā)和升華。
例如,在教授《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時,“雷利如約捧著鮮花到機場迎接爸爸凱旋歸來,接到的卻是爸爸覆蓋著國旗的遺體。”那一幕是凄慘的,令讀者也揪心地痛。教學中,配上悲凄的樂曲,引導學生投入到情境中朗讀,能產生讀者傷心,聞者流淚的效果。而在寫“雷利發(fā)出‘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的呼吁,呼吁全世界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zhàn)爭”的段落上,則可以進行有力、急速、高亢地集體讀,因為有感情的朗讀能產生巨大的震撼力,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讓作者的心聲轉化為讀者和聽者的心聲。這就是“讀”出共鳴的教學效果。
四、“寫”出樂趣
“寫”是語文學習的最高應用層次。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把心中的所思所想記下來,能讓學語言的人得到最大的滿足。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指導學生把學到的語言材料、寫作技巧等即時運用到實際寫作中,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言文字的作用和樂趣。
例如,在教漢樂府詩《江南》一課時,在拓展學習的環(huán)節(jié)中,筆者讓學生聯系平時的游戲活動,仿照《江南》的結構方法,即時學寫兒童詩歌,結果學生仿如一個個小詩人,有的寫出了《踩影子》:“操場上踩影子,影子真淘氣。影子忽在左,影子忽在右,影子忽在前,影子忽在后。”有的寫出了《吹泡泡》:“泡泡泡泡真美麗。一會兒飄到頭頂上,一會兒跑到衣服里,一會兒鉆到褲子邊,一會兒落到花鞋面。”……一首首簡單又充童滿趣的詩,不但是學生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的寫照,更是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無窮樂趣的見證。
無垠的空間、無限的真情、無比的精彩、無盡的發(fā)現、無窮的樂趣,組成了語文多彩的天空,顯示了語言文字非凡的魅力。聽、說、讀、寫、議則為學生領略語言文字那非凡的魅力筑建了橋梁。教學中,只要教師善于把握機會,多渠道引導學生生動靈活地學習語文,通過寫來激發(fā)學生的樂趣。
五、“議”出發(fā)現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語言文字,通過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和感悟,不斷找到新的發(fā)現,從而使學生得到新的發(fā)展。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發(fā)現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大膽地思考,熱烈地議論,自主地發(fā)現。如,在教學《麻雀》中,我就發(fā)現學生從“議”中得到了發(fā)現:
“老麻雀是勇敢的,因為……”
“老麻雀是偉大的,因為……”
“老麻雀是膽小的,因為……”
……
雖然學生的理解與發(fā)現未必合理,但學生敢于打破傳統(tǒng)的閱讀理解框,能通過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學習,顯現出自己的獨特發(fā)現,這正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所期待的。
參考文獻:
[1]蔡可.“語文教育”與“文學教育”——馮鐘蕓先生訪談[N].中華讀書報,2002-11-20.
[2]楊麗莉.讓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有滋有味[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