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丹 韓雯
摘? ?要:為了使互聯網保險更好地適應當前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需求,并通過現已推出的產品尋找正確的發展道路。本文從互聯網保險產品的設計特點出發,通過分析目前行業內在產品設計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對市場上具有創新意義的典型案例進行了介紹分析,最后總結得出互聯網保險在產品設計上的風險防范建議,提出要重視客戶體驗和碎片化需求,通過利用好互聯網場景和大數據平臺來更好地實現未來產品的設計。
關鍵詞: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保險產品;產品創新;特殊風險;風險防范
1? ? 研究背景及意義
從1997年出現第一張網上投保意向書開始,互聯網保險正式走入大眾視野。然而,真正為互聯網保險的順利開展奠定法律基礎的是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的頒布實施。中國保監會在2015年7月頒布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徹底從經營主體到信息披露等各個方面為互聯網保險業務的開展做出了明確界定和規范,也為互聯網保險的發展空間框定了界限[1]。
在過去幾年中,各大保險公司不斷探索包括成立新渠道子公司、開展集團內部代理、成立事業部并單獨核算管理,借助淘寶、京東等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建立網上保險銷售門店以及成立專門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等在內的新型互聯網保險業務管理模式。據微博與騰訊共同發布的《2018年互聯網保險年度報告》顯示,近年來,互聯網保險總體呈快速增長的態勢,互聯網保單量5年間增長了18倍。另據測算,未來一年有較為確定的購買保險計劃的高潛用戶規模將達到2.17億。
然而,在互聯網保險發展的初期,互聯網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渠道在銷售環節發揮作用,保險公司可以利用互聯網拉近與客戶的距離。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與保險的不斷融合,傳統保險產品固定費率、固定保障、無法細分客戶群的老模式將被打破,實時核保、實時定價、精細客戶服務將變得可行。可以說“簡單與透明、個性與娛樂、碎片與自助”是互聯保險的設計理念。然而類似愛情保險之類也只是為了賺取關注的噱頭而已,并不能成為一種真正的產品形態。
2? ? 互聯網保險產品設計的特點及存在的風險
2.1? 互聯網保險產品設計特點
2.1.1? 場景化
在現有的互聯網保險產品中,場景化產品占所有產品總數的75%,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網絡使用的不斷普及,消費者更需要的是類似退貨運費險、碎屏險以及“買貴險”等特定場景化下的產品。
2.1.2? 跨行業性
指互聯網保險公司與其他行業領域展開合作共同開發創新產品。泰康人壽保險集團在醫療健康行業的門診預約、就診醫療、醫療技術等多個方面與國內外多家醫院開展投資與合作,加快推進了泰康集團的核心戰略建設,力求構建以醫療服務、養老護理、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核心的“大健康生態圈”[2]。
2.1.3? 虛擬性
一方面互聯網保險以電子商務的形式進行,不存在面對面式的柜臺交易;另一方面,互聯網保險投保、核保、簽收、承保、理賠等程序統統在線上完成,更加簡單便捷。互聯網保險的線上營業點取締了現實實體經營場所,服務范圍更加廣泛。
2.2? 互聯網保險產品設計的特殊風險
2.2.1? 跨行業合作存在定價風險
因為保險的運用需要一定經驗累計和歷史數據的支持,但目前我國的征信系統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并且一些跨界領域市場本身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不足以支撐風險可控的保險產品費率定價,貿然跨界存在極大的定價風險。
2.2.2? 只顧營銷噱頭、偽創新風險存在
近幾年,頻繁出現的類似“失眠險”“失戀險”“吃貨險”“堵車險”等具有博彩性質的產品,儼然成一場賭博的標的,違背了保險可保利益原則,背離保險以保障功能為主的本意。此種“創新”不但難以符合廣大消費者合理合法的正常需求,反而會使消費者更加排斥保險產品的創新[3]。
2.2.3? 易發生走法律死角,不能遵守監管要求得風險
2014年,某保險公司為某銀行提供不合規跨界業務保險,擬發信用卡,開發了個人信用卡消費信用保證保險,后因虛擬信用違規被禁止。另一方面,互聯網保險產品開發銷售中信息公布不完整充分,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正常的合法權益[4]。
2.2.4? 理財型互聯網保險產品占比較高,資產負債容易出現不匹配的風險
近年來,互聯網保險保費規模急速擴大,但產品當中的理財型產品占比過高,能達到90%,而保障型產品占比低,增長速度慢。理財型保險產品負債端期限短,來自保險業實務工作和研究領域的專家對資產負債不匹配風險現象提出了預警。
2.2.5? 缺乏真實創新,同質產品較多
我國互聯網保險的業務模式多是在傳統銷售渠道基礎上增加了一項互聯網業務渠道而已,并沒有真正改變現有的核心運營模式,更沒有設計出個性化、創新的、適合互聯網銷售的保險產品品種[5]。
3? ? 互聯網保險產品設計的案例分析
3.1? 有創新意義的互聯網保險產品—退貨運費險
3.1.1? 退貨運費險簡介
為了轉移消費者因退貨產生的運費支付風險,2010年9月,華泰保險公司借助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淘寶網,應對網購中最為普遍的因退貨產生的運費承擔的糾紛問題,創新性地推出了一款名為退貨運費險的產品。退貨運費險根據投保人的不同分為買家和賣家兩個類別,在淘寶商品交易的過程中,若消費者因為各種原因選擇退貨,此時,保險就會發生效力,在經過審核之后會對退貨過程中的單程運費進行賠付。
3.1.2? 退貨運費險銷售模式
由華泰保險公司和淘寶網聯合推出的退貨運費險其運營模式為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模式。分為買家版和賣家版,主要支持的是淘寶網可7天無理由退換貨的商品。買家版是買家在網上拍下商品時自愿勾選購買,在發生退貨行為時,由保險公司按照約定在買家寄出需退貨商品后72 h內對買家的退貨運費進行賠償。賣家版則是指淘寶賣家自愿投保,在發生退貨行為時,由保險公司代為賠償賣家單程運費。
3.1.3? 退貨運費險的創新之處
華泰保險推出的退貨運費險出現在眾安保險創立之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純互聯網保險,不但是行業內首個場景化的互聯網保險產品,同時也首次實現了保險產品的動態定價,這些都是保險行業發展的巨大創新和提升。退貨運費險憑借著投保流程簡單、保費低廉、理賠速度快等優點,不但幫助消費者規避了一定的網購風險,也可以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使商家誠信經營,幫助提升商家服務水平,同時帶動了物流產業的發展,對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6]。
3.2? 備受爭議的互聯網保險產品—世界杯遺憾險
3.2.1? 世界杯遺憾險簡介
2014年世界杯期間,借著比賽的熱度,安誠在線推出了這款“世界杯遺憾險”。該保險投保價格為8元,保險期限是15天,意外身故和殘疾最高賠償1萬元。與此同時,安城在線與支付寶進行合作,即以支付寶提供的積分服務“集分寶”為補償形式,倘若投保人支持的球隊在投保階段被淘汰,則投保人可在支付寶端獲得相應的“集分寶”作為補償,每100個集分寶抵扣1元人民幣。投保人可獲得最低14元、最高49元的補償。
3.2.2? 世界杯遺憾險被叫停原因
安城在線推出的這款“世界杯遺憾險”僅僅上市數周便被保監會叫停,保監會認為該保險產品不但帶有博彩性質,而且其設計也違背了《保險法》對保險合同的定義,該保險將可能獲利的“遺憾補償”作為保障對象,屬于投機風險,被保險人對該投保標的不具有可保利益,不在可保的范圍之內。
受世界杯影響力的吸引,在此期間,除了安誠財險公司,其他保險企業也借助世界杯效應相繼推出了“吃貨險”、“看球喝高險”、“夜貓子險”等一系列娛樂性質的保險,這些保險產品同“世界杯遺憾險”一樣,基本都是普通意外保險借助世界杯熱潮的營銷噱頭而做的再包裝,只可供球迷作為娛樂購買,而本身真正的保險性質卻十分微弱,最終這些產品的銷售都慘淡收場。
4? ? 互聯網保險產品設計特殊風險的防范建議
4.1? 深刻踐行客戶至上的服務理念。
由于保險本身的無形性加之互聯網保險的虛擬性特點,保險公司的發展核心必須是以客戶為中心,從產品設計到銷售到售后都要時刻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加貼心和有效的服務,提高客戶投保的續保率,從而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4.2? 豐富互聯網保險產品的層次
首先,要采用開設網上服務端(B2C)的模式來進行簡單類別和資產確定型的產品銷售。然后,借助大數據等分析手段來對收集到的大量客戶信息進行分析和細分以便于產品的二次開發。其次,對于場景化產品,采用線上交易到線下消費體驗相結合的模式(O2O),通過統籌客戶不同的需求和產品的特殊性,為特定場景的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服務。最后,積極開展與其他產業的合作以求開發出共同的產品,不但可以有效幫助保險產品逐漸滲透于各行各業,也有利于緩解互聯網保險在單一領域的風險[7]。
4.3? 處理好產品創新與風險控制及成本利益之間的關系
保險公司在保持基準費率穩定的同時,應加強公司內外數據資源以及各渠道、各產品線數據的整合,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保險產品設計的個性化、差異化和區域化的創新。利用社交軟件、移動互聯、電商和地理導航等線上數據,依托數據挖掘技術,采集能夠全面反映客戶交易偏好和消費行為特征的數據,構建完整的客戶數據圖譜,從而為大數據技術應用于客戶細分和需求分析打造現實基礎。最后,在保險理賠過程中,通過反欺詐關聯分析和洞見分析,強化成本的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對非結構化數據的加工、處理和儲存能力,從而有效打擊保險交易中的欺詐行為[8]。
[參考文獻]
[1]汪演元.從我國互聯網保險的歷史軌跡看發展趨勢[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5,29(1):38-42.
[2]葉穎剛,秦建文.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風險管理視角[J].海南金融,2015(7):47-52.
[3]馮志堅,張舒宜.上海保監局.“上海保險業依托互聯網發展與監管研究”課題組.國外互聯網保險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上海保險,2015(2):57-60.
[4]劉小微.互聯網保險應介定好“創新”與“噱頭”[N].金融時報,2015-03-25.
[5]李 瓊,吳 琳,吳興剛.關于我國網絡保險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武漢金融,2013(6):25-27.
[6]唐金成,李亞茹.論我國網絡保險市場監管的完善[J].保險市場,2014(6):73-79.
[7]任曉聰,何 軍.我國互聯網保險進入全面發展期:主要障礙與破解之策[J]. 南方金融,2016(7):78-82.
[8]葉穎剛.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風險管理視角[J].北方金融,2015(7):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