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摘? ?要:職業教育的發展導致高職院校的生源趨于多樣化。多樣化生源因各類型學生之間個性特點的差異,對教育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加大了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學生管理工作對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及高職教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對高職院校的招生形式與多樣化生源學生的特點進行了研究,分析了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現狀,并對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
關鍵詞:生源多樣化;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
我國教育工作的大力推進使得受教育群眾數量快速增加,教育模式也從覆蓋面較小的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高職教育也有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但各大高校的招生計劃及院校素質對優秀的中學生而言,有極大的吸引力,是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逐漸多樣化的原因之一。生源多樣化為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問題也漸漸突顯出來。不同類型的生源,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考慮其個性特征與實際需求,探討加強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1? ? 高職院校招生形式
高職院校的招生形式主要為對口單招、高招、五年一貫制和自主招生等。對口單招是一種對中專生、職高生和技校生進行招考的招生模式,實行年代較長,招生規模相對穩定,在社會上認可度也較高。學生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習后,通過文化課程考試與專業技能考核,綜合成績合格就能升入高職院校。
高招通過普通高考進行招生,是面向成績達到高職院校分數線的普高生。這種招生模式是最為傳統,也是規模最大的高職院校招生形式,一直是各個高職院校生源的主力軍。
五年一貫制招收初中生,由中職院校與高職院校合作,共同確定招生計劃與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的自主招生形式是近幾年才實行的,存在的時間雖然短,但發展卻非常迅速,社會認可度也在不斷提升。自主招生因其招生形式相對靈活,為偏科較為嚴重且又有深造想法的學生提供了便捷通道。
2? ? 高職院校多生源學生的現狀分析
對口單招的學生已學習了部分專業技能,基礎較為扎實,也有較高的實踐能力,但缺少系統的知識結構,文化課程水平有待提高,學習方式也需要加以改進,在更深層次的專業理論上可能會存在學習自覺性不高、學習進度緩慢等情況。
高招生一般都經歷過高考,文化基礎基本高于其他生源。普高生在高中的學習中大多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理論基礎,總體素質也在高職院校各個生源中占據前列。但這類學生大多是因為高考失利而進入高職,自控能力、學習積極性偏低的情況并不罕見,他們對專業的理解程度較低,視野也相對狹窄。當然也有部分學生對專業期待性較高,并有深造的想法,會對專業課程投入大量精力,積極考證并進入本科學習。
五年一貫制入學要求較低,學生在入學時年齡小,有一部分人沒有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學習動力,文化課程基礎較為薄弱,自控能力也有待提高。
自主招生的學生思維一般較為活躍,對于新事物也有較高的接受度,但從總體而言,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其文化課程基礎略遜于經歷過高考的普高生,在專業技能與專業理論上又無法與中職院校的學習相比。
3? ? 高職院校多生源學生的特點
高職院校的學生有相當多部分出身于農村及鄉鎮,其中,有的學生家里有兄弟姐妹,有的學生家庭問題十分嚴重,也有部分是留守兒童。這些學生的家長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對科學的教育方法缺乏了解,但對孩子有較高的期待值。
學生在步入高職院校時,在各個方面多少都會存在不適應,高職寬松的學習環境、人際關系和未來的就業計劃等,學生對于這些還沒有一定的概念。在上大學前,學生的學習有老師督促,基本是以被動接受知識為主,而大學的學習需要學生有較高的自主性,對自己的學習時間與學習進度進行安排。同時,學習環境的變化導致部分學生感到無所是從,無法明確學習目標,對自己的學習進度也難以進行合理地規劃。
高職院校要求學生在學校住宿,部分自理能力差的學生對集體生活難以適應,對全新的人際關系和學生團體感到茫然。還有部分學生因中學性教育不到位,且有些學生的家長對此重視度不夠,也沒有進行說教,導致一些學生在兩性交往中產生問題。
部分學生因高考失利或家長意愿而進入高職院校,在專業選擇上沒有太多的話語權,對所選專業的課程內容與發展趨勢也缺乏深入了解,在入學后對本專業不感興趣,或學習本專業課程時感到吃力。因此,這些學生大多對自身發展和就業缺乏信心。
在高職院校的多生源學生中,無論哪一種,都會有相當數量的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自我約束力較差、學習動力不足的情況在高職院校的學生中普遍存在。
4? ? 生源多樣化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現狀
4.1? 管理理念較為落后,管理人員缺乏責任心
高職院校的高層決策者已對當前生源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有深刻的認識,也有更新管理理念的意識。但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負責人員,其中有部分管理理念落后于形勢變化,對當前多生源學生的特點和適用對策缺少了解與分析,無法從生源多樣化的角度來進行科學的、針對性強的管理工作。講究絕對服從的自上而下式管理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常態,在管理工作中一般以單方面的通知與對學生提出要求為主,忽視學生自身的意愿與需求。這種管理模式下的工作人員,大多都缺乏正確的管理理念,沒有意識到學生才是教育質量最直接的評價者。生源多樣化背景下,這種命令式管理理念會影響學生管理工作效率,易引發學生對學校的負面情緒,不利于高職院校本身的發展。
部分學工人員的工作責任心不強,以學生不出事為工作目標。這種工作思路會受復雜的生源而產生層出不窮的工作漏洞,對管理工作與管理人員也會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4.2? 學工人員的工作能力有提升空間
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對于生源多樣化的形式了解不足,沒有及時采取對應的處理方法。部分學工人員對多樣化生源的特點與現狀缺乏研究,也沒有做好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溝通協調措施,導致管理工作與學生的需求不匹配,無法在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方面看到工作效果。
4.3? 管理方式與管理制度有待創新與完善
高職院校主要以院系兩級管理體制為主,由系一級來負責學生的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部分學校的管理結構缺少合理性,導致各個部門之間易發生工作與責任互相推諉的問題,嚴重影響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這種現象使得系內工作冗雜,學工人員忙于各類事務而難以抽出時間來深入關注學生,對學生的心理、生活、學習狀態與就業方向等方面缺少研究。
學生管理工作周期包括學生的入學至學生畢業,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獎學金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補助等各類事務性工作,繁雜的工作量導致學工人員對學生管理工作趨于表面化,也缺少時間與精力來總結、創新管理方法。常見的學生管理方法多為以應屆畢業生為主的單一管理模式,無法滿足多生源學生的需求。部分學工人員會以新形勢的平臺與軟件來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但這只在提升溝通效率、開拓溝通渠道上有所進步,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并未有較好的解決方法。
5? ? 生源多樣化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應采取的對策探討
5.1? 更新管理理念,以學生為主體
學工人員應更新管理理念,將自身的命令式管理向引導為主的方式轉化。學生管理人員應對不同生源的特點與個性進行深入了解,關注并培養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未來發展,將管理工作覆蓋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目的。學工人員還需充分認識到學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管理。
5.2? 完善學生管理體系,提升學生管理人員的能力
高職院校應建立專門的學生管理機構,統一負責學生管理工作,明確各項職責,能有效避免各部門之間的推諉現象,提高辦事效率。
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人員應結合當下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強自身職業素質。如在管理技術方面,參加校內或校外的培訓學習來加強自身對當下信息技術等方面知識的掌握。學工人員還應重視自身的溝通能力,對于不同生源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溝通方式與交流途徑,來提高管理效果。
5.3? 創新管理方式,關注學生發展
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開展各項管理事務時,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在工作中體現人文關懷,降低學生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
學生管理人員應對學生有足夠的尊重,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與個性,關注學生的困難,并進行引導幫助。在與學生溝通時應秉持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素質。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人員應在學生入校時,根據專業來制定學生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并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進行引導與鼓勵,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控能力,引導學生對自身進行約束與調控,使其能自覺完善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質。
6? ? 結語
高職院校的生源多樣化是當前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也在逐漸增加。現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問題頻出,學工人員應對生源多樣化的發展形勢有一定的認識,及時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以學生為管理工作的主體,分析不同生源學生的特點,并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有效溝通,提高工作質量。學生管理人員也要加強自身職業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創新管理方法,以培養高技能高層次人才為目標,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子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現狀考查與對策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6(3):181.
[2]嵇天培.生源結構多樣化背景下高職學生精細化管理模式探索[J].黑龍江科學,2016(22):66-67,70.
[3]李亞玲.探索高職院校多樣化生源結構下的教學管理模式[J].山東化工,2016,45(18):153,158.
[4]徐躍進.基于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現狀的思考[J].求知導刊,2017(18):86.
[5]虞? 莉.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困惑與出路—以江蘇建筑職業教育學院為例[J].時代教育,2016(24):83-84.
[6]王霞暉,田其英.基于高職生源多樣化分層分類人才培養的探索—以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5(Z6):81-83.
[7]閆? 中.高職院校“社會班”學生的教學現狀及應對措施研究—以B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