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鋒 趙遠 范琦
[摘 要] 在今天的大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志愿服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幫助大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的同時,也強化了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是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的正確引導,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升和精神塑造起到積極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然而,要讓新時代的大學生能夠立足社會,各大高校的教育事業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建立高校志愿服務的完整體系和長效機制是未來高校努力和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 高校 實踐育人功能 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在我國的高校教育事業中還不夠完善和成熟,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志愿服務的認識不到位,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體系不完善等,無法體現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功能[1]。要想讓大學生志愿服務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加快制度完善的步伐。
一、志愿服務所具有的功能
(一)促進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
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大學生能不斷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服務去觀察、去思考,這有利于學生自主地把思維和知識相結合,再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讓大學生的思想與精神得到升華,從而促進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
(二)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具有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作用。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把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進行處理和分析,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可以有效地解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困難,還能夠通過幫助他人,喚醒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和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強化自己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升華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
(三)磨煉大學生的意志
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開展,不但可以磨煉大學生身體的意志力,還可以磨煉大學生精神上的意志力。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大學生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他們每克服或解決一個困難或者問題,都會增強其信心,提高適應環境、克服困難的能力。志愿活動服務的對象大多是處于相對弱勢的群體,開展地點也是在比較艱苦的環境中,因此,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大學生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為了達到更好地服務目的,他們要勇敢地面對各種困難條件,面對各種挑戰,處理各種問題,逐漸培養起樂于助人的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四)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實踐活動,可以調動其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把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實際情況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對專業知識領悟和掌握得更加深刻,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同時通過與不同人群進行溝通和交流,也能夠提升其社交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3]。
二、志愿服務活動在實踐育人時出現的問題
(一)沒有深入認知志愿服務
部分學校的志愿服務活動還停留在去敬老院服侍老人、到農村支教、進大賽會場服務等,對志愿服務的認知還停留在較粗淺的層面,從而導致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出現簡單化、形式化的尷尬局面,而真正的實際實用效果并不強,無法將活動精神融入學生的行動中去,再加上大學生本身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經驗不夠,主體意識不強,缺乏創新意識,最終導致志愿服務不能實現實踐育人功能。
(二)志愿服務管理體系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中的志愿服務活動都是由學生自發組織開展的,由于學生接觸真正意義上的志愿者服務活動較少,不具備豐富的活動經驗,因而無法形成系統完善的組織管理制度和體系。不少學校并沒有開展專門的招募培訓和志愿服務活動的相關培訓工作,學生幾乎沒有機會接受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培訓,這也導致了開展志愿活動難以系統化、科學化,整個過程較為隨意,組織管理機制比較單一,志愿活動組織者的水平參差不齊,活動效果不理想,體現不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價值和意義[4]。
三、更好發揮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
(一)建設志愿服務文化傳播體系
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為大學生普及志愿服務的相關知識。比如,開設線下課程,以線下課程為主,對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理論、實踐能力與個人素質、活動的實施與技巧等方面的知識教授,再利用線上課程的輔助作用,利用信息的流動性特點,為學生提供教學、熱門活動以及線上疑問解答等方面的資源,再配合其他學生曾經較好地完成志愿服務活動的信息、新聞、感受、成效等,讓大學生能夠不斷地充實自己志愿服務的知識理論。
(二)完善志愿服務體制
對志愿服務進行規范,強化招募和培訓機制,讓大學生明確自己作為志愿者的身份;建立志愿服務認證和考核機制,通過互聯網完善學生的志愿服務檔案和參加志愿者活動的信息,以提高學生志愿服務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學校社團和民間非營利性志愿服務組織所具有的功能,實現學校和社會的融合;充分發揮大學生志愿者的知識特長,打造具有專業學科特色的品牌活動。
(三)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因時而進
新時代的志愿服務也需要緊扣時代主題,應時而動,與時俱進。志愿服務活動是提升大學生志愿者主動學習和積極實踐的重要途徑。目前不僅經濟發展出現了全球化,文化發展也出現了國際化趨勢,面對著很多國外文化思潮的入侵,我國高校對于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將會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與挑戰,學校應該結合我國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主旨,學習國外的先進志愿服務活動經驗,在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不斷地開發大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選擇和判斷能力[5]。
(四)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因勢而新
新時代的志愿服務必須順應社會的發展,不斷改進志愿服務的方法,創新志愿服務的內容,培養先進的志愿服務隊伍,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與信息化社會高度融合,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信息豐富、參與面廣泛的優勢,推動志愿服務活動內容與形式的創新。
(五)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因事而化
高校應強化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功能,在尊重志愿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完善志愿服務的政策與保障機制,不斷地強化實踐教育育人的功能。通過制定符合社會需求、符合志愿者需求的指導機制,對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加以解決,引導志愿者正確應對實踐過程中的困惑與問題,充分利用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來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困難,以提高自我思考能力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時提高對困境的適應能力。
(六)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
大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僅僅掌握專業知識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社會的需求,必須要把所學的專業知識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不斷地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對專業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操作技能,進一步培養自己的面對困境的應變能力。
(七)結合專業院校的特點
不同的院校都具備不同的可用資源,不同的院校都有不同的培養特色。高校應根據自己學院的特色和本院學生的特點來開展具有自己學院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結合院校人才的培養目標,深刻把握社會的實際需求,不斷完善青年志愿者隊伍的組織管理結構,把課堂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保障志愿服務工作的實際效果。只有這樣,才能讓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
四、結語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還處于待改進階段,有的制度機制還不夠完善,實踐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面臨社會新思潮的動蕩與社會中人文矛盾的相互交錯,各大高校必須不斷改進和創新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優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路徑,不斷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文明素質和實踐活動能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一步發揮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伍廉松.論高校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及其促進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8):85- 86.
[2]吳影.淺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求知導刊,2016,43(3):62.
[3]溫海珍,李思虹,鄺嘉樂,等.新形勢下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現狀及實現路徑探究[J].科教文匯,2016(14):140- 141.
[4]楊赟,董欲曉.新形勢下如何實現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2):47- 49.
[5]佚名.“App+互聯網絡”與體育學訓資源整合、學生創業就業實踐的創新研究[D].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論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