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蕓 徐采娥
【摘要】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擔負著國家發展的重任,因此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目前教育的主要任務。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教育的核心,它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影響著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樹立,所以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引起了教師的重視。鑒于此,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探究了其培養策略,以此促進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而做出努力。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作者簡介】施小蕓,徐采娥,宜春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課題JY1580《中國特色社會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研究》研究論文。
社會責任意識是個人責任意識的一個具體表現形式,是人在社會中,對社會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具備社會責任意識的個人不僅對社會負責,反過來,社會對個人也負責,并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和發展機會,因此社會責任意識是每個公民應該具備且培養的道德意識,它的存在可以為個人的品德增光添彩。而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有助于大學生肩負起國家的未來,維護民族的團結,對個人的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一、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發展現狀
為了了解目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發展現狀,筆者對39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1.生命責任感意識薄弱。經過調查發現,很多大學生的生命責任意識比較薄弱,生活作息不規律,整天玩游戲、看視頻,在學校常常會因為所謂的“人際交際”而聚餐,唱歌,導致晚上通宵,白天上課期間睡覺。除此之外,很多學生屬于“宅男”和“宅女”,足不出戶,早、中、晚飯都是訂外賣,從不打水,常常從超市里購買一箱碳酸飲料放置在宿舍,懶惰的習慣使得整個宿舍的衛生令人擔憂。常年的不運動以及暴飲暴食導致學生的身體素質大大降低,所以在體育課堂中很多學生選擇逃課,運動量的缺乏,使得大部分的大學生整體面貌有所下降,因此這也為教師和學校敲響了警鐘,為教育指明了方向。
2.公共安全責任意識薄弱。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大多數的大學生公共安全意識薄弱,在調查中的390名學生中,有86.92%的學生都不愛惜公共財物,比如從圖書館借書后逾期不還,不愛護公物等等。在面對一些弱勢群體的利益受到侵害時,大多處于袖手旁觀。再者,對于環境衛生,有86.15%的學生都持有滿不在乎的態度,踐踏草坪,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事件屢屢發生。除此之外,對于公共場合說不文明的語言者高達78.97%。可見,大學生的公共安全責任意識相當薄弱,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3.社會與國家責任意識薄弱。除了上述的調查內容之外,我們還讓這390名學生對目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現狀進行了分析,其中有63.33%的學生認為大學生在面對個人前途時,常常會忽略社會理想,在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同時出現在面前時,有55.64%的學生會選擇發揮個人價值,將社會價值拋在腦后。對于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出現分歧時,居然有高達64.87%的學生去選擇個人利益。綜上所述,目前大學生的社會與國家責任意識相當薄弱,需要教師和學校對其進行教育和培養,從而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與修養,提升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
二、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策略
1.加強教師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大學階段,教師是教育的引導者和管理者,因此個人素質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所以想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教師首先要具備高度的社會主義責任感,從而為學生樹立榜樣,使學生在課堂中經過不斷地熏陶,來模仿教師,以此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課堂中培養社會責任意識。所以,學校在招聘大學教師時,注重教師職業道德的審核,之后加強對教師的思想道德的培訓,以此讓教師在教學時能夠滲透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內容,最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其綜合素質。
例如,本校在每個學期都會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學習“四項基本原則”“八榮八恥”“一帶一路”等知識,使教師掌握我國的建國之本,并且了解目前我國的發展方向。同時針對近期國際以及社會上發生的事件進行探討,如“日本對釣魚島的國有化”“香港暴徒的擾民事件”等等,使教師明確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并樹立自我意識,關心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這樣使教師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同時來感染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精神和道德的力量和引領,以此來加強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
2.加強家長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過程中,需要重視父母對學生成長所發揮的作用,讓學生在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下,親身體驗和經歷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家長在家庭中如何善待老人,如何處理夫妻關系以及朋友關系的維護等等都會影響孩子,所以家長首先要嚴格規范自己,并為子女樹立榜樣,讓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熏陶,從而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和社會觀,最終擔負其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在面對未來的生活時能夠樹立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戰。
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家長可以利用假期時間,為學生安排清潔家庭衛生的任務,并且做好家庭分工,使學生明確在每個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來保證生活的質量。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安排學生做好善待老人的活動,讓學生與家長共同協助老人的生活。從而樹立贍養老人傳統美德,使學生在家庭中肩負起家庭的責任,并得到家長對他們社會角色的認同,以此發展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促使學校的教學成果在家庭中得到延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為了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除了注重上述的客觀環境之外,還要加強學生自身的意識培養,使學生加強自我教育,管好自己的情緒波動。這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指導,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并將優點進行放大,將缺點進行縮小,從而展現自己的優勢。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評價讓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進,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經過這樣不斷地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使學生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將學生培養成優秀的社會公民,為構建和諧社會而輸出最有擔當的建設型人才。
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學校每學期都會組織學生參加一次社會性公益活動,如參加敬老院,為山區貧困的學生捐贈被褥、文具,無償獻血等等,讓大學生在敬老院中,為老人獻愛心,打掃衛生,整理被褥等等,讓老人們感受到大學生的關愛。在捐獻公益活動中體驗五十六個民族之間具有一條心,培養學生一處有難八方支援的意識,在鮮血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除此之外,學校還組織學生參加了每年一度的社會發展大講堂活動,使學生了解我國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每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學習他們身上的美好品質,并在自身上得到實踐,從而樹立助人為樂的精神。最后教師還要定期對每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進行評價,對此給出建議和改進措施,使學生進行自我提升和自我改進,最終不辱使命,把自己培養成利于社會建設和發展的優秀人才,為我國的繁榮昌盛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也是民族與國家的希望,然而這個階段的學生心理素質處于不成熟的階段,所以外界的負面環境會直接影響其發展。因此教師、家長以及社會必須進行高度配合,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提高自我認知,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最終讓大學生在健康積極的社會風氣中樹立正確價值觀,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從而推動我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邵忍麗,王國良.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成[J].教育探索,2013 (09).
[2]任亞梅.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及提升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6.
[3]付彩虹.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