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芹
摘 要:勞動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勞動教育也被提上日程,本文基于勞動教育的內涵、進行勞動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勞動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引發我們對勞動教育的思考。
關鍵詞:勞動教育;必要性;青少年 ;影響
1 勞動教育的內涵
勞動教育,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培養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養成良好的勞動態度,把學生培養成有一定的勞動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等為目的的一種教育活動。
2 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2.1 傳統文化方面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勞動教育也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抱樸子》中說“不惰者,眾善之師也”說明了勞動的地位。宋代羅大維在《鶴林玉露》中說,“民勞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萬惡生。”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還有一句話叫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字面的意思就是一天不干活,一天就不能吃飯,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奉獻的責任和義務,只有當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去進行實際的體力勞動,我們才能得到勞動所獲得的。
2.2 家庭教育方面
家長與孩子朝夕相伴,父母的人生信念,生活閱歷、社會階層、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都會影響孩子的發展和未來。家長不應該只承擔撫養孩子的義務,而忽略對孩子的學習、健康、心理、性格等諸多方面的呵護。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也越來越明顯,將孩子泡在“蜜罐”里長大,養出了許多‘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公主”“小皇帝”。這種嬌慣性格的養成歸根結底問題還出在我們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換句話說,保姆式的教育在我們的家庭環境中還很常見。何為保姆式的教育?簡單來說,保姆式教育實際上就是家長只做衣食父母,而沒有盡到家庭教育之功能。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甘當孩子的保姆,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看似把孩子養得白白胖胖,但實則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大多過于嬌嫩,過于懶惰,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堅強的意志。這些青少年表面光鮮亮麗的背后究竟有沒有一顆堅強的心那就不得而知了。有個詞語叫做“過猶不及”,當父母對孩子的保護超過了該有的“度”的時候,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梁啟超先生講過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家強”。孩子強與不強,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強盛,民族的榮辱,關系到我們民族下一個世紀的面貌與民運。有這樣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能擔當大任有所作為的人必定也是通過吃苦耐勞,勞心勞力,各種意志的磨練才取得成功的。如果孩子從小一帆風順,那么孩子就無法面對自己的社會角色所帶來的壓力。每一對父母要做的不僅僅是讓你的孩子健康成長,更重的是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立于此,“教孩子”“如何教”“怎么教”則又與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方面息息相關。
2.3 學校教育方面
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很重要,但勞動教育也同樣的重要,勞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一復雜的過程中,我們得到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好處,還有心理上的,比如他對自己的自我認知,比如他對個人的創造力和智力因素的認識。勞動所帶來的智力的增長,創造力的發揮有助于學習的進步,由此可見勞動教育對促進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學習的場所主要是學校,學校的學習應建立新的勞動形式,發展年輕一代體力和智力的同時,還應當培養他們對勞動的熱愛,一個沒有掌握勞動技藝的人,無論是在物質方面還是道德方面,他永遠也得不到滿足。
2.4 方針政策方面
近幾年來,勞動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
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明確指出:要狠抓勞動教育,將“勞”納入教育方針。2019年啟動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修訂中,勞動教育也是專家們關注的核心話題之一。大力加強勞動教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題之一。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要從綜合素質評價、綜合實踐基地建設以及職業啟蒙教育等入手,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學習,建立有效的勞動教育機制。
3 勞動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3.1 能夠有效的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
重視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落實到實處,可以使青少年通過自己的直接勞動經驗,去感知勞動的不易,從而使學生學會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反之,則可能導致青少年的某些認知發生偏差,比如在與勞動人民的感情上發生扭曲,出現不尊重勞動人民的行為。
3.2 勞動教育能影響學生的認知情感,養成勞動的好習慣
形成以勞動為榮,以懶惰為恥的品質,沒有經歷過勞動鍛煉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勞動成果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的孩子趕上了這個新時代,過上了好日子,物質生活富足,正是由于他們處在這種生活水平較高的家庭環境、教學設施較好的學習環境中,沒有親身經歷,才會缺乏對勞動的思考。舉個很小的事例——很多青少年不知道自己天天吃的麥子是什么時候收的,面粉是怎樣來的。生活在物質富饒環境中的青少年們不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所以通過勞動教育我們可以去影響學生的認知情感,給予孩子有關勞動的正強化,培養青少年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3.3 勞動教育與孩子的智力發展息息相關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勞動中的創造是發展學生智力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從勞動中,學生們理解了各種事實、現象、和結果之間的關系,促進了思維的發展。這種發展對學習的影響也是深刻的,從蘇霍姆林斯基所舉的那些實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是怎樣通過自己的雙手和自己的思考而變得逐漸聰明起來的。中外許多教育家對勞動是非常重視的,而這種勞動不僅僅局限于體力勞動這一狹隘的一面,腦力勞動也是勞動重要的組成部分。落實到我們實際中來說,本來教育就不單是坐在課堂上學習,而應該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卻是有所偏廢的。
3.4 勞動教育能提供更多鍛煉機會,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通過勞動教育,我們能夠明白勞動的重要性,但是“知”不是目的,“行”才是。為了使勞動的益處更好的發揮出來,首先就應該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去,比如與我們的生活起居相關的家務勞動,但是家庭環境中的保姆式的教育,使得孩子鍛煉的時長少之又少。父母不知沒有經過勞動教育,沒有經過體能鍛煉,沒有經過奮斗,只會把孩子變成一種“蟲”——寄生蟲。所以要及早的讓孩子學會做家務。讓孩子學會做家務,不僅僅是一種體能上的鍛煉,更重要的是享受家務勞動,從這一過程中,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品格,多給孩子創造鍛煉的機會,有利于幫助青少年塑造健全的人格。
3.5 勞動教育有利于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質。
勤勞勇敢是中國人民的優秀品德,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幸福的真諦就在于奮斗,而奮斗就需要我們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青少年通過勞動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明白勞動的偉大意義,從而堅定勞動的意志,塑造高尚的品德。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蕭勇.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7).
[2]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3).
[3] 高靚.新時代勞動教育有寬廣內涵.中國教育報.2019(8).
[4] 張雨強.張書寧.新中國成立七十年勞動教育的歷史演變—基于教育政策學的視角.中國教育學刊.2019(10).
[5] 任廣峻.優秀儒家文化視角下的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現代經濟信息.2019(8).
[6] 任海濱.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的意義.人民教育出版社.
[7] 勞動教育對形成學生優良品德的意義.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