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昆濱
摘 要:自十八大以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有一大難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也指出,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以知識教學為載體,采取多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維度的歷史素養進行培養。其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最能展現出歷史學科的教學本質,反映出歷史學科的思維特點。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進行培養,驅使學生養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關鍵詞: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素養 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G 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1-0081-02
在立德樹人該教育背景下,如何在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將知識作為教學的重點,常常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向學生灌輸抽象的理論知識。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核心素養無法養成,其未來發展的實現受到了嚴重的限制。縱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其中明確指出,在歷史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多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養成必備的品格與關鍵能力。在歷史核心素養的五個維度的內容中,史料實證最能體現出歷史學科的本質。那么,到底什么是史料實證素養呢?我們要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呢?這是本文有待解決的問題。
1.史料實證素養的內涵
所謂的史料實證素養是指在歷史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以可靠的歷史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實進行推斷、判斷,從中對所依據的史料進行甄別與判斷,以此保證史料的真實、可靠,并運用推理、論證等方式,借助這些史料內容重構歷史活動原來的面貌,從而獲得歷史結論,養成的歷史學習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史料實證該維度的素養充分地體現出了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所需要掌握的方法,其是學生進行歷史解釋的核心能力,是學生養成歷史核心素養的集中指向。
既然史料實證素養的養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們要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呢?這是下面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2.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策略
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除了要以課程標準中后的內容為指向之外,還要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做支撐,以此使學生在多樣的教學活動參與中,自主地養成史料實證素養。
(1)引導學生甄別與判斷史料。眾所周知,史料是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內容,其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關鍵依托。歷史屬于過去,由于當下的人沒有親身經歷過去的歷史事件,只能靠已有的文字史料、圖片史料等來研究過去。但是,這些現存的史料存在真偽之別,并不是全都具有可信度的,有些史料中存在一些不足,也有些史料是人們偽造的,還有些史料帶有個人的情緒。如果不經過縝密的調查與研究,直接將這些史料內容作為歷史事實,將后患無窮。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其需要從史料的甄別與判斷入手,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史料。那么,我們要如何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甄別、判斷史料呢?首先,在甄別、判斷史料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弄清楚這段史料的出處、背景、作者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寫作意圖等。因為史料是由人編寫出來,人在生活體驗的過程中,總會獲得不少的經驗、形成主觀情感等,而且在寫作的過程中,其會不自覺地將自身的知識水平、主觀立場等滲透其中,由此導致所書寫的史料具有主觀性,這將對史料自身的客觀性造成不小的影響。因此,我在引導學生甄別、判斷史料的時候,會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將具體的教學內容與當時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對所展現的史料內容進行分析,以此判斷其真偽及其價值。以“五四運動”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為學生展現了這樣一則史料內容:五四運動之后,吳佩孚向時任國民政府總統的徐世昌發電文,其指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勢必全國騷亂。”在展示了本史料內容之后,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則材料說明吳佩孚:對學生的正義行為表示深深的同情;表面上同情學生行為,背地里鎮壓;以學生行為為敲門磚,企圖向北洋政府奪權。在分析該史料內容的過程中,大部分覺得北洋軍閥的統治是黑暗的,因此北洋軍閥的頭目自然就是反動的代表。所以吳佩孚也不是好人,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自然不會支持學生的正義行為了,就算能說出這樣的話,也只是在做做樣子。在這樣的思維定式下,學生自然會在不加甄別史料的過程中,在思維定式的影響下,直接做出錯誤的判斷。對此,我在解決該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論從史出,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入手,結合當時的利益矛盾,對史料內容進行甄別,以此做出準確判斷。
(2)引導學生解讀與考證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對史料進行甄別與判斷,并不意味著其就養成了史料實證素養。其還需要在甄別、判斷史料之后,對這些史料內容進行解讀與考證,以此才能在史料的應用中獲得關鍵能力。就史料解讀來說,其所包含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提取有效的史料信息、對史料信息進行概括,理解史料信息等。我在引導學生提取史料信息的時候,要求做到準確和全面。所謂的準確是有效地提取出史料中的關鍵信息,而所謂的全面則是不遺漏信息。我在引導學生提取了有效的信息之后,還會鼓勵其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這些史料進行概括,以此在發現史料信息聯系的過程中,把握其本質,加深對史料的理解。以“侵華日軍的罪行”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為了使學生對侵華日軍的暴行有一個深刻的感知,為其呈現了《徐悲鴻、張善孖、劉海粟的抗戰募捐活動》中的兩則材料。接著,我引導學生對德國駐南京大使館打給德國外交部的一份密電內容和陸軍省的一份駐華日軍報告列舉回國日軍和親友談話內容進行分析,抓住這些內容中的關鍵詞,以此將其歸結、整理起來,探尋到日軍的種種暴行。在這樣解讀史料的過程中,歷史事件不僅躍然紙上,給予學生心靈上的沖擊,還可以使其在語言文字,尤其是關鍵詞的分析過程中,準確把握日軍暴行,加深對這段歷史事件的理解。
(3)引導學生推理與論證史料。歷史研究活動的開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無法脫離史料的推理與論證而獨立存在。要想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培養學生的歷史史料實證素養,教師需要在甄別與判斷、解讀與考證史料之后,積極地引導學生以史料內容為載體,對其進行推理與論證,以此在把握真實、可靠的史料過程中,獲得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以“漢代的思想大一統”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為學生展現了孟子的主張和董仲舒的主張:“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話表明了董仲舒怎樣的思想。在學生分析的過程中,我引導其回歸董仲舒所代表的漢代儒學思想,引導學生分析董仲舒這句話的內涵,并將其與孟子的思想進行對比,從而探究出董仲舒違背原始儒學的仁愛思想這一主張。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采取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甄別與判斷、解讀與論證史料,使學生在史料分析的發展過程中,獲得史料實證素養的素養。
參考文獻
[1]何英.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4):74-75
[2]楊韜略.利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7(4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