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常言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德育為本”,但是在過去的教育教學中我們過多地注重知識和智力的教育,關注學生的分數、重視學生的升學率,而忽視了學生德育的教育,近幾年,在各種媒體中報道學生為了不上學,離家出走;學生不滿意老師的管教,毆打、謾罵老師;校園打架,群毆事件頻發。可見,德育教育才是素質教育的最基礎部分。而且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習主席還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下面我從以下幾點談談在教學中如何依據生物學科的特點,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滲透立德樹人的理念。
1 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愛國情懷,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育家梁啟超曾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青少年是決定國家全面發展的未來和希望,但是,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的。以自我為中心,愛國情懷淡泊。面對這種情況,我就在教材中挖掘一些我國生物科學家感人的事跡和他們對世界和國家的卓越貢獻。如:中國生物學家、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童第周,懷著一顆報國之心,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回國工作,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被譽為糧食生產上的一次“綠色革命”,面對已經取得的巨大成果,袁隆平說:“外國人能做到達到,我們能做到,外國人不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要做到!”這樣的豪言壯語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第一位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屠呦呦,克服重重困難,經歷了無數次的實驗,研制出抗瘧疾的藥物——青蒿素。為了檢驗藥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親自口服藥物,犧牲了自己的健康,換來大家的健康。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科學家們對科學執著追求,鍥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為祖國科學事業默默無聞地無私奉獻,換來了人類科學的進步,他們高尚的境界值得我們敬仰。
當然在教材中還有很多科學家的偉大的事跡,這一份份愛國主義的好素材,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強學生的愛國心,立志為國爭光。
2 教學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初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十八大明確指出了教育現代化的根本任務: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學生具有科學的世界觀、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物體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貫穿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為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提供了豐富的論證材料,是一門充滿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自然學科。因此辨證唯物主義教育成為中學生物教學中德育的重要內容。
如:在講小腸的結構和功能時,讓學生理解小腸長、內表面大,絨毛壁薄、毛細血管壁薄等結構特點,有助于小腸吸收營養物質,從而闡明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是相統一的;通過米勒“模擬原始地球條件的實驗”,說明在特定的條件下無機物組成有機物,再由有機物構成細胞,細胞構成組織,組織組成器官,器官組成系統,系統相互配合構成完整的生物體,進而使學生形成生物是由物質構成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在講細胞分裂的過程時,讓學生認識到細胞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分裂,生長、衰老和死亡的過程;在講生物進化的歷程時,讓學生懂得生物體由單細胞進化成多細胞,生活環境由水生到陸生,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規律,從而引導學生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在講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時,列舉“小丑魚與海葵的共生關系”、“菟絲子與黃瓜的寄生關系”、“羚羊與獵豹的捕食關系”、“分析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事例,讓學生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讓學生掌握各種事物之間具有對立和統一的規律,避免學生處理問題得片面性。因此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講解和分析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讓學生用辯證觀點的分析、解決問題,初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人生觀。
3 利用地方課程,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加社會責任感
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也愈加嚴重,海底石油的泄漏,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造成海洋、湖泊、河流的嚴重污染,使大量的水生生物的死亡;來自化工廠放出的有毒氣體、汽車的尾氣等原因造成空氣的污染,導致臭氧層破壞,形成溫室效應,全球氣溫變暖,使一些生物物種滅絕,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近幾年秋冬季節持續出現霧霾天氣,使人染上呼吸器官的疾病。由于人類亂砍亂伐,使森林減少,到了雨季許多地方出現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嚴重威脅人類的生活和健康。為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我們學校開設了地方課程《人與自然》。教學中,我注重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例如:在學習《綠色生態環境》這節課時,我組織學生調查身邊的環境問題,如:造紙廠排放污水的情況、化工廠排放氣體情況、城市垃圾清理的情況、垃圾焚燒的情況等,通過學生搜集整理資料,使學生了解身邊的環境問題,同時我又把生物學中食物鏈的知識與這節課相整合,針對排放有毒物質沿食物鏈逐級積累的道理進行舉例:農藥中的DDT→植物→草食動物→肉食動物→人體,然而人體不僅無法排出有毒物質,而且會越積越多,導致人中毒。同時農藥中得DDT還會隨著雨水進入江河,使魚類也受到污染。通過調查和運用生物學的觀點,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加了社會責任感。隨后我又切入經濟發展與環保的話題,讓學生理解所我們不僅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道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4 教學中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把學習環境擴展到課堂以外的地方,倡導學生的親身經歷和親自參與,是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從而獲得感悟和學習的一種方式,是學科教學的延伸和深化。
每年的4月1日為“國際愛鳥日”,鳥類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每年的愛鳥日,我組織學生給小鳥“建房子”,給小鳥一個家。同時開展愛鳥的宣傳教育活動,把學生制作的海報,宣傳畫等粘貼在社區和車站的宣傳板上,呼吁人們要愛護人類的好朋友——鳥類,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每年3月5號植樹節,我發給學生一些種子,可以種在花盆里或者校園里,悉心照料,使學生更加珍愛生命;近幾十年外來物種入侵的事件備受全世界的關注,據統計我國外來的物種大約有幾百種,分布在農田,草原、林地、湖泊等地,與本地的生物爭奪有限的生存空間和食物,使本地的物種生長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破壞了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那么為什么這些“入侵者”由對生態系統影響這么大呢?我們當地有哪些外來“入侵者”呢?在引進新物種時,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呢?帶著這些疑問,我組織學生對進行當地的物種進行實地調查,并上網查找相關資料,認識到隨意引進外來物種帶來的危害。
在我們校園內外有許多植物,但是大多數學生都不認識,于是,我組織學生分工合作,給植物拍照片,上網查找植物相關的資料,并制作漂亮的標簽,寫上植物的名稱、特點,再把標簽掛在植物上,利于學生認識植物,了解植物,并愛護植物。通過開展這些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同時在活動中正確地認識自我,豐富自我、提升自我,逐漸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我們肩負著培養下一代的時代重任,只有在生物教學中用心鉆研,不斷挖掘課本中蘊含的德育內容,才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生物學知識的同時提高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