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棻
【摘 ?要】語文這一學科是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內涵。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場所,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章等,其優美的語言文字、生動的圖像和意境等都給予我們美的感受。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但是在當今時代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使國人從最初的抵制到逐漸接受和認可,社會文化氛圍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一文化背景下,小學生通過網絡等渠道直接接受各種文化和信息,這對學生審美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使學生的審美走向正確的軌道,提升學生的辨別能力,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該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矯正學生的審美偏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多元文化;語文;審美能力
一、在識字寫字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識字教學是學生接受文化、感受文化的起步階段,中國漢字中蘊含著我國古代文人的智慧,漢字的美不僅僅體現在它的結構上,還體現在它的內涵中。學生通過對漢字的學習和認識,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古人所運用的造字思想,感知漢字的結構和含義的美,進而增強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例如,在學習《喜愛音樂的白鯨》中的生字“極”時,我先在黑板中寫出了一個“極”字,而且黑板中的“極”字,左右兩邊占據的空間是一樣的。接著我問學生們:“同學們看一下,老師在黑板中寫的這個‘極’字和課本上的‘極’字哪個更好看?”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課本上的字好看。”然后我告訴學生:“古人在造字的時候不僅僅寫出來就行了,還要追求這個字的美感,我們今天學習的這個‘極’字,在書寫的時候要使它的偏旁‘木’占據的位置小于‘及’,同時‘木’字的最后一筆捺也要寫成點。這樣寫出來的字才會好看。所以今后同學們在書寫生字的時候也要注意書寫的美感。”由此可見,通過識字教學,教師可以將漢字的書寫規范告訴學生,讓學生知道怎么書寫才是最好看的,進而在識字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于美的感知能力,使學生練就一手好字。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
閱讀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可以放在對課文的賞析中,通過鑒賞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想象出作者給我們營造的意境和傳達的情感,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教學和賞析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語言和意境,感受古詩的節奏美、韻律美以及情感美,進而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
例如,在學習古詩《村居》時,通過古詩前兩句的分析和講解,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幅在農歷二月時,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長出了新芽,黃鶯在空中飛來飛去,楊柳也披著綠綠的枝條隨風起舞的景象。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這個畫面,這時學生腦海中呈現出一幅不同的景色,然后讓學生畫出自己腦海中的這幅早春之景。不一會兒,一個個優秀的作品便躍然紙上,同學們把這幅春景圖表現得栩栩如生,并且沉浸在自己腦海中的景色中,同時想象自己平時在空地中放風箏的景象和心情,激動的心情便難以掩蓋。在小學古詩的閱讀賞析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象詩中作者描繪的意境,讓學生細細地感受意境之美,進而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通過對優美意境的想象和感受,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領悟能力。
三、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實踐能力
寫作是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觀點以及對生活的發現和觀察的感悟的重要方式。寫作教學同樣也是培育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培養學生表達和創作能力的同時,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意識,觀察的內容包括自然景物、別人一個美好的舉動等,然后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表述出來,進而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例如,在一次作文課中,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話題作文,話題為“發現生活中的美”,然后我在多媒體上展示了幾張圖片,其中有路邊的景物、平時在學校中組織學生開展的活動、生活中發現別人的善行、跟隨日出工作的清潔工等。然后給予學生靈感和啟發,并將自己在課堂中所學的好詞好句以及平時收集的優美素材體現在自己的作文中,豐富自己的作文內容,將這些美好的事物付諸筆端。同時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受到這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感染,從而使自己的自身品質不斷提升。
四、在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也是蘊含美感較多的學習內容。所以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的同時,也應該善于抓住古詩中的美。在閱讀和鑒賞古詩的過程中,我們首先就能夠發現古詩本身自帶的一種韻律美,這是與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古詩用簡單的幾個字就組成一句話,形成一個優美的畫面,這也是古詩中蘊含的一種意境美,學生在學習古詩的時候要去深刻地體會古詩中的韻律和意境,感受詩人細膩的情感,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例如,在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時,我先帶領學生朗讀了一遍,然后讓學生找出這首詩在閱讀時的規律,很多學生找不到頭緒。然后我就引導學生來關注每一句詩的最后一個字,分別是“好”“奇”“子”“宜”仔細觀察第二個、第三個和第四個,我們就會發現,這首詩是押韻的,押的是“i”韻。學生們仔細觀察后才恍然大悟,押韻的古詩本身就有一種美,讀來沁人心脾,朗朗上口,在讀的過程中就有一種節奏感。欣賞完這首詩的韻律之后,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出一幅幅西湖的美景,大都是經過蒙蒙細雨洗禮之后的西湖景象,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去感受自己就在西湖的一艘小船中,體會西湖的優美景色,然后再結合詩人的描述去把握整首詩的意境美。
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并體會古詩中的韻律美和意境美,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引發學生學習古詩的動機,帶領學生感受古詩的魅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內涵。
五、在人物分析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在每一位作家的筆下,都有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人物,每一個人物都是我們現實社會不同群體的人物的縮影,作者在描繪人物、塑造人物的時候都會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寄托不同的情感。同樣收錄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是非常鮮明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抓住不同人物的特征,挖掘人物在塑造過程中所承載的情感,引導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其著想,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這樣一個人物,感受社會中的千姿百態,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例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我帶領學生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去深入地了解魯迅先生這樣一個人,體會他在當時那個時代體恤勞苦大眾、為他人著想的品質。然后我又以生活中的小事來舉例:我們平時在路上看到清潔工或者以乞討為生的人們,我們是怎樣對待他們的,有沒有去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說到這里,學生們都在反思。通過深刻地理解魯迅這個人物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此外,關于文中“碰壁”的隱含意思,我將當時的社會背景介紹給同學們,將學生們放置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中去體會“碰壁”的含義,再加上我的適當引導,學生們也都明白了其中的隱藏內容,對于魯迅這樣一個勇于與惡勢力抗爭的人物形象理解得更加透徹。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已經從農業社會轉變成為工業社會,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開始追求精神文化世界的富足。在當今的中國文化形態中,包含著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等,在這種相互交織的復雜的文化形態中,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審美教育已經成為眾多教師探討的重點話題,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充分挖掘漢字以及經典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