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摘? 要:“科學探究”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探究性實驗”教學中,應該擺正教師在“探究性實驗”中的地位,注重提高教師素質。正確對待學生在“探究性實驗”中的位置,精心組織好第一個探究實驗,注重“探究性實驗”的拓展延伸,促使學生科學探究素養不斷提升。
◆關鍵詞:探究性實驗;教學;科學素養
“科學探究”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生物教師應該注重“探究性實驗”的教學,促使學生“科學探究”素養不斷提升。
1擺正教師在“探究性實驗”中的地位,注重提高教師素質
在“探究實驗”教學中,主要是學生在思考,在動手做。但這并不是教師容易了,相反更是對教師的挑戰,更難了,要求更高。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應當努力發現學生的特長、特點和興趣志向,以平等的身份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有一些探究實驗要教師提前準備,如“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教師必須課下先培養霉菌;“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因素”要求教師課前做好小麥黃化苗的實驗等等;有一些探究實驗如“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可能要教師事先做好,在課堂上演示一些實驗結果;還有一些探究實驗要教師有很強的“教學機智”,對探究教學要有預見性,對學生的探究要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如何指導,指導深淺,等等都依賴教師的經驗與隨機應變能力,如: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呼吸作用”教師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更加努力、投入。要不斷地學習,必須有扎實系統的生物專業理論知識,及時了解當前生物科學動態,以充實、豐富教學內容。
2正確對待學生在“探究性實驗”中的位置
教師的無奈:教師所能做的,全部都要學生自己去最后完成。在“探究實驗”教學的幾個基本環節中:提出問題是要求“學生”在教師提供的情景中產生疑惑,提出問題,而不是老師告訴學生問題是什么;做出假設是“學生”根據情景、已有的經驗來做;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究,獲取證據,“學生”根據證據,對問題做出回答形成解釋,“學生”再通過比較其他可能的解釋,對他們自己的解釋做出評價,“學生”通過表達和交流,論證或修正他們自己的假設——檢驗假設,得出結論。如在“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中,教師提供一些有關鼠婦及其生活環境的資料信息創設情景,使學生產生疑惑:鼠婦為什么要躲藏在這些陰暗潮濕的地方?然后學生從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角度,用短句表述出了一個需要探究的問題。具體如何探究,讓學生自己利用器具設計一個實驗方案,再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實驗,觀察并記錄鼠婦在一定時間內的活動情況,各組交流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科學探究素養。
3精心組織好第一個探究實驗
“萬事開頭難”,組織好第一個探究實驗是非常重要的。“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是新世紀版七年級第一個探究實驗,教材中已給出:①問題:霉菌生活受哪些因素影響?②提示:影響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很多,每個實驗通常只探究一個可變因素,即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改變這一個因素來觀察該因素與被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等等。③方法:將饅頭置于塑料袋中結扎袋口,a將實驗裝置放在溫暖環境里;b將實驗裝置放在低溫環境里。它是一個較為簡單的探究活動。在教學中,應當從教材內容和學生水平出發來組織探究活動,不必一味地追求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氛圍和條件,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即使實驗失敗也是一種結果。活動的目的不是以實驗結果為唯一目的,關鍵是實施實驗的過程和對實驗的正確分析。重過程勝于重結果。在探究實驗結束時,教師要及時評價肯定和激勵學生,第一個探究實驗活動的評價應注重:小組的合作性、如何記錄實驗結果、實驗結果的真實性、是否在實驗中發現新問題、在小組交流時是否能提出新問題等等。對評價結果不滿意的小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重新完成實驗,然后再修改評價。總之,通過全書的第一個探究實驗,讓學生了解探究的一般過,實踐如何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知道原來自己也可以象科學家一樣來探究實驗。為以后的探究活動的進行打下伏筆。
4注重“探究性實驗”的拓展延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把課堂實驗延伸至課外探究是大勢所趨。
4.1探究實驗“提出問題”的延伸
如在“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課堂上完成了環境條件陰暗即光的影響,還有其他的環境條件如溫度、水分對鼠婦分布的影響又如何?可以延伸到課外完成。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帶著問題走。
4.2探究實驗“制定計劃”的延伸
如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食物中儲存的能量”等實驗中,可鼓勵學生有所創意,設計一些不同的實驗方案。
4.3探究實驗“實施計劃”的延伸
如“探究植物細胞的呼吸作用”“探究螞蟻的行為”等課堂上不能完成全部的實驗活動,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后,實驗計劃的實施過程,需要“延伸”到課下完成。把實驗延伸到課下,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要,拓展學習空間。
4.4探究實驗“得出結論”的延伸
如“探究螞蟻的取食行為”活動,由于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的不同,活動的結論可能會受到實驗場所、隨機誤差、系統誤差、其他未知因素的干擾,使得結果不一定正確。課內受時間等的限制、可以嘗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下進行探究。所以“哪些因素可能會干擾實驗結果?”始終是實驗前、后探討的一個核心問題,教師可鼓勵學生繼續課外探究。
總之,我們要注重“探究性實驗”的教學,積極探索“探究性實驗”中的教學策略,為提升學生“科學探究”素養而努力。
本論文系大田縣基礎教育2018年立項課題“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的教學研究”(編號:KYZ1811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