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特別是合作學習之一的小組合作(Group Work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偏差。對此筆者進行了反思,并通過課堂實踐,對存在于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這一學習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英語教學;合作意識;合作設計;合作評價;反思與實踐
【作者簡介】王艷,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學校。
英語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體驗、交流、討論、合作中構建新的知識。教師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各種自主學習方法來掌握知識、培養技能。在完成各項任務中,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被認為最能體現尊重學生個性,發揮學生能力與特長的學習方法。在課堂觀察中發現,合作學習,特別是Group Work的開展在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對此筆者通過對課堂的反思及實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合作意識的狹隘化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一般把它定義為學生在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分工的互助學習。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形式主要是Pair Work (兩人合作)或者是Group Work(小組合作)。有些教師狹隘地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Pair Work 和Group Work理解為合作的全部,而忽略了課堂上另一重要的合作——師生合作及合作的內涵滲透。
反思與實踐:合作不只是生生合作,合作不只是一種學習方式。Pair Work和Group Work這兩種形式的合作學習學生之間在課堂進行的比較普遍。但是課堂中的合作除了生生合作還應該有師生合作。教師不僅要組織、指導學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還要在課堂中通過師生合作來滲透合作的意識,合作的精神等。當一位學生回答不出教師的提問時,教師可以用“Who can help him/her?”或者“You can invite your friend to help you.”來代替“某某某,你來回答。”教師有時還可故意忘記些單詞或短語,問“ Who can help me ?”學生看到老師不會,都很樂意地幫助教師。教師真誠地說聲“Thank you.”學生會表現出一種高興與滿足。點滴間學生看到了教師尋求合作時的態度和獲得幫助后的禮貌,漸漸明白:每個人都需要與人合作,需要別人的幫助,因此要互相合作。此外,教師要提醒學生,合作時聲音不是越大越好,而是以不影響他人為宜;合作出現分歧時,要有自己的見解,但也要學會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等。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會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快樂,從而樂于合作,善于合作;更讓學生明白合作不只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個人素養體現的一個方面。
二、合作學習之Group work設計的形式化
1.形式上分組 助長“搭便車”之風。某一次英語公開課上,為了進行合作學習,教師把學生分成了五個大組。每組8位學生,有2位學生背對老師坐。整節課上,背對教師坐的學生,不管教師在前面指著黑板講什么還是借助PPT演示什么,都沒有轉過身去看一眼,大部分背對教師的學生沒在認真聽。而這樣分組的最后任務是一個Pair Work就可以完成的任務。這樣的分組,不說有幾個人坐得不舒服,如果沒有教師聽課,又有多少學生不會私下里竊竊私語而忽略了老師的要求與任務。為了有合作之形而進行合作除了讓課堂看起來熱鬧些,就是讓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中可以“Give me a lift.”(搭便車),逐漸養成偷懶的習慣。
2.Representative(代表)的固定 降低合作實效。在Group Work 最后反饋時,可能是全組成員一起被檢測,更多的是每組的一位代表來展示他們組的成果。許多課堂中的代表都是固定的,只要檢測到哪一組,固定代表就起來展示他們組的成果。這些代表都是組內最好的學生,對于課堂效果來說可能很好,仿佛達到了教學要求。但總是那些代表去展示的話,會讓其他學生在組內的責任意識淡薄,合作中不各司其職,英語好的學生也不會帶上暫時落后的學生共同提高。這樣的合作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實效,而成了個別學生的“專場表演”,也就偏離了合作的初衷。
反思與實踐:自然分組 隨機檢測 讓合作有形更有效。有學者說過,異質分組是合作學習的基本原理。即根據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合理地把具備不同技能特長的學生比較均衡地分在各組。但在大班教學的課堂中,這樣的分組不是很切實際,教師不可能每次上課都按學生的實際水平事先分好組。再加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除了Group Work 還有Pair Work等,課堂上不能讓學生一直跑來跑去。因此進行Group Work時,可以采取就近原則,前后4個,或就近的3到4個學生按自然座位分組即可。但成員一定要明確自己職責所在,每組都有一位leader(領導者),一位secretary(秘書),還有1到2位clerk(職員)。當Group Work任務完成時,可以讓組內自己推選代表,更多時候教師可以隨機檢測。學生不知道誰會代表自己組,那么在組內合作時,學生會發揮各自特長,也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樣合作既能完成任務,又不會培養單一技能的學生,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綜合技能才能在合作中慢慢提升。當然,要保證這樣的合作真正開展還要有激進的評價來保駕護航。
三、教師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導致競爭的“沖突”化
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對Group Work的評價很多時候就是完成得又快又好的一組會成為number one,并會得到一定的獎勵。殊不知因為只有一個組能成為number one,Group Work就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組內合作非常有效,組與組之間競爭異常激烈。最后獲勝的那組興奮不已,沒獲勝的唉聲嘆氣。另一種現象,有的組在合作,想當獲勝的組,而有的組干脆不合作,因為第一只有一個,自己組反正不會是最好,索性不合作了。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這種競爭某種程度上是為了讓每個組竭盡全力為自己組的榮譽,利益而合作。可是因為只有獲勝的組能得到老師的肯定與獎勵,競爭就充滿了火藥味,讓組與組之間無形中產生了敵意。教師的評價“無聲”地讓課堂充滿了不和諧的氣氛,組與組之間為了爭奪第一可能引發沖突,這種有你沒我的不健康競爭與我們所崇尚的合作的目的應該是相悖的。
反思與實踐:以人為本的評價讓學生從“我”轉變成“我們”。我們生活的環境有合作也有競賽,但是有你沒我的競爭是一種不健康的競爭,為之而進行的合作也是不被推崇的,help each other(互相幫助)到improve together(共同提高) 應該是合作目的之一。共同提高更應該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含知識的增加,能力的提升,美好情感的形成等,這些都是從合作中可以獲益的方面。不管如何定義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初衷應該是互相幫助,健康競爭,共同獲益,不斷提高,而不是“犧牲”別人,唯我獨好。在諸多因素中教師的評價方式在合作學習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合作能否達到improve together。如果教師的評價不是獎勵number one ,而是能讓大部分同學得到不同的獎勵,那么學生會為了自己,也為了組員而努力合作完成任務。學生會因“我”就是“我們組”而倍感責任重大;會為了成為組內有用的人并共同完成任務而竊喜;會能為“我”和“我們”得來獎勵而高興。學生之間進行了愉快健康的競爭合作,掌握了知識,提高了技能,增強了信心,學會了溝通,增進了友誼。“我”和“我們”精誠合作,共同獲益,合作有形又有效。
合作學習固然重要,但教師不能盲從地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不能為了課堂看似熱鬧而讓學生合作,繼而讓學生養成總是依賴別人的習慣。因為課堂中對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培養更為重要。因此合作需先獨立后合作。不能為合作而合作,要需要合作才合作,適合合作才合作。
參考文獻:
[1]劉旭.聽課·說課·評課[M].四川:四川教育集團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JACOBS G M.合作學習的教師指南[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