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摘 要]2012年,我國財政部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等相關經濟法律規定為藍本,編制了符合我國行業發展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規范在經過兩年編訂之后正式于2014年元旦開始實施。該規范實施五年來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問題仍舊存在。本文以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對基層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情況展開分析,明確了實施過程中的挑戰,并提出了解決方案。
[關鍵詞] 基層行政事業單位 內部控制 現狀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D523 文獻標志號:A
一、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發展歷史
行政事業單位在進行內部控制管理的實踐操作中,沒有較為強硬的手段,也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持。改革開放以前,我國關于行政事業單位內控管理制度具體實踐的研究裹足不前,理論知識更是匱乏。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內部控制的實踐中,往往是憑經驗、靠摸索,缺乏管理力度,處于無序的管理狀態。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政府部門為保證企業內部控制高效運行,前后頒布了若干內部控制管理指導性文件。比如,早在1996年的時候,我國的財政部門針對于我國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定并頒布了一套內部控制審計相關的具體準則。次年,中國人民銀行又制定并頒布了一套內部控制指導原則。在即將邁入新世紀的時候,我國便出臺了《會計法》,其對我國各個單位作出明確規定,每個企業單位都應該建立健全的會計監督制度,將工作職責不同、工作內容相異的崗位進行分離。步入21世紀,我國財政部門又制定并頒布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頒布基本規范的目的是幫助企業實現對內部會計工作的管理控制,激發內部工作人員的工作責任心。若干詳細的規定推進了我國對于企業內部控制的研究。我國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和《會計法》具有普適性,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改革有了明確的法律制度和行為規范。在此之后,我國財政部門又頒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隨即頒布了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具體行為規范和相關企業制度建立指引,為企業實現內部控制強化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在2012年時,國家財政部門針對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制定頒布了一套《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這個規范的頒發意味著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建設邁入了新階段。[1]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概念、目標
行政事業單位組織開展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工作,是為了在合理的時間內,通過采取科學化的手段達到使企業內部有序運作的目的。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參與人員要制定流程,規劃程序,嚴防風險。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的目標是切實保證單位經濟活動有法可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財務資產安全,確保單位內部財務信息真實有效、完整可靠,既防止徇私舞弊,又預防尸位素餐,為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行政服務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三、行政事業單位建立內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是預防貪污腐敗的有效手段
內部控制是預防貪污腐敗的有效手段,其作用機理就是“使其不能腐”,2012年開始在全國推行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就是將內部控制原理用于防腐倡廉的一次嘗試。
(二)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是單位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綜觀近些年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暴露出的風險和問題,在公有單位中私挪公款、中飽私囊、暗箱操作,違規行政現象層出不窮,給社會穩定、國家發展造成巨大損失。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主管單位監管不力、缺乏完善的控制措施、制度漏洞較多等,沒有較高的風險防范意識,甚至有的單位在開展經濟活動時并未進行風險預估。對此,必須借助內部控制這一手段,重新審視和梳理現行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控制措施,創新體制機制,來破解長期存在的薄弱問題,全面提升內部管理水平。
四、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情況
(一)以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規范所明確指出的各項規定作為行動準則,評價基層事業行政單位內部控制的落實情況。
(二)對基層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落實情況作出科學的評價,并形成評價報告;從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出發,綜合多種因素,積極主動建立完善符合事業單位自身實際的管理制度。
五、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單位領導層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工作缺乏認識,對內部控制不了解。
(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專業人才不足。很多基層行政事業單位未單獨設立財務科,一般在綜合科下設財務室,負責核算單位日常經費,由綜合科牽頭實施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工作。受條件限制,單位沒有配備專門的內審機構和內審監督人員,要完成單位內控的全面建設,需要增強單位內控專業力量。[2]
(三)內部控制信息溝通不暢。相關科室間的信息溝通存在障礙,不能及時共享,會造成監管盲區;信息獲知和傳遞的渠道有限,人人參與的全方位監督機制尚未形成。
(四)制定的制度不切合自身實際,走形式,未落到實處。
(五)無崗位職責分工。一些基層行政事業單位無崗位職責分工,未體現崗位職責,未落實相關責任與權限。
(六)不相容崗位未分離。基層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少,常常一人兼職多個崗位,且一些崗位屬不相容崗位,卻沒有相應的監督與考核機制。一些單位存在印章保管、支票保管及使用為同一人,業務經辦與業務復核為同一人等情況。
(七)未建立關鍵崗位輪崗制度。很多基層行政事業單位都未建立關鍵崗位輪崗制度,也未對關鍵崗位進行不定期的檢查、抽查,容易造成問題不斷積累。
(八)財務部門人手不足,會計人員綜合業務素質不高。基層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部門人員配備不足,且有些單位為兼職人員,學歷及專業能力低。
(九)票據管理不嚴格。沒有對發生的票據活動,特別是票據的發生、購買、使用等多種流程做好記錄,建立起相應的臺賬,以保證票據管理工作萬無一失。
(十)固定資產管理不規范。有的行政事業單位尚未建立起符合企業實際管理水平的資產臺賬,缺乏健全的保管資產、領用材料的手續,產權界限模糊。資產賬簿不匹配,沒有建立起定期盤點的規章制度,缺乏完善的資產報廢手續。
六、針對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加強宣傳,提高單位員工特別是單位領導內部控制的思想意識,重視內部控制建設及執行工作。在具體進行內部控制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控制方法對各個部門及崗位的業務進行風險評估和流程梳理,并將監督評價貫徹到日常工作中來。需要在單位內部大力開展宣傳,必要時可聘請專業人士進行授課,講解內部控制相關知識和具體實施步驟,提高大家對內部控制建設的思想認識,讓單位領導重視起來,讓各部門人員參與進來。
(二)以內控單位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對內部控制各項規章制度進行完善,強化執行力度。如完善單位崗位職責分工,確保不相容崗位分離,人員確實配備不足的單位需完善相關監督檢查機制;建立重要崗位輪崗制度等。
(三)建立健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監督管理制度。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監督控制流程要充分明確,建立起科學化的內部控制管理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強化內部檢查力度和自我評價能力。參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的工作人員或者是職能部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檢查內部控制落實情況,分析執行效果,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倘若行政事業單位不具備成立內部審計職能部門的能力,那么行政事業單位可以根據單位自身實際需要聘請第三方機構予以審核,落實單位內部檢查。
參考文獻:
[1]方周文、張慶龍、聶興凱.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實施指南[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3.
[2]朱玉峰.政府會計準則與政府會計制度[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