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我們要利用時代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做到教師寓教于信息技術,學生寓學于信息技術,家長寓育于信息技術,社會寓整個教育環境于信息技術。真正實現陶先生認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從而高效地發展和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通過不斷的探索與革新,為當代基礎教育和未來教育提供更加有效和高品質的方式與資源。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作用
一、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在當前小學數學課堂問題中,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數學的抽象概念與晦澀的知識點讓小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接受,所以在課堂上就會顯得手足無措,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而多媒體技術在數學課堂上的應用,可以將很復雜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在直觀感受下學習新的知識點。
例如,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幾何圖形知識涉及的內容可以說是非常之多,有基礎的平面圖形長與寬的學習,立體圖形的長、寬、高的認識,各種平面或者立體圖形的面積、體積以及表面積等。另外還有各種圖形如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多邊形、圓形、圓柱體等圖形知識。在這些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由于教授的內容較為抽象,需要學生有立體思維想象能力,如果僅憑教師以一種“灌輸式”的口頭教授,學生很難做到對于知識點的精確掌握,再加上傳統的教學板書也不能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圖形的構成,所以更增加了學生對于圖形與幾何的學習難度。而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課堂的氛圍也會因此得到提升,學生在這種歡樂的氛圍中更容易吸收新的知識,學到新的內容。
在學習新知識《圓柱側面積》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所學知識放以動畫的形式進行展示,讓學生能夠更直觀、更具體地對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方式進行歸納總結。要學習圓柱的側面積,那肯定是要將圓柱側面積展開,教師在利用多媒體動畫顯示將圓柱沿一條高剪開之前,先讓學生們看著多媒體屏幕思考與探討,圓柱展開之后是什么圖形;接著再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將圓柱側面展開,以一種直觀的畫面將圓柱側面展開,使學生加深對于圓柱側面的印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是要理解與掌握圓柱的底面圓的周長與剛剛展開的圓柱側面長方形的長的關系,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展示,將立著的圓柱倒下來放置,將底面圓正對著學生,并用紅色畫筆在底面圓的圓周上做一個標記,接著讓倒下來放置的圓柱沿著剛剛長方形的長邊的一端滾動,在滾動過程中,讓學生猜測剛剛標記的一點將會停在哪里,最后圓上的紅點正好與長方形長的右端點重合,直觀巧妙地說明圓的周長恰好與側面長方形的長相等,按照這樣的推論,學生也就能總結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了。為了更清晰地讓學生熟知這一部分知識,教師除了親自演示之外,還可以制作成動態化的視頻教學,讓學生再次觀看,這樣下來肯定會大大提升教學效果。
二、創造虛擬的生活場景
進行數學教學小學課堂上,每個學生的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吸收很快,有的人吸收很慢,教師有時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在課堂互動時,只是跟反應較快的學生進行互動,久而久之,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成績就會有兩極分化的趨勢。而多媒體技術參與到教學課堂中,可以讓更多的學生融入課堂的學習中,讓他們在一種通俗易懂的環境下學習新的知識。例如,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會使教授這樣的乘法變得容易許多,作為教師,教授起來很容易;作為學生,學習起來也很容易。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結合起來,通過多媒體設置場景,如孩子跟著爸爸媽媽去超市購買東西,到買筆記本的貨架時,孩子說要給數學課買兩本筆記本,爸爸就問,要不要給語文課、英語課各帶兩本筆記本,孩子就說要帶。這時候就問班上的孩子們,爸爸總共需要買幾本筆記本。
三、寓教于樂,讓學生主動學習
在公立的小學校園中,每個班級的學生數量較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不能因為班級學生容量太大,而減少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度。然而,教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課堂上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了解每一位學生學習吸收新知識的程度之后才進行下一步的教學,一來課堂上課的時間不允許,二來教師的精力也不允許,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通過多媒體的運用,寓教于樂,可以提升小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與興趣。
例如,由于低年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缺乏,導致他們還不能完全區別出動物究竟誰輕誰重的概念。運用多媒體可以很直觀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播放“歡樂蹺蹺板”的游戲畫面。畫面呈現獅子、小狗、小兔、小老鼠在游樂場的蹺蹺板區玩蹺蹺板,首先,獅子走到了蹺蹺板的一端并坐了上去,另一端被抬得高高的;小狗覺得自己也能把蹺蹺板抬得高高的,便也坐了上去,可以高高的一端并沒有隨著小狗的坐上去而壓下來,這時候獅子得意洋洋地走開了,小狗所在的一端這才壓了下來;通過畫面孩子們知道了獅子比小狗要重。接著,小兔覺得能把翹起的一端壓下來,便走了上去,可是任憑小兔在上面怎么跳,蹺蹺板就是下不來,小狗開心地走開了,小兔一端這才壓了下來,孩子們通過這個畫面知道了小狗要比小兔要重。再接著,小老鼠也來了,但是小兔已經從蹺蹺板上跳了下來,這時候小老鼠站在蹺蹺板的一端,另外一端翹了起來,小兔看到了,便輕輕地將前面兩只腳放在翹起來的一端,只見翹起來的一端立馬就降了下來,小老鼠那一端升的老高了。視頻播放完,教師就問“同學們你們回憶一下,剛剛看到的獅子、小狗、小兔、小老鼠在游樂場玩蹺蹺板,你們知道他們誰最重誰最輕嗎?”話音剛落,便有孩子躍躍欲試,小學生通過觀看動畫,很容易就學習到了獅子比小狗重,小狗比小兔重,小兔比小老鼠重的事實。通過這樣的鍛煉,能夠讓孩子們主動地去認識周圍的事物,激發其好奇心讓他們主動去學習新的知識。
四、發散孩子的思維
發散思維就是指思維的方式打破常規,對思維的對象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考查,多向思考,不局限于常規認識問題的路徑,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新的問題。培養幼兒的這種思維方式有助于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培養多條探索的路徑去探求新知,或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采取多種形式去解決各種復雜的問題。發散思維的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打破傳統觀念以及定勢思維的束縛,不輕易放過可能解決問題的不同辦法,嘗試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如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的訓練,對于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目的都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所以這種奇思異想稱為求異思維,有的也稱之為開放式思維。
例如:在學習“二乘以多少等于六”這個題目時,可以通過播放動畫來解決這個問題。教學過程中,播放這樣的畫面,小狗今天過生日,兩只小貓想去小狗家給小狗過生日,走在路上時,遇見了兩只小兔,小兔也跟小狗是好朋友,聽說小狗過生日也跟著小貓們一起去小狗家了,在走的途中,又遇到了兩只小老鼠,小老鼠也跟著去到小狗家給他過生日,到了小狗家,小狗看見大家很高興,在一起愉快地過了生日。這時候教師就問,一共多少個小動物給小狗過生日,孩子們便會數著說“總共去了三種動物,每一種是2只,便是3乘以2,總共6只小動物”。接著,小狗把小貓和小兔還有小老鼠送走,又來了6只小鴨子給小狗過生日。這個時候,教師又問,現在小狗家總共多少只小動物給小狗過生日,孩子們便異口同聲地說出“1乘以6,共6只小動物”。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知道同一個數可以由不同的數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而成,還可以激發小學生對其他的組合方式了解的熱情,使小學生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問題。
五、結語
總之,教育與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一個國家的發展往往是靠這個國家教育水平和全民受教育的程度,而小學教育又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小學數學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強調學生能夠從自己身邊的所見所聞引發思考,抽象為數學模型,并積極參與到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實踐”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21世紀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