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茂飛
摘 要: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與師生關系的改變,教師的角色由原來的權威者變成了學生的輔導著。運用良好的管理方式對班級學生進行管理使其更好的進行學習成為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一個班級是由眾多學生個體組成的大集體,教師既要注重對學生個體的關注,也要注重班級整體的發展。教師進行德育教育管理的具體策略包括:教師日常以身作則,定期舉行主題班會和結合生活開展德育。
關鍵詞:德育教育;班級管理;以身作則;舉行班會;結合生活
班級是具有共同目標和一定組織結構,在心理上相互影響、行為上互相作用的人群集合體。其中,學生正式群體具有共同的目標和行為規范,有集體的活動,共同的感受和一定的組織方式,因此也可稱之為學生集體。教師對于學生集體的管理需要考慮眾多問題,也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但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剛接受學校教育,對學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不大熟悉,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更為適合他們的方法進行管理,這對小學階段的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基于此種情況,筆者特結合多年教學管理經驗,談一談小學教師如何有效的運用德育教育進行班級管理,期望對廣大教師有所幫助。
一、教師日常以身作則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剛從父母的懷抱中脫離出來,初次接受學校較為規整的學校教育還不能適應。家庭教育中,父母、長輩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較為寬容;而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和教師以嚴格的方式要求學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課堂的行為準則,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變。而小學階段的學生經常觀察周圍人的行為,因此,家長、教師都要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幫助小學生發展。
例如,教師在管理學生時,需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學生,以身作則,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責任意識還比較弱,對于班級的事務無法做到盡心盡力。比如,地上的垃圾被教師看到了,如果強制某個學生撿起垃圾,那對這個學生和其他學生都起不到教育意義,學生以后也不會想著主動撿起垃圾。而如果教師看到教室里有垃圾,主動的撿起來,經過這么幾次,學生自然而然的會模仿教師的行為,主動的撿起地上的垃圾。行動的教育力量要遠遠大于言語的教誨。
二、定期舉行主題班會
德育教育是指對學生的品德、美育等進行的教育,這對學生今后的綜合素質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除了專門的課程外,還需要教師在與學生日常的交流中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如定期舉行主題班會。小學生的思想往往較為單純,還不具有社會所要求的道德標準和準則,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是非觀、樹立正確的判斷標準。當學生的思想出現問題,矛盾時,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定期舉行主題班會,促進學生的成長。
例如,當學生與授課教師發生沖突,且學生情緒激動,有可能做出過激行為時,作為教師,不能一味的指責學生,批評學生,而應該首先了解發生沖突的原因,做出判斷后再進行調解。但由于任課教師屬于長者,教師也不能太過強硬,當真正是學生做錯時,需要通過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向教師道歉,也需要和任課教師進行交流,防止這種事情再次發生。教師可以通過舉行主題班會,幫助學生消除不正確的思想,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三、結合生活開展德育
每個學生的背后都是一個一個的家庭,這些家庭將每一個剛出生的白紙般的孩子渲染成了現在小學的他們的樣子。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教師需要看到學生身上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只有結合學生的生活,只有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才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從而便于教師分析學生做出某些問題的動因,分析學生某些行為的目的,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學生的某些問題進行解決。
例如,小學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時,需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因材施教,從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了解學生的過程中,我發現了我們班有一個特殊的學生,他的父母在他小學的時候出車禍身亡了,他現在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家庭條件比較困難。在了解了這一情況后,我經常對張小明有意無意的實施幫助,幫他申領學校的助學金,班級活動中減少他的繳費等等。當然,這些幫助是在張小明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就算教師想要幫助學生,也不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尊受到了侮辱,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尊重學生的意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總之,班級為學生實現社會化提供了早期的模擬環境,這個大集體有助于幫助學生習得社會規范、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助于學生將外在于在于自己的社會行為規范、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最終實現社會化。因此,教師需要采取適當的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管理,其中的策略包括教師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榜樣,促進他們責任感的發展;定期舉行主題班會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解決問題;通過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學生背后的家庭背景,采取合理的方法因材施教,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參考文獻:
[1]劉躍剛.新時代下小學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4(32)
[2]方吉庭.關于新形勢下小學德育教育的探索[J].學周刊,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