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紅平
摘 要:本文基于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針對朗讀教學中需要注意的點,結合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提出幾點淺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段;課堂教學;朗讀
課堂朗讀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感悟文本的一個基本途徑,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識記漢字,更要通過初級的朗讀教學來培養和鍛煉其口語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為之后的學習生涯奠定良好基礎。
一、教材分析
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文體裁主要包括兒歌、兒童詩、古詩、童話、語言以及散文等,皆具有篇幅短小、充滿童趣的特點,其中兒歌、兒童詩和古詩的比例比較大。在一年級中,選文以兒歌、兒童詩和古詩為主,配以幾篇童話、寓言和散文;而在二年級中,童話、古詩和散文的比例明顯提高,且寓言以及科普類的小文章開始出現,兒童詩的比例下降,古詩的比例逐漸增長,由此可見,教材中的選文體裁愈發豐富,并為朗讀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除此之外,篇幅稍長的童話故事選文也有較大比例,其次是兒童詩、散文以及故事。可以看出,在二年級后半段的選文中,篇幅的增加,也使得朗讀的難度加大,正因如此,教材選擇了較多的童話故事來提高學生的朗讀和閱讀興趣。不同體裁的選文蘊含著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思維以及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這都需要經過教師針對性地朗讀教學指導,加強學生的口語閱讀能力。
二、課堂朗讀教學任務
1、提倡朗讀方式的多樣性
低年級的小學生喜歡活潑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而輕松的課堂氛圍也能夠讓學生樂于和善于表達自己,釋放自己。多樣化的朗讀方式能夠幫助教師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比如教師通堂都僅讓學生用齊讀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只會感到枯燥乏味,逐漸地也會出現“濫竽充數”的情況,極大降低朗讀教學的效果。因此,選擇多樣化的朗讀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如齊讀、個人誦讀、范讀、分角色讀、自由讀、領讀等等。教師可以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再根據教材選文特點,比如帶有角色對話的選文,就可以讓學生分角色飾演文中角色,以角色的口吻進行誦讀、對話,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逐漸學會揣摩人物的心理特點。再者,教師可以點名讓某一個學生進行單獨朗讀,可以是教師要求的某一段話也可以是其自主選擇喜歡的段落,這種個人朗讀方式的好處就在于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勇氣和自信心,為其提供個人的表現機會,而且也能夠使教師明確地了解到學生個人的語言掌握情況,以便于及時地發現和糾正問題。
2、創設朗讀情境
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便利,而對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來說,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從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學生多以具象思維為主,所以教師通常需要運用直觀化的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獲取和吸收知識,情境教學便應運而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運用多媒體來創設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朗讀和學習興趣,例如,在《媽媽睡了》一課中,教師可以播放一首比較舒緩的音樂,來進行配樂示范朗讀,熏陶學生心中的情緒,在潛移默化的感染下,學生通過文中描寫媽媽睡著時的樣子,配合音樂自然能夠體會到朗讀的聲音應該是輕輕地,不斷找尋和體會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情感。
3、朗讀能力的培養
朗讀是低年級語文學習中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種能力。具體地來講,朗讀能力應該包括普通話、傾聽、思維表達以及感受等方面。逐個分析,首先要具備標準的普通話能力,這也是課程標準中所明確指出的朗讀要求。教師也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普通話。其實想讓學生說一口流利且標準的普通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教師自己的普通話要字正腔圓,低年級的小學生很容易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所以教師通過自身標準的普通話談吐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境氛圍,自然是最好不過的。其次,感受與傾聽,同音樂領域一樣,要學會唱就必須要先會聽。因此,教師要時常通過范讀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學生也會在模仿的過程中與自己的朗讀進行比較,或是在聽同學的朗讀時,相互做出點評,彼此進步。最后是思維與表達,小學生的自主思維需要教師的長期引導,根據教材中所選的精致課文,逐漸地影響學生的思維,使其有意識地受到影響,從而將書面文字變為邏輯思維和有聲語言,為之后的口語交際奠定基礎。
三、教師朗讀素養的提高
1、朗讀技巧與范讀
教師只有完善和不斷提高自身的朗讀技巧,才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做出正確的示范。朗讀技巧主要包括語氣、語勢、節奏和停連等,教材中的每篇選文都帶有豐富的感情色彩和基調,因此教師在進行范讀時要注意將書面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表達出來。例如,在《一個接一個》一課中,“月夜,正玩著踩影子,就聽大人叫著‘快回家睡覺!’唉,我好想再多玩一會兒啊。不過,回家睡著了,倒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夢呢!”這段話中有三個比較明顯的感情變化,其一是小朋友在玩踩影子時候的歡快心情;其二是聽到大人呼喚后的悻悻埋怨;最后是想到睡著了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夢,心情又變得歡快。那么教師在朗讀過程中就需要把握好這三個感情基調,語氣和語勢也要隨著小朋友的心情變化而變化,音節要有升有降,如此才能夠形成語調,而句子與句子之間不同語調的組合便是語勢,其主要作用就是感染聽者,通過抑揚頓挫的起伏變化來引發聽者內心的情感共鳴。例如,在《望廬山瀑布》中,前兩句描寫了詩人站在遠處,眺望陽光下生出裊裊紫煙的香爐峰與懸在山澗的瀑布,煙霧的輕渺與遠望的瀑布都應該用平緩的語勢來朗讀;而后兩句,詩人近觀瀑布,立于瀑布之下所看到的是飛流急湍,并且用了“三千尺”的夸張手法,所以語勢要有所上升,以表驚嘆。
2、因文施教
不同的選文有著不同的特點,所以需要教師選擇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例如,在《夜宿山寺》中,古詩的語言以簡潔凝練著稱,考慮到其表達方式現代兒童詩或普通表達方式都有一定不同,所以教師要通過語言來創設語境,引導學生根據腦中想象的畫面來理解詩句。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古詩的節奏,引導學生對照節奏來嘗試朗讀;接著,教師通過范讀來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查,看看自己是否和老師讀的節奏相同;最后,再讓學生進行自由朗讀,挑選幾名優秀的學生起立范讀。
綜上,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必要方式之一,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能力之一,教師不僅要明確朗讀教學的實際含義,還要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中有所體現。基于小學生的實際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結合教材文本,找到真正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6):37.
[2]汪俊.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問題及措施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