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沁佚
摘 要:通過對老年群體使用智能手機的情況調研,基于老年群體對手機界面圖形的普遍認知,探究適合于老年群體使用的智能手機界面的擬物化圖標。根據老年群體的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提出合理的設計觀點:高明度、長波長的色彩配合更具象更直觀的圖形打造的擬物化圖標更適合于老年群體。
關鍵詞:擬物化設計;界面圖標設計;適老性
圖標(Icon),原本是要指宗教的畫像或是雕塑[1],如今也被應用在信息化領域。但在手機界面設計中,圖標是開啟用戶使用應用的鑰匙,在界面交互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不同系統的手機界面圖標設計均有一定的一致性,以便于各個背景用戶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認知。同時,各個相同含義圖標設計都有一定的差異性以凸顯各自產品的個性。2013年,蘋果系統ios7開啟了設計的扁平化潮流。扁平化的設計去掉了多余的裝飾,讓每個圖標、界面都更加符號化,更加抽象。這不僅節約了學習成本與制作成本,而且更有效的突出了內容。扁平化風格的興起是社會快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老年群體對智能手機界面圖標使用的需求
經過調查顯示,配有手機的老年群體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存在著問題:不認識一些簡化的圖標、手機反饋不夠不知自己是否點擊圖標成功、信息層級太多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根據老年群體的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作出研究,并在使用功能與視覺上作出結論進行設計。經調查,本文中的老年群體定位于75歲以上的城市老人,這類老年人大多退休已久,對科技產品了解相對較少。
(一)老年群體的生理需求
當人的年齡逐步增大,身體各項機能會逐步減弱。當人進入70歲以后,腦細胞數量和重量都會急速減少,是得老年人的反應變慢、學習能力不如以前。同時還有老年人的部分記憶力也會衰退,尤其是長期記憶力在我們的界面設計中,應降低老年使用者的長時記憶負荷并提供相應的輔助提醒。60歲的老年人的視力僅僅是30歲的青年人視力水平的百分之六十,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群體的是敏感度會降低,晶狀體會變硬且靈活性降低,導致調節其本身的形狀以觀看近處事物的能力。同時晶狀體會變黃也會逐漸變得渾濁,進入視網膜的光線也會變少,當看見白色物體時,他們會自動加上黃色的濾鏡,對于波長短的色彩,如青色、藍色的影響巨大,但對于波長較長的光,如黃色、橙色的光他們的視覺辨識能力卻未下降。
在智能手機界面設計中,去掉了曾經手機凹凸感的實物按鍵設計,以全觸屏的形式進行交互。在針對老年人的界面圖標設計中,無法通過手指觸感傳遞信息,只能加大視覺效果并配合音效及震動來傳遞信息。
尤其在視覺上,圖標設計的擬物化增強了老年群體對圖標的認知。在色彩上,需提高圖標的明度,讓老年人在使用時視覺更敏感,同時可采用暖暖的黃色、橙色等波長相對較長的色彩。相應的視覺元素也應相應變大,在有限的界面范圍內,信息相應減少,讓老年人更容易找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二)老年群體的心理需求
智能手機在近十年的時間才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對于老年群體來說屬于新興科技產品。在老年群體使用智能手機時,會因為操作的困難而產生焦慮與不自信,但從調研結果看來,老年群體對待使用科技產品的態度是積極的并且樂于學習。
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相對于在他們工作時的圈子小了很多,結識新朋友的途徑變少,外出玩耍的時間也變少。同時子女大多工作繁忙,鮮少陪伴在老人身邊。部分老人也會因為喪偶而更加缺少陪伴,他們會有孤獨感。老人們在與子女等晚輩接觸時,逐步會有更多代溝,會覺得自己跟不上時代,與社會脫軌從而讓他們感到失落。
所以在擬物化圖標的設計中,一應采用溫暖的色彩讓老人覺得舒心;二可模擬一些懷舊物件的造型進行全新設計,拉近科技產品與老年群體的心理距離。
二、擬物化圖標設計特征
前面提到擬物化設計源自界面隱喻設計,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到,界面隱喻可分為三類:空間性隱喻、實體性隱喻、結構性隱喻[2]。擬物化的圖標設計即為實體性隱喻,將現實生活中熟悉的實物轉化為界面中的承載著信息的圖標圖形。擬物化(Skeuomorph)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希臘語sk6uos,它將很多不必要的裝飾元素應用于對象[3]。擬物化的設計是追求現實物品的造型與質感,引起用戶共鳴。
擬物化的圖標順應老年群體的情感認知,這樣更加調動起了老年人的情感,給予他們更多關懷。針對老年群體的智能手機桌面擬物化圖標設計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復古實物的模擬
在擬物化圖標的設計中,參考現在老年人曾經使用過的物品造型進行設計。擬物化圖標越像真實的物品,共鳴則越強,則會讓老年人更明白每個物體所表示的含義,也會給予老年人一些溫暖的回憶與熟悉的感覺。例如:電話圖標的設計可以選取了老式座機的的款式進行再設計、新聞圖標的設計可以選取傳統報紙的樣式進行再設計。
(二)真實質感的打造
在對圖標質感的設計中同樣也是對信息邏輯的梳理。第一個層次是需要抓住實物的特征如光影、透視、物體材質等深入突出圖標特色,還原物品質感。第二個層次是物品原本存在的空間關系。例如以郵件為原始元素來創作“信息”圖標,幾張郵件之間的堆疊呈現出的空間關系也能為擬物化設計增添真實感;以報紙為原始元素創作的“新聞”圖標,在再設計中可以通過突出了一份報紙的折疊、折痕的特點,使其產生的虛擬邏輯更有效地傳達信息,更能使老年人識別。
(三)視覺角度的統一
界面設計中的圖標成體系出現,風格統一、大小統一、色調統一。在扁平化的圖標設計中,大多數圖標以平視的角度進行繪制。但在擬物化圖標設計中,由于物品體積的存在不得不考慮視角的問題,才能將不同形狀、不同材質、不同大小的物品整齊統一的排列在界面中。
三、結語
設計是根據用戶需求給予用戶最佳的服務與體驗,擬物化設計并不是適用于所有的場景,僅是適合于當下的部分老年人。適老性的圖標設計建立在對老年群體的深入了解之下,根據老年人對圖形的認知情況進行設計。擬物化設計圖標是否是最適合老年群體使用的,還有待市場進一步的考察與實驗。
參考文獻
[1]王棟.老年人智能手機界面圖標的辨識度研究【D】廣東:華南理工大學,2015
[2]何文忠譯,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3]馮敏.界面設計的擬物化和扁平化的風格探討[J]北京:設計,2019,(5)37C706AC-56D2-4774-8463-ED59734DF9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