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明
摘 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從家國情懷的角度再看李鴻章,我們會發現他所竭盡全力推行的洋務運動充滿著其本人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前途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一面。從他個人的箴言篤行以及中外名人的評價來看,李鴻章是一個有著傳統、樸素而且非常濃烈的家國情懷意識。
關鍵詞:家國情懷;李鴻章;洋務運動
說到李鴻章,我們會想到他在進行中日甲午戰爭及簽訂《馬關條約》時,為了保全自身政治資產,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戰前幻想列強調停,戰時極力避戰求和,貽誤戰機,最終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又割地賠款,出賣主權等賣國求榮的罪惡行徑。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我們應該堅決地服從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原則,用多元化史觀深度解析,獲取更加科學客觀的歷史知識,將歷史人物歸位至彼時彼地彼階級彼處境來看待和評判。要秉持人文主義精神,更加以人為本地拓展和深化對歷史人物的了解和分析。
其實,我們對李鴻章的認識,只是教材里簡單明了的已經定了型的李鴻章,而不是全景式的李鴻章。本文欲通過從家國情懷角度再看李鴻章,重新領略一位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救國圖存的波瀾一生。
說李鴻章是亂世梟雄,因為他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權傾朝野。說他是治世能臣,是因為他主導了地主階級先進分子為救亡圖存振興華夏而“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雖未能真正使國家富強,改變中國社會性質,但卻開辟了中國社會近代化征程的山門。從此,在落后的中國,先進的中國人,前赴后繼,勇往直前,踏上了民族再興的漫長探索和抗爭旅途。據此,李鴻章功不可沒。
心學大師王陽明曾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換個角度理解就是意識決定行為的意思。一個人思想意識如何,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如何,歷史人物亦如此,李鴻章的意識和行為亦如此。明末清初進步思想家顧炎武提出“經世致用”的學風,要求讀書人要將學到的書本知識應用于國家社會的治理之中,又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意識,李鴻章的洋務之舉難道不能體現出他內心深處深刻地家國情懷嗎?!
李鴻章自嘲“破屋裱糊匠”,在風雨飄搖的晚清,他曾殫精竭慮,希望含悲飲忿,委曲求全,為清廷贏得喘息時間,以圖中興,并師夷長技,力求自強。作為“洋務運動”的領袖,他締造了中國第一支遠洋海軍,創辦翻譯機構,譯介西方政治和科技書籍,修鐵路,開礦山,架電報,辦工業,造軍火,并主持公派大批留學生赴美求學,其中知名的有詹天佑、嚴復、段祺瑞、唐紹儀等,為中國近代化做好人才儲備,并在客觀上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客觀刺激作用。盡管這些不是李鴻章一個人所為,但他卻起到了主要領導作用。這些行為就是李鴻章實實在在的家國情懷意識所引起的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吧!我們不難看出李鴻章是愛當時那個國家的,盡管當時那個政府是腐朽不堪的,但他依然是中華民族,沒有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會因為政府衰敗而不愛民族和家園。
李鴻章的家國情懷思想意識,在他的許多言辭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如李鴻章曾說過:“我們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的神圣權利”;“書生坐談誤國,可為口嘆!且外國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強,中國將何以自主耶!”;“機器創造一事,為今御侮之資,自強為本”。在訪美期間他又說過:“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們的《格力法》不但不給予他們(華人)與其他國家移民同等的權利,還拒絕保障他們合法的權益,因此我不希望經過以這種方式對待我同胞的地方,......”;“華人比愛爾蘭人和美國其他勞動階級都更勤儉,所以其他族裔的老公仇視華人”;“我們歡迎你們來華投資,資金和技工由你們提供,但是,對于鐵路、電訊等事務,要有我們自己控制”;
以上這些李鴻章的言辭也充分體現出他的心里是有我們國家主權的,有我們國家子民的,有我們民族尊嚴的,更有我們強國夢想的。
當然,在李鴻章手上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多達幾十個,很多人認為他是賣國賊,但是在那個弱國無外交的年代,李鴻章的很多行為都是迫不得已,當然李鴻章也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爭取利益,比如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前,日本曾向清政府索賠三億白銀,李鴻章斷然拒絕了日本的請求,在雙方相持不下的時候,而李鴻章的意外遇刺讓此事得到了轉機,李鴻章受傷后直言:“這一槍讓清政府少賠一個億,也算值了”。最終《馬關條約》規定賠償日本兩億白銀,可以說李鴻章冒著生命危險為清政府挽回了一個億的損失。
時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評價李鴻章:“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其中明顯承認李鴻章向通過學習西方想使祖國富強的家國意識和行為。
時任美國國務卿科士達在其1913年出版的《李鴻章傳》中評價李鴻章:“……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也承認了李鴻章為國家所做的貢獻。
李鴻章在《絕命詩》句中寫道:“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熄,請君莫作等閑看。” 可以說李鴻章是死不瞑目的,李鴻章是有滿腔報國熱血的,但是大清國三百年來日漸衰弱,百姓生活越來越困頓,即使自己操勞一生,車馬不離,也是獨木難支,現如今,外敵未滅,只有大家同心協力,共御外敵,才能保得大清太平,切莫冷眼旁觀。在臨死之前,李鴻章仍然想著抵御外敵,真的令人感動不已。
正如梁啟超先生在《李鴻章傳》中所嘆:“吾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笨梢娎铠櫿率且粋€有才學,有抱負,有家國情懷的人,只是在那個封建落后搖搖欲墜的晚清時代,在那個各方列強虎視眈眈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還沒有完全褪去封建思想的李鴻章能夠做到如此有為,實屬不易。他那些種種被人指責的詬病,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充當了當時腐朽懦弱的清政府和自私無能的慈禧太后御賜的“擋箭牌”“替罪羊”,是歷史選擇了他,他扮演了歷史丑角。
千秋功罪付史評,對于歷史,我們無意重新評論,也無權貿然改寫,我們只想還原大時代背景下的關鍵人物,還原一個既權傾朝野,又憂國憂民,然不能真正富國強兵,最后只得萬般無奈的歷史老人另一面的人生圖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