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燚
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會學生一條自學的方法——“三步法”自主學習語文。所謂三步就是:第一步學習生字,第二步朗讀課文,第三步理解課文。前兩步自主學習,第三步自主加合作學習。解決了學生不會獨立自主學習語文的難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自主學習,三步法
引言:隨著我國高考改革方案的出臺,多地高考語文分值的提高,語文學習逐漸被重視起來。而學生每周在課堂上學習語文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欲學好博大精深的語文知識,這勢必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一、“三步法”實施準備
1.分配小組,明確要求
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前,應該首先對每位學生有充分的估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他們的讀、寫、聽、說能力甚至組織、匯報能力等都要有全面的衡量。首先要選擇好或者讓小組內自行推薦好“組長”。在小組分配組合時就要爭取合理搭配,小組之間爭取平衡。這既是成員之間知識能力的互補,也是優生對學困生幫扶的機會。這也就真正體現出小組討論“合作”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中,也讓學生深刻明白,在現代社會,難得有全面的人才,要搞好學習工作,就需要與別人合作。由此,合理的小組成員的搭配顯得至關重要。
2.要創設激勵機制
“人的內心最大的渴望就是得到別人的認同與贊賞”。在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過程中,創設激勵機制,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競爭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無疑是學習效果的“催化劑”。
二.“三步法”實施步驟
1.第一步:學習生字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要“認識3500個常用漢字,能正確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速度,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在小學階段,每個學段識字都是重點,是學習課文的基礎。而要學生拓寬知識面,廣泛閱讀書籍,識字能力是必須掌握的。因此每學習新課文,首先學習生字詞語,掃清閱讀障礙。那么學生應該怎樣自主學習生字呢?筆者總結出“四小步識字”,即“一讀、二寫、三組詞、四釋義”,下面詳細談談:
所謂“一讀”就是讀生字詞語,根據課后一二類生字表,對照漢語拼音認真、大聲地讀。在讀完幾遍之后,把拼音遮住,再讀,不認識后再看拼音,如此反復,直到會讀為止。
“二寫”就是書寫生字,首先要描紅,(每篇課文課后練習上都有),一筆一劃地描,以此保證寫對,然后再在隨堂本上每個字臨摹、抄寫兩遍,教師可以對難點字即筆畫復雜的字要示范板書,給學生作強調。學生寫的過程思考用何種方法記住該字,和此字又有哪些形近的熟悉的字。然后再把生字表中的漢字遮住,看拼音寫字,不會寫再看字重練,如此反復,直到會寫為止。
“三組詞”即給生字組詞,每個生字至少寫兩個詞語,就寫在生字表框中生字下方,也可以寫在隨堂本上,課文中一個詞,課外一個詞,這時找課文中詞語畫下來,也是一個熟悉課文的過程,課外詞語不會,可以借助字典或其他工具書。
“四釋義”就是解釋生字意思,就對那些意思不明白的詞語通過聯系上下文或運用工具書來解釋詞義,并把它寫下來,而那些通常一看就知道什么意思的詞語就不必要解釋。難字詞借助字詞典理解時,很多生字往往會有多種解釋,那么這時既要了解該字有哪些解釋,還要知道該字在文中詞語中應該選擇何種解釋,并把文中詞語意思記錄下來。
2.第二步:朗讀課文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三個學段目標中都提出培養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朗讀好課文既是培養學生說普通話,也是培養語感的基礎,更是理解文章的基礎。因此教學生自主學會朗讀課文也是一個重要目標。朗讀課文的三個要求就是“正確、流利、有感情”,而所謂正確就是不讀錯字,無論是生字,還是多音字,都要讀正確,且不添字,不漏字,這是基本要求。“流利”就是要讀熟練,不能結結巴巴,遇到長句子要反復練習,要會停頓。“有感情”是朗讀的最高要求,就是能正確地把握語氣、語調,讀起來抑揚頓挫,不唱讀。除此,朗讀要注意音量適度,大部分學生音量偏低,不夠洪亮,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女生。朗讀時嘴巴張大,甚至表情也可以隨文意而變化,而要達到這些目標,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多次的朗讀之后,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3.第三步:理解課文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指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書報雜志”。在當今社會,信息瞬息萬變,不論是書報雜志,還是電腦網絡,信息總是充斥著人們視野,而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既是語文教學的目標要求,更是人的基本能力需要。
首先,教師要至少提出兩個關鍵問題供學生思考。第一個問題“課文講了什么”,這個問題是適用于任何一篇課文,也是長期訓練學生總結概括課文大意的手段,此問題答案既要學生說,也要學生寫出來(良好的口語表達和寫作表達的需要)。第二個問題要根據課文實際內容及訓練重點提出,這個問題是提綱挈領的問題,要能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個問題往往也被教材編者編入課后思考題中,如“從課文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發”等。
其次,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如針對問題,抓關鍵詞或句子,去品讀感悟;可以體會標點符號用法;對好的段落朗讀體會;用旁批方式寫出感悟認識;有的詞語可以采用替換詞語方法進行比較,通過比較進一步感悟該詞語的貼切……
在完成兩點后,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進入自主學習階段,可先默讀課文,再動筆墨批注或寫答案。
當個人完成自主學習后,便開展小組內合作討論,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小組內互相交流答案,碰撞思維,探尋出更好更準確的答案。這個交流過程,既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思維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優秀學生幫助了學困生,比教師說教更利于學生接受。
如此三步,學習方法掌握之后,語文學習已經不再局限于語文課堂。《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老師能做到的最重要的當然是引導學生學習方法。
當然“三步法”學習完之后,教師依然要對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如對生字詞語,可以報聽寫,對朗讀課文,可以抽查學生朗讀,可以提請學習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再針對問題進行有的放矢地補充強調。
結語
“教有法,但教無定法”。“引導小學生“三步法”自主學習語文在《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引領下,強調給學生學習方法引導,教會學生自主學習。教會學生在學習新課文時,懂得從“學習生字”“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三個步驟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在此明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訓練下,學生不管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時間,均可以按照此步驟進行學習,也大大減少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盲目性,教會了學生會學習語文,并可以大量涉獵語文知識,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何更生.語文教學論.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07,P90-9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P2。
[3]鄭大偉.中國教育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合作.中小學教師參與式培訓教材.基于遠程資源的學與教.非賣品.2005,P61.
[4] 何炳章.從教育原點出發——“自育自學”理論與方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6,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