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 要: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建構主義所發展出的學習理論,在應對現代社會環境中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中,具有有效的創新指導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顛覆了傳統的教師單向導入講授和學生被動學習的課堂模式,改為教師引導、學生為主、師生交互的課堂學習模式,建構主義所強調的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大環境要素在《外國文學史》課堂教學中的創新實踐,對這一課程的教學改革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外國文學史》 教學改革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是現代學習理論的三個階段,建構主義原是認知主義的一個分支。建構主義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譯作結構主義,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杰(J. Piaget)提出,后經由科爾伯格、斯騰伯格、卡茨、維果斯基等學者豐富和完善。
建構主義與個體的認知發展和學習過程息息相關,可以了解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因此在建構主義理論體系下發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學習理論,這套學習理論包括對學習的定義以及方法等。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中的環境,認為學習是一定的環境中,即在某種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人際交流互動,最終實現意義建構。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的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目前,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信息大爆炸的環境下,《外國文學史》課堂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當然也含藏著機遇。如何更好的完成這一課程教學,讓教師能夠更有效地教學和學生更有效地獲取知識與能力,是一項需要持續觀察和探討的課題。因此,在《外國文學史》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良好學習環境的建構對教學和學習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一、《外國文學史》課堂教學目前存在問題
《外國文學史》課程是普通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一般在大學二年級上學期或者下學期開課,課時設置通常為64課時或128課時,與之相關的還會有一些外國文學專題課程或者外國文化課程。開課學院一般主要是文學院或中文系,部分高校的藝術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外國語學院等學院的播音與主持、新聞學、英語等專業也會開設這一課程。開設這一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外國文學認知水平和欣賞水平,為將來從事相關領域工作奠定必要的和良好的文學與文化相關知識基礎,培養學生的認知和實踐能力。
智能時代極大地改變了學習環境?!熬W絡的發展創造出了全新的網絡傳播紀元,網絡視覺文化也由此興旺發達起來,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依賴視覺去認知外在世界。換而言之,視覺對人類而言,成為人類建構并判斷外世界的五大知覺之首?!盵8]尤其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功能的加強,人可以隨時隨地上網瀏覽信息,在龐大的信息籠罩之下,人需要強烈刺激的信息才能夠引發興趣,而且所引發的興趣很難持久,非常容易被其他的信息吸引而轉移。因此,在如今的視覺時代,以文字為載體進行閱讀和解讀的外國文學在課堂教學中遭遇了巨大的困境。
即使《外國文學史》課程是專業核心課程,但是學生對文字閱讀興趣低,閱讀量??;學生很難堅持完整讀完一整本著作,尤其是異文化的外國文學長篇巨著;由于現在信息獲取的碎片化,學生雖然有大量的信息獲取渠道,但是所了解的知識普遍偏向于零碎和淺顯,這對需要深入專注解讀的外國文學來說,學生很難解讀出其中的深刻內涵和所包含的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哲思。因此,如何應對新的環境,調整《外國文學史》課堂教學非常緊迫,在一線教學的教師在教學中提出了很多的應對方法,其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可以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一些引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應用要點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尤其是學生的主體意識,減少教師的全面指導。但是要注重教師指導的系統性,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可以獨立地發現、理解和解決問題。明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應用要點,可以應對當前《外國文學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進行改革。
(一)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支架式學習方法,為學生介紹一些典型的具體案例,引導學生通過模仿一些著名作家的寫作方式,來理解一些外國文學理論。最后再撤去這種支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自主探究工具,建立一個科學的外國文學史學習目標,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向,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
(二)提高學生的探索意識,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幫助學生對國外作品的一些文字信息進行加工與轉換,通過已經掌握的一些作者的知識,學習新的作品,并對這些知識進行總結與概括。
(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情境,引發學生在大量文獻閱讀當中的自主性,幫助學生更加細致地將一個大的問題拆分為不同的模塊,在一個具有自主探究的情景當中,學習到如何掌握問題,如何理解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12]
(四)開展互動式教學,通過學習分組等等,幫助有共同學習目標的學生建立合作關系。尤其是在學習內容龐雜的外國文學作品過程當中,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角色劃分,例如誰是學習者、幫助者、協助者。通過優化學習環境,為學習者找到彌補的伙伴,共同解決問題。
二、四大要素在《外國文學史》教學中的創新實踐
身臨其境:情境構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要達到學習的效果首先是情境的建立。在《外國文學史》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對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文化等元素進行實際情境的建立,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學習的興趣,也能夠讓他們能夠更有效的感受外國文學的作品和外國文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創設情境時,需要教師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外國文學知識中對學生來說都屬于新知識的部分,需要轉換成學生所熟悉的知識以便引導學生去吸收這些新知識?!霸趯嶋H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盵3]得益于現代的多媒體,為情境的創設提供了更便利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讓情境立體多元,學生可以從視覺、聽覺等多種體驗方式感受外國文學。BE7B49A7-BB89-4384-B0BD-08972D762372
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的教授,極少考慮情境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對所學習的知識吸收有隔膜,尤其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學生。因此,還原知識情景尤其重要,尤其是在文學、文化的教學中。在《外國文學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種手段描繪或展示文學中的歷史文化背景,并且讓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角色代入,讓學生思考具體情境中的人生經歷和抉擇。如哈姆雷特在其叔父祈禱時尾隨的情景中,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哈姆雷特,你是否會選擇殺了正在祈禱的叔父?”簡·愛得知羅切斯特有妻子后的情景中,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簡·愛,你會如何選擇?”等等,角色代入是讓學生進入外國文學作品情境的有趣、有效的方式。
表演課堂劇也是創建情境的途徑之一,通過學生親自演繹,還原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場景、人物、故事等。雖然課堂劇比較簡單,但基本上能夠呈現一定的情境,并且這一情境的構建比較立體、生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讓學生對陌生的外國文學在順應中得到同化。中國學生對中國的文學、文化有一定的熟悉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一定的中國文學、文化與外國文學、文化對比,學生在對比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對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一定的改造和重組。
百花齊放:協作與會話
在學習過程中,協作與會話是貫穿始終的過程。協作是“指學習者之間的通過語言而進行的相互合作,包括對學習資料的共享,學習成果的評價以及最終意義的建立。”[7]會話的過程就是協作過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協作和會話能夠對學習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如資料搜集、整理和分析,假設的提出、討論和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以及意義的最終建等。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都能夠參與到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并能與他者交流。
現代的學生對填鴨式滿堂灌的文學課堂已經興趣缺缺,因此,改變這樣的傳統教師單向導入講授和學生被動學習的課堂模式,建立教師引導、學生為主、師生交互的課堂學習模式勢在必行。以學生為主的課堂,需要良好地進行協作和會話。教師提問、小組討論、課堂劇表演等教學手段可以加入讓課堂教學更加多元。如在角色代入的情景創設中,可以以教師提問或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能夠得到較好的協作和會話,值得強調的是,在小組討論中,教師要做充足的引導,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建立正確導向的價值觀念。在分組完成課堂劇表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的協作和會話更多元和立體。在協作過程中進行會話,學生能夠通過共同完成老師的提問、小組討論主題討論任務或者課堂劇表演任務,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有效的交流,成為學習群體中的一員,由學習的被動接收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對意義的建構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非常有效。
當然,在寫作和會話的過程中,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教師必須要進行良好的引導。進行課堂協作和會話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在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積累下,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識。因此,教師的導向型引導也十分重要,這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意義建構中,能夠樹立正確的三觀,并且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寬視野,提高品質,升華精神。如在哈姆雷特是否選擇殺死叔父的討論中,開始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為何哈姆雷特選擇不殺死叔父,在討論時被局限在過去的知識結構和思維體系中,經過教師的引導后,能夠真正理解哈姆雷特的選擇,并從中體會到不同的文化和精神。
終極目標:意義建構
意義建構式學習的終極目標。常規的意義建構是指對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中的意義建構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3]外國文學的學習,就是在構建外國文學相關的情境中,通過協作和會話,讓學生最終達成意義建構的目的。
在外國文學的課堂學習中,不僅要求學生獲得外國文學的基本知識,系統地掌握外國文學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熟悉重要作家的創作情況,在認知能力上具有史識觀念;還要求學生能夠對文學作品進行不同角度的鑒賞,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外國文學進課堂上的意義建構是通過外國文學史的優秀文學作品進行審美教育,以外國文學作品的真善美的精神引導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能夠從西方文學文化的精神去思考問題。教師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應當加強指導,讓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去感受和理解社會歷史與現實人生,使學生在獲得文學知識的同時,提升人格修養和精神氣質。
結語
綜上所述,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教師要始終契合學生的發展特點與實際需求,不斷的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與改革。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以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進行的《外國文學史》課堂教學改革,通過更加靈活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教學整體效果。雖然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教學也成為一種使用廣泛的教學方式,但是現場教學依然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這一方式需要師生共同在場,在不同的環境下,應該探索適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學習。在全球化的今天,外國文學的學習十分必要,因此,探索更有效的外國文學教學方式依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發生認識理論原理[M],王憲鈿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萊斯利·P·斯特弗、杰里·蓋爾,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高文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一)(二)(三)(四)[J],學科教育,1998(03)(04)(05)(06).
[4]何克抗,建構主義 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中學語文教學,2002(08).
[5] 嚴云芬,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2005(15).
[6] 陳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學術交流,2007(03).
[7]陳連豐、趙覓,解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四要素——“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J],科技創新導報,2012(24).
[8]范高寧,身體的狂歡:女性形象在網絡視覺文化中的困境[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2(5).
[9]孟秋菊、程慶方,構建主義理論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建設,2017(02).
[10]潘頌漢,“互聯網+”時代民族地區高校外國文學課堂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大眾文藝,2017(08).
[11]李琪,“微時代”外國文學課堂教學的重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05).
[12]冉憲宇,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J],才智,2019(18).BE7B49A7-BB89-4384-B0BD-08972D76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