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一門包容性很強的學科,所以語文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識字讀音階段,老師們也不能一味的讓孩子們向“標準答案”靠攏,因此就要求老師們加強創新教育,不斷尋求新方法,新思路引導學生發揮主動性,挖掘孩子們的創新能力,提升孩子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快樂學習,興趣學習。
關鍵詞:語文;創新能力;創新思維
語文學習是學習生涯的開篇之章,讓孩子們從小對學習產生興趣是重中之重,不可讓孩子們在學習初期就產生怠倦感,因此改變現行教育方式推行創新教育低年級開始抓勢在必行[1]。
一、創新教育勢在必行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是根據學科性質、語文特點、憑借教材和其他教學媒體,在兒童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教學實踐活動。
現階段,低年級語文課本中課文傳奇生動,學生自己讀,很多篇百讀不厭,愛不釋手。可一經老師左分析,右提問,引著學生往“標準答案”上靠,往教案劃定的圈里鉆,他們學習的興致全無,甚至厭學。7-8歲兒童充滿好奇,愛看、愛問、愛想,可是臨到寫話日記,便抓耳撓腮,言不由衷,長此以往,閱讀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寫話沒有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們培養這樣的人才,如何能適應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當今社會。因此,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勢在必行。
二、創新不是搞形式,不是表面熱鬧
目前,許多教師已認識到創新教育的重要性,也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試圖搞好創新。但有的老師上課,卻只追求熱鬧,不講科學效果。往往抓住課文中的某個情節,引申開去,讓學生盡情發散。結果,橫生枝節,越扯越遠。例如,某位老師講《丑小鴨》一文時,當講到丑小鴨來到世界上受欺負那一段,老師求學生進行表演,并三番五次指指點點。這樣,這節課雖然非常熱鬧,可學生課文還沒有讀熟,有些新詞的意思還沒有理解,更不要說體會學習丑小鴨不怕困難,逆境中救生存的精神了。語文學科是教兒童學習語言文學的,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增減兒童的創新意識,就應與語言文字的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而不應游離于語言文字之外去搞另一套。
三、課堂教學中應恰當發揮創新教育
教學實踐中證明,對于低年級學生,要挖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的創新火花在學習過程中時時閃爍。運用“創設情境、誘發質疑、啟迪想象、引導觀察、發展求異思維”等,是行之有效的。
(一)抓住學生心理特征,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低年級學生愛動、愛玩、充滿好奇,教學不應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對于詩歌可以采用讀讀、背背、唱唱的方法;對于童話可以采取讀讀、演演的方法。對于畫面感強的課文可以讀讀、畫畫。例如,我在教學《蜜蜂引路》一課時,當講到課文的重難點第三自然段時,讓他在黑板上畫出蜜蜂采蜜后飛進的那個園子及園子附近的的房子,使學生直觀感受到園子和房子的位置關系,并且理解了“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家的”這一難點,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繪畫能力,又輕松地突破了難點。學生的好奇心是一種成功的動力,教師要善于創設新奇的環境,使學生想學、樂學。例如,教學《數星星的孩子》時,我利用文娛化手段,將一幅巨大的星空圖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仿佛置身于美麗的星空下,珍珠般的星星布滿天空, 一閃一閃,學生很快領悟了課文的重點句:“晚上,滿天的星星好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里”的比喻之美。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重要的一環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對于學生的提問,教師要給予鼓勵和正確引導,要使學生敢問、會問,對于低年級學生開始提問題可能抓不住關鍵,問題提的毫無價值,但教師不應批評、打擊,而要加以正確引導,逐步訓練學生問題提在點子上。如:教學《撈月亮》時,學生自己提問:例如誰撈月亮?為什么撈月亮?怎樣撈?撈到了沒有?這些問題很有意義,學生在質疑中增強了創新意識。
(二)啟迪學生想象,激活創新能力
愛恩斯坦說過:一切創造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化的源泉。例如,在教《美麗的公雞》時,可以啟發學生想象:公雞改正錯誤后,啄木鳥、蜜蜂、青蛙會不會理它?態度會不會改變?再如教學《狐貍和烏鴉》,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烏鴉被騙以后,變聰明了,那么他會怎樣奪回肉呢?學生討論:A.烏鴉用尖硬的嘴啄狐貍的頭。B.烏鴉大喊肉有毒,假如暈倒。總之,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這樣才能有較好的效果。
(三)引導觀察,游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對于低年級學生,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挖掘他們的創造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例如,教學《假如你在野外迷了
路》后,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讓學生說說又發現了什么辨別方向的方法。在教學《雷雨》后,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文中雷雨前后的兩幅圖,分別說說圖中景物。同學們說雷雨前后荷花含苞欲放,雨后荷花開得十分鮮艷,并且發現雨后荷葉上滾動著晶瑩的水珠。說明觀察十分仔細。
(四)憑借課文創造性因素,發展學生求異思維
思維的求異性,是創造性思維的基本特征。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充分的“求異”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比較正誤。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確立[2]。在教學《稱象》后,問學生:誰有更好的稱象辦法,學生一下活躍起來,說用起重機吊大象,算出重量,我又問,如果在當時沒有現代化的設備,你怎么稱象?一學生說:曹沖往船里裝石頭,不如直接讓官員們上船,直到畫線的地方為止,然后讓官員說出自己的重量,加起來就省去了稱石頭的麻煩。這是多么可喜的求異思維呀!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播下創新之種,加以勤奮灌溉,相信,我們一定會迎來金色滿園的收獲季節。
參考文獻
[1]夏俊國.讓創新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閃光[J].教育教學論壇,2010(16):34.
[2]范慶萍.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創新課堂教學方式[J].中學課程資源,2018(11):47-48.
作者簡介;徐恩芳(1981.11-)女;漢;本科;籍貫;山西大同;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