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摘 要:本文從學生的角度,探討了適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問題,這些策略包括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策略,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策略,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運用各種形式學習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體實施的辦法和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的發展已進入了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又避免以往的課堂教學中 "填鴨式"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是當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學生的角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論述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對第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所幫助。
1.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策略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動,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有位老師講授《五彩池》,在解題之后問道:"五彩池在哪里?誰能說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誰能說說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學生急于到文中尋找答案。這樣的學習活動就使學生學得自覺、主動。這個引言為這堂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學得輕松自如,學得興趣盎然。開端引趣的方式"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2.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策略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
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自我發展的教育是中國教育轉型時期對教育模式的一種探索,它以引導學生主體逐步按照社會方向學會自已教育自已、自己發展自已為核心。它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發展成為馬克思所說的具有人的類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它將建立起把服務祖國人民與實現自身價值相統一的教育機制。二是當前教學的主流是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主動發展"的內涵是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主體意識,有較高的成就動機;熱愛學習,求知欲強,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學會學習,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主動地規劃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發展方向。
3.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運用各種形式學習的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臺,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牛頓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于別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
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問是讀書的鑰匙,是思考的起點,是深鉆的體現。宋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明人陳獻章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凡是學生都善于提問題,而學習差的同學往往提不出什么問題,他們對學習不精心,囫圇吞棗,即使發問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當然好問也應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于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后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伙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地讓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我讓同學們下位子互相參觀試卷,然后寫出你認為練習做得最好的同學的名字。由于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于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課堂環境的因素等等,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