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新,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有效地引導學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把握散文本身的意義,達到對散文內涵的審美感受和認識,讓學生在初中語文中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散文教學;審美
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初中語文散文教學應更具針對性、實踐性和科學性,這也是教師必須秉持的教學思想。散文教學中,會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初中語文教學的意境,讓學生從具體的學習中,真正的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和價值。在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新,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在初中語文中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一、聲情并茂的課文朗讀
從語文版教材單元目標看,幾乎每個文學作品單元都提到朗讀。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于情感的傳遞。在初中語文散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范讀,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情感氛圍體驗。在引導學生領略文章意境的情況下,能夠幫助學生更加透徹的理解文章內容。因此,教師在進行范讀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和流暢的讀出文字,而是應該充滿激情,關注散文朗讀的情感變化。
如,教師在《濟南的冬天》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注重語調的輕柔和舒緩。在為學生營造幽雅的朗讀氛圍下,為學生進行范讀。這樣,在教師范讀之后,學生模仿教師的情感和語調,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最終升華學生內心情感,提升散文學習的效果。再如如,在學習《白楊禮贊》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朗讀散文,要求學生在朗讀時代入自身的情感,體會作者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時遇到白楊樹的驚喜的心情,感悟白楊樹在散文中的象征意義,感悟散文中對白楊的贊美之情,讓學生在朗讀中思考,探索,感受到散文的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散文,加深學生對散文的理解,對散文產生自己獨特的認識,更有效地學習散文,提升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倡導個性化閱讀
核心素養認為,文化是一個人的根和魂,能涵養學生的內在精神和品質,啟發學生對真善美的思想感悟,進而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的教育內容。散文作為抒發個人情感最有利、最便利、最靈活的表達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特征,是文化的主要載體。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閱讀能力評估咨詢委員會給閱讀所下的定義是:“ 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睒嫿ㄒ饬x的實質是讀者激活原有的知識,運用閱讀策略適應閱讀條件的能力。語文課本來應該是能養成閱讀興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審美的內容,都會在個性化的閱讀中喚起靈性和興味;但現在連課外閱讀也全都納入考試的目標,那就容易扼殺了興趣。
如冰心的《談生命》,這是一篇“生命體驗”散文,不僅哲思深邃、形象生動,且文字精練,像一篇“散文詩”。為了讓學生體驗哲理散文的內涵,教師可以讓學生把一些具有深刻內涵或不是很懂的句子標記出來進行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暢所欲言,必要時可開展辯論賽,讓學生抒發對未來的暢想,提升學生的社會認知,幫助學生樹立理想,增強其民族責任感,這也是核心素養在散文教學中的重要體現。再如學習《昆明的雨》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設立一張自主學習清單,在上面列出學習散文的要點,如散文的寫作手法,散文中蘊含的情感,散文的語言特色等,引導學生根據學習清單進行自主學習,在確保學生學習質量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得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加深對散文知識的理解,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合理的課外延伸
教材始終只是一個例子,只是廣大散文界的冰山一角,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指導,其目的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學習。散文是美文,對于散文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文化積累;散文是體現對人生,對生活,對生命認識的一種文體,對散文的理解還需要一定的生活經歷。因此,在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在以教材為本,課堂教學為主的同時,教師還應積極的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課外,合理的選擇教學資源,不斷的對教學進行延伸,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教學中,教師要如實的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活動,積極地引用相關課內外課程資源,指導學生閱讀、欣賞及寫作,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促使教學效率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如教《春末閑談》時,還是按照“生平經歷—代表作品—影響評價”這樣的套路,面面俱到、一成不變地介紹下來,無疑是無的放矢,浪費生命。因為像魯迅這樣的現代文學巨匠,語文教材中的常客,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學生知之甚多。而《春末閑談》寓意深廣,學生較難讀懂。為了讓學生讀懂這篇文章,必須有針對性地介紹魯迅和背景。為此,教師應設計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從“讀懂魯迅”的角度,透視魯迅“閑談”之中的深刻含義,進而體悟魯迅“閑話風”散文語言和結構的獨特魅力。
四、進行審美教學
“語文教育也是提高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本節課,教師調動學生的感情,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意識和創造表現的能力?!焙诵乃仞B要求教師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培養對象,二是培養方法。審美性閱讀,首先,對于閱讀感悟,一方面是學生與文本靈魂的對接,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感受到文本的生命靈性。因此,培養學生“發展素養”是基本途徑,落實“立德育人”才是根本任務,怎樣把這個根本任務具體化系統化,這是重點,也是難點,需要一線教師在教學操作層面進行探索。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把任務的多向性轉化為指向性,其中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既是新背景下語文學科教學的要求,又是散文文體教學的追求,通過解讀散文之美——語言美、場景美和哲思美,把握文本的內在美。
如學生從小到高中學過不少表達感情的經典散文,有歌頌母愛的老舍的《我的母親》,有懷念故鄉的黃河浪的《故鄉的榕樹》,還有王充閭《碗花糕》作者用平淡的筆調寫出一份美好的回憶,回憶的是一個個平凡的人,講述的是一件件平常的事,抒發的是一種最質樸的情感。字里行間流露的是親情、友情和鄉情。冰心的《霞》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文末寫到作者認為“人類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應該體會到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這是這篇散文中人文精神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劉鳳敏.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情境的巧妙創設分析及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8(02):5.
[2]代曉奎.初中語文散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5,(22):168-169.
[3]李莉.初中語文記敘性散文情境教學研究[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05):51-52.
[4]盧曉陽.淺談初中語文散文的教學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9):67-68.
[5]江錦財.淺談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情景教學的有效應用[J].讀書文摘,2016,(36):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