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華
摘 要: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靈魂,既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起點,又是預定的歸宿。制定一個合理有效且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是關系到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基礎。教師不僅要做到從新課程所要求的“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還要通過改變主體地位、分層教學,使教學目標落到實處,以達到教有目標,學有目標。
關鍵詞:教學目標;主體;差異
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和關鍵,是教學活動的靈魂。細細地品味一些優質的小學信息技術課,我們都發現有這樣一些共性:學生不僅在知識與技能上有了柳暗花明的頓悟,或者有了釋疑解惑的愉悅,不經意就獲得了一份智慧、一份對生活知識或者是情感、價值觀的交流。這主要得益于教學目標的確定。
一、改變主體意識,預設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設計與陳述中有一種分類系統——“為不同的學習結果提供不同的教學”。這種分類系統將學習結果劃分成“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五種類型,總體歸屬于“認知”“動作技能”“態度”三個領域,與信息技術新課標中的三維目標相得益彰。
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我們教師普遍缺乏分類思想的指導,使陳述的教學目標缺乏主體性,所謂“黑白顛倒,主次不分”。
大家看一下這兩位老師教學《小小通訊錄》,各自確立的教學目標。
一位老師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讓學生學會表格的基本構成。
2.讓學生掌握表格制作的幾種方法。
能力目標:讓學生學會通過菜單方式制作基本的二維表格。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
另一位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了解表格的基本構成:行、列、單元格
2.了解表格制作的幾種方法:直接插入、手動繪制
能力目標:能夠通過菜單方式制作表格,并且學會美化表格。
情感目標:1.學會搜集及提高了信息整理能力;
2.體驗做事先要有個計劃過程;能用電腦為學習和生活提供些幫助。
顯然,第一種目標的設計,老師在陳述時還是以“教師中心”的傾向,目標1和目標2從教師角度出發,都是教師讓學生去掌握知識及技能。這樣,就與“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的學習結果”這一基本界定產生了目標主體的偏離。
第二種目標的設計則是從學生這個學習者的角度出發,目標主體統一,而且目標的陳述也關注到了達成這一目標的方法或訓練過程:目標1指明了理解表格的基本構成:行、列、單元格;目標3提出了技能的要求:制作表格及學會美化表格;目標5說明了讓學生“體會道理”(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途徑,即通過制作表格,來體驗做事先要有個計劃過程。這樣方顯“為不同的教學結果提供不同的教學”的基本思想。
二、了解“學習過程”,明確教學目標
加涅認為學習有獨立過程,而教學沒有獨立過程,據此教學過程只能根據學習過程來設計。加涅就此還提出了學習過程的九個環節,皮連生教授為彌補加涅學習過程觀點的不足,提出了針對不同學習結果的“三階段六環節兩分支”的教學模型。它有三個要點,其中一個就是根據學習過程來設計教學過程。
以下這份案例是充分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充分了解以后,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一)學生已經具備的學習基礎
1.學生已經掌握了word的文字輸入,錯別字的修改及字體美化技能。
2.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復制和粘貼操作方法。
3.學生還掌握了保存文件及重命名方法。
(二)學生學習能力的預測和分析
由于表格是學生在學習word中新接觸的知識,根據班級學生的基本學情分析,預測會有以下幾種:
1.班級中有四分之一的學生的基礎較好,能夠通過相關的信息點撥,能夠認識表格,掌握表格的制作。
2.班級二分之一的學生能夠通過類似知識點的比較,從而來認識表格。
因此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深入地學情調查,使教師的“教”真正成為學生“學”的“鋪路石”。如在情景設計中,以學生剛舉行的運動會為情景,利用學生的100m跑步的成績制作一份100m的成績表來任務驅動,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同時及時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信息作為教學內容。如在學生討論“表格中的組成部分(行、列、單元格),為什么小明、小紅、小剛對表格的組成說法會不一樣,究竟誰說得對”的基礎上,及時抓住學生回答的四種答案讓學生討論,并說明理由,這樣讓二分之一基礎一般的學生扎實有效地掌握認識表格,真正做到以“學”導“教”。
三、關注學生成長,促進教學目標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調動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并非難事,而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則不是易事。這是由于學生在知識基礎、學習動機、學習能力等方面上都存在著差異。我們要克服教學目標的主觀隨意性和簡單盲目性,杜絕在課堂上用同一的教學目標去教學,應更加深入研究學生,將學生的差異作為一種資源開發,針對學生的差異運用因材施教理論,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目標。
“打字”對于這個枯燥又簡單的教學任務,學生的差異也明顯的存在,比如在我校就存在著這個問題,家里有電腦,對漢語拼音掌握比較好的幾乎可以每分鐘打10個字以上,而基礎差的一分鐘一個字都不會打出來,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對學生的要求可分為三個不同層次:①基礎目標:要求學生達到利用搜狗進行單個字的打字練習,同時掌握字詞的拼音。②提高目標:要求中等生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能很快地進行單個字的輸入,可以進行詞語一起輸入。③升華目標:要求優等生能較快地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詞語一起輸入,如果可以,則進行盲打訓練。由于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教師設計不同的目標層次,讓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能力,確定自己的目標,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體驗探究過程中得樂趣,收獲探究過程中的成果,培養并強化目標意識和主動探索的自主精神,實現學生的潛能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目標是通過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在上課前制定下來的,但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有更鮮活的教師意料之外的情景時常常發生,使原來設計的教學目標出現偏離。是教學目標設計不合理,還是我們教學方法的問題?這使得我們對教學目標設計有更深的思考,也使得我們想到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有一定彈性空間。但無論怎么樣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重視學生知識與技能的主體。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中小學專業刊物.2011年1-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