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川
【摘要】 《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避免繁雜的運算,避免將運算與應用割裂開來,避免對計算進行機械的程式化訓練。”計算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基本技能,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學習的質量,提高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問題之一。
【關鍵詞】 五年級 計算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1-110-01
0
一、五年級計算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地位、作用、意義和影響
五年級的計算所占的比重很大,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數學概念引入通過計算來進行;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步驟、結果通過計算來落實;幾何知識涉及周長、面積、體積的求法,通過公式的推導與運用來計算,這些知識均與計算密切相關。
學生在面對如:小數乘除法,解方程,求多邊形面積等的內容時,對計算的掌握十分不理想。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計算量增大,位數增多,導致結果不準確;第二,剛接觸小數乘除法,與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混淆,誤把小數點對齊,產生計算錯誤;第三,多種的簡便運算規律容易混淆。因此,提高計算的準確率,熟練運用計算方法,迫在眉睫。
二、五年級上冊計算教學的措施及方法研究
1.計算法則是計算的依據,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理解算理掌握法則,是提高計算能力的基礎
教師在教學時處理好算理與算法之間的聯系,是避免機械訓練,達到靈活運用,適應千變萬化的最佳方法。
“同分母分數加減”是五年級學生新接觸的知識,對算理“只把分子相加減”未能理解透徹。為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在教學時,我通過教具演示,分別把兩個等圓平均分成4份,取1份,也就是1/4;另一個取2份,也就是2/4。請學生思考,1個1/4加上2個1/4是多少?在演示過程中,明白了1/4+2/4的分母沒有變,只是合在一起后,所取的份數變成了原來所取份數的和,即分子相加的和。這樣,學生就理解了同分母分數相加,只需把分子相加的和作為分子,而分母不變的道理了。
2.運用遷移規律,因勢利導,逐步深入,落實計算教學法則
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法則”時,我首先復習了商不變的性質、小數點位置移動規律、整數除法等知識后再引入新課:“小明去商店買文具,每支筆0.3元,他用1.2元可以買幾只筆?”有了之前的鋪墊,答案很快就出來了:4支。可當請學生進行豎式計算時,他們就產生了困惑,1.2除以0.3,商4應寫在哪個數位呢?有的學生說,如果都是整數就好了。我及時抓住這個遷移點,因勢利導,如果把除數變成整數,要使商不變,有什么辦法?學生恍然大悟,根據“商不變的性質”:除數擴大10倍,要使商不變,被除數也得擴大10倍,抓住了“把除數是小數轉化為整數而商不變”的關鍵,讓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進行銜接與聯系。接著,我又設計“把除數變成整數”時,保證“商不變而被除數變化”的多種練習。從易到難,順勢出示例4,7.65÷0.85,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獨立解決,邊計算邊敘述解題思路,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方法逐步總結并進行練習強化。
3.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準確地運用計算法則,并簡化運算過程,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
簡算是依據算式、數據的特點,利用運算定律、性質、數與數之間的特殊關系進行簡化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訓練思維,提高效率,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與分配律,是學生進行簡算的主要依據。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與熟練掌握運算定律,使用簡便計算方法進行不同形式的簡算練習,在實踐中體驗簡算的意義、作用與必要性,以期強化學生運用簡算方法的意識,提高學生計算的靈活性和正確率。
比如125×88,有的學生是這樣做的:125×88=125×(80+8)=125×80+125×8;而有的同學是:125×88=125×8×11.學生在摸索過程中對比得出最優化的方法,符合認知的規律。當然,計算方法多樣化也要遵循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的不同,當學生只能想出一種計算方法而且這種計算方法也是比較合理的方法時,教師不必為了追求多樣化而生硬地要求學生繼續思考還可以怎么計算。
4.加強練習,運用多種形式,使學生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
一般操作技能只需反復機械練習,而計算這樣的心智操作技能,就必須開展以積極、靈活的思維活動為主的練習,才能逐步形成。因此,進行科學、有效的練習是十分必要的。(1)有計劃地組織練習。我首先訓練學生用文字敘述的形式答題。在學習完小數乘除法后,我組織學生開展類似的練習,如:(1.8×6-1.5)÷3讀作1.8乘以6的積減去1.5,所得的差除以3,商是多少?明確應用兩數的積減去1.5的差除以3,避免發生運算順序的錯誤。其次,采取對比性練習。將易混易錯的題目放在一起讓學生區分比較,例如2.5×4÷2.5×4和2.5×4+2.5×4,通過對比明確二者的區別,提高計算的甄別能力。(2)筆算是關鍵。五年級上冊中很多計算題要求學生列豎式計算,因此要反復不斷練習來提高學生的準確率。如:小數乘法中因數中間或末尾0的題目,學生最容易漏掉0;積的末尾有0時、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該怎樣確定小數點的題目。教師針對學生出現的典型病例,通過展示臺展示,讓學生找出錯在哪里?怎樣訂正?經常這樣訓練,學生計算時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五年級上冊的計算內容,量大,類型多,難度深!因此,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經歷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理論聯系實踐,“算用”結合,將計算運用到現實情境中去,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計算的價值,激發其學習主動性,擁有良好的計算習慣。當然,計算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這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見到成效。
[ 參 考 文 獻 ]
[1]《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陶雪鶴.《小學數學教材結構的研究與探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