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舟
【摘要】 數學,作為一種現代人的基本人文素養,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傳授給孩子的應該不只是如何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把數學知識、數學思想遷移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從而創造性的啟迪智慧。數學活動課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本文通過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整式加減活動課的教學實踐,著重闡述了在發展孩子數學思維時,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教學策略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課堂 數學思想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1-126-02
0
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一般而言,人在五歲時,具有90%的創造力,到七歲時下降為10%,而八歲以后就剩下2%的創造力了。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孩子恢復探索的天性,幫助他們找回部分失落的天資。啟發并著力于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而數學活動課活動性和探究性較強,能給予學生更多思維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教師適當的點撥與啟發,學生自己探究突破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接下來是教學流程及其意義的逐步說明。
一、環節1:小熱身,引入鋪墊
1、觀察下列式子,找規律:
9×1+1,
9×2+1,
9×3+1,
9×4+1,
…
猜想第n個式子,(n為正整數)應為
2、觀察下列式子,找規律:
9×0+1
9×1+1,
9×2+1,
9×3+1,
9×4+1,
…
猜想第n個式子,(n為正整數)應為
設計意義: 本環節可為學生鋪設臺階,使其學習循序漸進,拾階而上。該環節的形式豐富多樣,主要有生活遷移,情境共鳴;互動游戲,激發熱情;類別聯系,溫故知新;分解問題,層層解構等。本節課教師采取直接分解難點的形式,將變化量與n的對應關系中的易錯點以簡單題型呈現,為學生之后的探究做好鋪墊。
二、環節2:低起點,夯實基礎
本環節分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匯報”三大流程:
目標探究:
如圖所示,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組成的圖形
1.如果圖形中含有1,2,3或4個三角形,分別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2.今年2017年,如果圖形中含有2017個三角形,那又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問題關鍵:如果圖形中含有n個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擺一擺,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與同伴們一起交流吧。
問題:“4n-1”的結論正確嗎?如何檢驗?
設計意義: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動手實踐——猜想歸納——總結規律”的一種探究性學習方法。題目以圖片的形式呈現,給予學生更充分的想象和探究空間;小組合作的形式可及時了解各組的探究動態,避免基礎弱的同學有依賴心理,增強小組成員間的互動交流;展示匯報是一方面拓展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視野,由于觀察圖形的角度不同,規律的顯現方式不同,得到的表達形式不同,但經過整式的加減運算后得到的結論是唯一確定的;另一方面通過規律檢驗培養了學生勇于質疑的學習習慣。
三、環節3:高視點,培養能力
1.拓展探究:
如下圖所示,用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拼大正方形,拼第1個正方形需要4個小正方形,拼第2個正方形需要9個小正方形,……
1.拼一拼,想一想,按照這樣的方法拼成的第n個正方形比第(n-1)個正方形多 個正方形。
第1個正方形 第2個正方形第3個正方形
問題1:今天12月31號,那么邊長為31的正方形比邊長為30的正方形多 個小正方形呢?
問題2:兩個探究題圖形不同,但是最后的結論都是2n-+1,你能找到它們的共同點嗎?
2.活動小結
找規律的出發點:
檢驗規律:
數學思想方法:
設計意義:拓展探究進一步讓學生掌握“特殊——一般——特殊”的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發現當規律一樣時,圖形展現可以千變萬化,若用數字展現時,形式較為單一,但找起來方便,讓學生領略從圖形規律轉化為數字規律的魅力。反思小結以問題、填空形式的總結,能清晰地幫助學生回顧探究圖形規律的步驟和方法,從而升華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視角觀察問題、發現規律,提高其應用和創新意識。
四、活動課反思
本節活動課是學科內研究性教學的一次有益嘗試,活動的本質是變化與對應,讓學生體會在復雜圖形中尋找一般規律,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發展過程。并綜合運用整式和整式加減運算,表示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體驗了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更重要的是領悟了蘊含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
總之,《中學數學課程標準》的數學課程初中階段目標中提到:“在數學活動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和數學美,培養創新的意識。通過初中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學的探究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教師應著眼未來,充分利用數學活動課讓學生展示更多富有個性化的,有創造性的探究思維,讓數學思想在課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參 考 文 獻 ]
[1]李現勇.《激活學生思維的幾點感悟》[J].中學數學, 2017.4.
[2]羅東榮.《創新思維研究》[J].數學通訊,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