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婧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當然離不開對名著的閱讀。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語文學習中,課外閱讀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容忽視的。對于學生而言,更多、更好地閱讀名著,可以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知識品位;再者,讀名作,讀經典是一種導向:惟有用前輩人所創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下一代,才能保證他們成為“更純潔,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靈的健全的“人”。
關鍵詞:小學生;名著;閱讀;指導
前蘇聯教育家蘇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如果能讓孩子熱愛閱讀,并在閱讀中吸取營養,豐富文化底蘊是高高的金字塔的話,那么課外閱讀就是這座“金字塔”的第一塊磚。下面簡單地談一下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
一、名著導讀的現狀
(一)教師的“導”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
1.不加指導,讓學生隨意閱讀不加檢查落實。對于語文教材中規定的名著,不少教師因課程任務重或思想不重視,多采取讓學生隨意閱讀,或把名著閱讀當假期作業。這樣的做法,既沒有任何閱讀方法指導和閱讀目標的要求,也沒有閱讀過程的督促與閱讀效果的督查。
2.以講代導,把自己的閱讀經驗強加給學生。不少老師在“導讀”中,把名著導讀課變成了自己的講壇,變成了自己的閱讀報告會,把自己的閱讀感悟與心得一股腦全“填鴨”給學生。這樣的導讀課,勢必影響學生閱讀的個人體驗與感悟。
3.以練代導,急功近利思想嚴重。不少老師將名著的主要內容、閱讀感受、人物形象及對應的典型情節和性格特征等編印成手冊,考試時讓學生死記硬背,以求得好分數。這樣的處理,其教學目標與教學實效肯定與新課標背道而馳。
(二)學生的“讀”沒有得到時間保證
新課改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新課改下學生課程多,學業任務重,學習時間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從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筆者了解到,學生每天回家的作業總量平均在2~3小時,每個雙休日的作業量約在6~8小時,大部分學生雙休日還參加奧數、奧語和其他形形色色的藝術特長班,學生的課余基本沒有多少時間,導致了他們在名著閱讀上明顯存在著走馬觀花、粗枝大葉的閱讀情況。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
二、名著導讀的指導對策
(一)巧妙安排,激發興趣
教育學家夸美細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快樂和文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教學時應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發揮學生的求知欲望。
教室里可以設置“名著專欄”“圖書角”“品讀欄”,動員學生互贈書,號召人人捐一本以上的書籍,由班級委員會統一組織、管理,責任到人,落實到位。學生通過課堂內外資源公享、整合材料,增強閱讀量,提高學習效率。
(二)了解作者背景
在閱讀名著之前,對作者的有關情況應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狀況等),這將有助于你對其作品內容的閱讀理解。如閱讀《紅樓夢》,應對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閱讀《聊齋志異》,你要了解蒲松齡的身世遭遇;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要知道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經歷。有的同學在答名著題時,連作者都想不起來,甚至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這些都是對作者生平經歷不甚了解的緣故。
(三)分析人物形象
名著中人物眾多,形象典型。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從分析人物性格及表現手法入手。如我讓學生閱讀《水滸傳》第十三回“武松打虎”片段。“武松把一只腳往大蟲面門上、眼睛里只顧亂踢。那大蟲咆哮起來,把身底下扒起堆黃泥,做了一個土坑。武松把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里去。那大蟲吃武松奈何得沒了些氣力。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蟲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鮮血來……一頓拳腳打得那大蟲動彈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氣喘。”學生這樣分析:大蟲“咆哮”“扒起”“動彈不得”“兀自氣喘”,這些變化村托了武松的勇猛。
(四)巧設問題,縱橫比較
1.人物比較:一部作品中幾個人物性格特點的比較,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周瑜、魯肅各自的性格特點。
2.作品比較:把一個單元中出現的幾篇名著作品,列表進行比較,如作家、主要人物、人物特點、寫作方法、語言特點等。從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同一主題作品中去發現共同點或相似性,進而幫助學生通過相似聯系達到“觸類旁通”“一以貫之”的效果。
(五)引領交流,積累語言
讀書既要博覽群書,又要對一本書百讀不厭。如果只是一味去追求讀名著的多寡,而不細細琢磨、交流、探討、積累,那么讀書的效果當然沒有那么明顯。要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摘錄感受深刻的句子,組織召開讀書交流活動,活動中學生可以就精彩片段來交流,可以就內容來交流,可以就摘錄的句子來交流,可以就這部書給人的啟示來交流,可以就寫法來交流,也可以就某個人物形象進行評價。
(六)品味佳句,練習仿寫
葉圣陶先生指出:“讀寫是兩種能力、兩種活動,相輔相成。”正確處理好閱讀名著與練筆的關系,無疑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大有益處。如課文《猴王出世》貫穿始終的是對猴王形象的解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品味其語言描寫特點。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口……”寫的是活潑頑劣的猴性和敢作敢為的人性,用的語言也非常短促、跳躍、有節奏。內容與語言高度統一,這就是名著。
(七)設置懸念,促生期待
學生在學完課本中的名篇之后,會對作品抱有一種預期和猜測,產生閱讀期待。明智的老師會根據作品留下許多懸念,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期待。例如學完《少年閏土》,讓學生猜猜:“30年后的閏土是怎樣的呢?”“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接下來,讓學生找來《故鄉》閱讀,在閱讀課上再進行深入交流。
事實如此,學生樂此不疲,就連作文最困難的學生也可以發表自己對名著的看法。“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本書在不同學生眼里本有不同意義,每周一次的讀書心得寫作,又自然地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等環節,激發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熱情。在這些“粘貼式讀書心得”里,學生充分展示著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使名著的閱讀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汪志明.小學生選擇閱讀名著的引導原則[J].甘肅教育,2019(02).50.
[2]吳興紅.怎樣教會小學生閱讀名著[J].人民教育,2017(Z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