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平
摘 要:小學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奠定語文學習基礎的關鍵階段。語文作為一門極具文化承載力的綜合性、實用性科目,是學生形成民族認同感、深入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因此,研究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出發,分析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問題,重點闡述改進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現狀;問題;措施
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作為啟蒙學科,語文的教學內容幾乎涵蓋了中國五千年大浪淘沙的歷史中保存下的最經典、最具引導力的作品,包含著中國仁義禮智信的古老哲學。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是學習和接受能力最強的時候,此時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日后有良好的發展。
語文還是一門十分實用的學科,它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等等。語文的學習不單是為提高成績,還是為培養其綜合能力。比如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技能,而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積累,越早積累就有更多發揮和提升的空間。小學語文的學習還能影響政治、歷史、英語等學科的學習,這些學科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思維能力,這些可以通過學習語文來獲得。如果沒有良好的語文基礎,會難以進行深層次的學習。
語文對培養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很有幫助。當今社會,由于網絡媒體的高速發展,世界各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孩子的日常娛樂許多都來自其他國家,比如迪士尼動畫、哈利波特小說等,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于外來文化而忽略了本國傳統文化。因此,小學生通過學習語文來了解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顯得十分重要。通過對語文的學習,他們會更深刻了解和喜歡上中華文化,有利于培養生們的民族自豪感,抵制外來文化對我們侵略。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首先,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學科素養不足,無法在授課過程中將自己的情感與知識相互融合并一起傳達給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語文教師,常常滿足于單純教授“生字”、“生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充分理解課文的具體意思,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和探索意識,阻礙學生的情感提升,使學生學習過于被動。
其次,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不能充分促進課堂教學氣氛的活躍性,學生學習過程過于乏味,無法產生積極的學習動力。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利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學習和鞏固,并布置過多的作業,嚴重影響學生課后時間安排,導致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時間,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課文。學習過程過于被動,學生缺乏對生活的感受,影響了學生的作文寫作。學生作文缺少真情實感,難以實現作文水平的提升。
最后,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重視語文學科的知識性內容,而忽視語文學科其他作用,使學生的學習無法與社會緊密聯系,限制了語文學科人文作用的發揮,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的改進策略
現階段要改善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學科素養
要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學科素養,第一步是鼓勵教師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廣泛閱讀,開闊知識面。語文是一個涉及文、史、哲、藝等領域的學科,只有語文教師本身文化底蘊深厚,才能使課堂內容豐富充實。
第二步是鼓勵教師鉆研教材,發揮自身專業素養。不要輕視小學語文教材,要耐心鉆研,把教材吃透,針對一篇課文,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提出幾個問題,特別注意用好課后題和教參,根據教參上的教學目標,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篩選這節課的講解內容。
第三步是鼓勵教師研究學情。理清不同班級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根據教學進度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多做教學反思,在授課結束后應當及時觀察學生的接受程度,在下一次教學中對學生普遍難以掌握的問題進行二次補充。
第四步是鼓勵教師研究教學方法。同樣的課本與教學內容,不同的老師講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教師的教學方法能夠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和吸收度。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教師有著極強的依從性,其對學科的興趣受到教師性格、能力、教學風格的強烈影響。
最后,鼓勵教師多讀教育類、心理學類的書,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教學是一種“技術活”,教師這個行業不是只有才華就能勝任的。要讓學生愿意學、學得會,還要在知識內容之外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專業的技巧和能力。多研究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能夠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在課堂上更游刃有余。
(二)應用多媒體等先進技術
要改進小學語文教學,不僅需要提升教師的能力,還應當充分發揮多媒體等技術的作用,創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能使課文內容直觀化,使課堂充滿生機活力。對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學生來說,這種變抽象的語文知識為具體形象的方式,能有效增強其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與學習內容有關的音樂,刺激學生的感官,或是配上閱讀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渲染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學生能夠產生更多的聯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進行更高效的學習和探索,從而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把握能力。
(三)通過寓言故事展開趣味化引導
教師在教授古詩詞和成語時,可以利用趣味性教學方法給學生講寓言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由于小學生有著對于所有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點,教師可以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性格特點來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并且植入相應的成語故事,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聽講娛樂的過程當中進行學習和鞏固知識,不僅能夠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還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維度。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亡羊補牢”、“螳臂當車”這類成語時,可以通過講述成語背后的寓言故事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趣味性的歷史小故事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這個詞語的具體大意,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
(四)開展課堂擴展文化活動
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內容都非常適合用來進行課堂擴展文化活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鼓勵學生自主組織一些小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塑造一個高效和諧的課堂。
例如,在進行《小蝌蚪找媽媽》或者《丑小鴨》這類課程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來進行角色扮演,提高學生的課堂融入性。使學生能夠通過分角色扮演來更好地理解文章當中的人物特點。學生在表演的過程當中,教師要給予細致耐心的引導,使學生能夠真正提升組織、溝通和口語表達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涵精神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更有熱情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當中,為學生學習語文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結語
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學科素養、應用多媒體等先進技術、利用寓言故事展開趣味化引導、開展課堂擴展文化活動等方式,能緩解語文課程的枯燥感,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江英.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及其應對策略[J].藝術科技,2019(07):239+265.
[2]張世宏.淺談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與改革措施[J].學周刊,2019(22):50.
[3]趙文廣.關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9(22):59.
[4]鄭麗玲.以興趣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J].學周刊,2019(2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