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友
摘 要:高中化學課程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在義務教育初中化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化學實驗、化學計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認識化學與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系以及化學的重要應用;培養和發展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自覺地關心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如環境、能源、材料、衛生、健康等,并能運用化學知識解釋或解決簡單的化學問題。由于高中化學課程任務的擴大呈多元化趨勢,高中化學課程的設置和課程內容的確定也應是多層次的立體化結構。如何將所確定的課程內容合理、有效地組織起來,這涉及課程模式問題,具體到教材,又涉及教材的體系問題。任何教材都需要有一個基本的體系,比較全面、準確地反映本門學科的基本結構。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課程設置;教學評價體系;合作學習;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學習新的教學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這就要求我們高中化學教師必須研究新的課程標準,自覺應用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當前的教育教學工作。為了達到新課程教學目的,在化學課堂教學模式中,不能墨守成規,必須實現教學的更新。觀念是行動的靈魂。對教師的教學而言,教師具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通過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新課程化學課程標準》等,認識到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是決定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迅速走進新課程,理解新課程,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
一、倡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改的亮點,新課程倡導的是多樣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教材中設置的很多“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和“交流與討論”等適合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內容,對這部分內容的處理上主要存在以下五種情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隨堂探究;將幾部分內容合并后,由學生集中探究;學生觀看,教師探究;學生觀看,教師只探究部分內容;教師黑板上講實驗。這五種情況的結果是顯而易見,我們追求的第一種方式,基于學校的條件,至少能按第二種方式完成該部分內容的教學。新課程倡導的是用探究的理念去組織教學,用探究的方法去學習化學。并不要求將教材中的所有內容均進行探究,有些化學知識、規律是化學家們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長期不懈的實驗得出的,這部分內容靠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是無法完成的,這就要求教師進行講授,因此,我們不能忽略講授在化學學習中的作用。關鍵是我們教師要研究哪些內容應該讓學生去探究,哪些內容必須進行講授,在如何引導、組織探究?探究過程巾可能會出現什么新問題?講什么?怎樣講?何時講?講到什么程度?等方面多作研究,真正在啟迪學生的思維上多下功夫。
二、高中化學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改革
由于高中化學課程任務的擴大呈多元化趨勢,高中化學課程的設置和課程內容的確定也應相應地變化,為提高高中學生的素質和發展他們的特長創造有利的條件。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志愿以及畢業后的不同去向,高中化學課程的設置應是多層次的立體化結構。 高中化學課程的內容應根據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設置的目的來選擇課程內容,使這三類課的內容各有側重。
1.必修課內容。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必修課內容側重于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選擇那些最基礎最重要的化學知識,使學科體系和結構保持相對完整,使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學習和培養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2.選修課內容。必選課內容的選擇,更多地側重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進一步拓寬他們的化學視野,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注重于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使學生能在較高的起點上,對中學所學的知識起歸納、整理、提高的作用。總起來講,選修課內容可分為二類:一類為學術性的,則可適當拓寬加深學生的知識,如實用化學、化學實驗等;另一類可側重于適當滲透職業教育因素,為學生高中畢業后直接就業作準備,如化學分析、小化工生產等;第三類可與相關學科一起開設綜合課,如環境保護、人防知識等。
3.活動課內容。活動課內容可以結合本地區和各校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等靈活選擇
三、促進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
傳統的教學中主要是紙筆測試,通過不同水平的考試,不僅用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而且還用來評價教師的教學過程,這種單一的評價手段、片面的評價功能、落后的評價觀念,已經嚴重地阻礙了高中化學課程改革。因此,高中化學教學的評價方式需要有重大的改變,有必要改變常規的紙筆測試一統天下的局面。在加強傳統紙筆測試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考查的同時,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倡導活動表現評價,強化評價的診斷、激勵和發展功能,開發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新型評價體系,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科學的方式和策略發生積極的改變,促進學生科學素質的全面達成。
四、總結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教育觀念和價值觀念會相應地發生改變,這就需要我們不失時機地調整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以體現時代的特點和適應時代的需要。確定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應該綜合考慮社會對高中畢業生的需求,學科的發展和學生自身的發展。從社會對高中畢業生的需求來看,要求高中學生能有較廣泛的適應面,既能為各行各業輸送合格的就業人員,又能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秀的人才。也就是說,社會對高中畢業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我認為,針對基于模塊的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不僅要領會課程改革思想,實現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還要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結合課程的內容標準研究教材的體系結構,切實把握內容的深度、廣度,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8.
[2]王祖浩,王磊.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