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美
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思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離騷》教學中力圖以板書為依托,清晰呈現文章脈絡,更有利于架構起學生對全文的認識,增強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維邏輯;《離騷》;板書
2017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新增語文的核心素養:語言運用與建構、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目標具體明確,內容豐富,緊跟時代潮流。在《離騷》教學中響應新課標要求,力圖以板書為依托,清晰呈現文章脈絡,更有利于架構起學生對全文的認識,增強邏輯思維能力。
《離騷》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以六字句為基本句式,加上虛字“兮”,參差變化,舒展自如;雙句押韻,節奏鏗鏘而又活潑變化,間以楚地方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因而“因聲求氣”,大量的誦讀,感知韻律,體悟情感必不可少。然而發展獨立閱讀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更是必修課程的學習要求。
在《離騷》的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板書,從而清晰呈現文章脈絡,更有利于架構起學生對全文的認識,體悟手法,感受詩人的情懷。
首先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之上,讓同學們抓住詩歌的一句過渡句:“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關注“既有”“重之”,明白兩者是相合相加的關系,板書中以“+”的符號呈現。根據承上啟下原則,啟發學生從前文去尋找“內美”,從后文去探究“修能(美好的才能)”的內涵。讀“內美”之前的內容分析,板書清楚地呈現“內美”的幾個特質(高貴的出身,奇特的生日,美好的名字)。詩人不僅有這些先天的優勢,更是在積極地完善自己。學生從后文尋找他所做的一系列事情。提取出動詞“扈”“紉”“搴”“攬”,通過這一系列動詞的選取賞析屈原為了“修能”所做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接著引導學生找出動詞所對應的對象“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來思考他們的異同。這些都屬于“香草”,;聯系所學一些詩句,明晰這暗示著品德的高潔。屈原想把自身所用于的“內美”和努力去獲得的這些“香草”送于“美人”。板書中用箭頭明示。引導學生探究本詩所運用的“比興”手法。板書突出《離騷》中最引人注目的兩類意象:香草、美人。在《離騷》中“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靈修、美人,以譬于君。”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香草美人”的深刻喻意。“香草”是他的高潔的品德、美好的才能,“美人”是他心中所熱愛的君王。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要把自己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都獻給君王。
最后,他希望能夠帶著“內美”“修能”為君王做些什么呢?
他當仁不讓地要為君王導路,使楚國實現從穢政、不善的法度中解脫出來,走向美政。這也是屈原的理想。在清晰的邏輯線條中可以使學生們深切感懷到屈原身處逆境仍心存祖國,拯救祖國的赤子之心。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屈原擁有些什么”“他努力在做些什么”“他這樣做的目的何在”這一內在的骨架支撐,能更好的提升學生邏輯的思維能力。板書重點突出了“香草”“美人”。通過對這兩個意象的研磨、賞析,更好的把握文的內核,從而深切地感受以屈原為代表的為美善理想而至死不渝、百折不撓的傳統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廖晨星.《離騷》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7(09):32-34.
[2]吳偉昌.多重品讀對話賞讀個性解讀——《離騷》教學設計及反思[J].語文建設,2010(09):14-16.
[3]曾理華.以讀促講由易就難把握全詩——新課標人教版《離騷》教學設計案例[J].閱讀與鑒賞(下旬),2011(06):75-77.
[4]黃偉.《離騷》教學反思[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上旬),2015(03):41-42.
[5]王曉開.《離騷》(節選)教學設計[J].新課程(教研),2011(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