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摘? 要:從大數據的角度開始著眼高職院校的智慧校園。
◆關鍵詞:智慧校園;職業教育;大數據
一、政策背景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關于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7〕56號),要求各職業院校建立和完善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常態化的人才培養質量自主保證機制,提升內部質量保證工作成效,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我國“工業制造2025”計劃提供強大的人才儲備。
二、國內現狀
通過對國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設和知名職業院校教學診改建設進行長期、充分的調研發現,目前高職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情況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信息支撐平臺建設的基礎較好,數字化校園建設已經比較完善,業務系統建設完備,數據基礎較好;第二類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基本完成,建設了部分核心業務系統,但業務系統的數據獲取困難,數據沒有實現集中共享,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第三類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處于起步階段,有一定的信息基礎設施,業務系統建設也不完備。
目前一部分學院已經啟動了教學診改工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1.資金投入沒有保障,診改基本采用簡單的填報和報表生成系統,以應對教學診改檢查為主要目的。
2.原有業務系統存在的數據割裂、數據孤島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數據無法共享,數據標準沒有統一,無法完全基于大數據進行診改分析、評估及狀態監控,未達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支撐診改,提升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和競爭力的目的。
3.部分學校有通過完善的頂層設計來建設、完善現有信息系統,從而達到全面支撐診改,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學院競爭力的目的設想,但是缺乏具體落地的思路和方法,沒有找到真正具備實力的企業牽頭來協調和支撐系統的整合。
三、建設目標
根據學院在全國職校的定位和發展要求以及信息系統的實際情況,總體設想是智慧校園建設與教學診改兩手抓,同步建設。通過與國內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合作,在完善智慧校園應用系統的同時,建設統一數據中心,打通各個業務系統的數據,完成數據集成和數據治理,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徹底解決數據孤島和數據壁壘問題。在此基礎上實現以“數據”為中心,建設全要素、網絡化、數字化、全覆蓋、且具有較強預警功能的教學診改系統,提升學院人才培養水平和競爭力,從根本上解決系統割裂、信息孤島、數據標準不統一、運維難等問題,為學院實現以“數據”為基礎的科學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撐,鞏固和提升學院在高職院校的標桿地位。
(一)完善質量保證制度體系
完善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就是要學校把握好五個“度”:一是要根據社會服務面向,科學確定辦學定位,實現辦學定位與服務面向契合,提高辦學定位、發展目標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二是要不斷適應產業升級帶來的人才和技術新需求,借力行業指導,建立需求導向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實現專業(群)與產業對接,提高學校專業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契合度和對辦學定位的支撐度。三是要根據崗位(群)技能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基于崗位(群)要求確定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基于培養規格設置課程(體系)和課程目標,基于課程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實現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崗位(群)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規格與崗位(群)需求的吻合度。四是要緊扣實際工作中的技能點(模塊)及要求,創新優化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校內理論學習與企業頂崗實踐對接,提高學生、社會、用人單位、政府對教學質量的滿意度。五是要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體制機制,健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保證體系,優化教學條件與資源配置,實現教材教輔與信息化教學資源對接,校內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對接,提高師資隊伍、教學儀器設備、實踐教學基地、圖書資料等教學資源對人才培養的保障度。
(二)提升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
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數據涵蓋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關鍵指標,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職業院校的辦學情況,使學校能夠全面、實時掌握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信息,是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運行基礎。職業院校要加強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系統的建設與應用,完善預警功能,提升學校教學運行管理信息化水平,為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一是要建立一種大數據價值觀,在面對數據指標缺陷時,從疲于應付、迎評達標的填報動機轉向主動采集、診斷改進的價值取向;二是要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數據應用制度,尊重投入與產出效能的數據分析,客觀評價學院、專業的辦學狀態和人才培養水平;三是要建設一支技術過硬的數據管理隊伍,在滿足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要求基礎上,結合本校信息化建設實際,優化數據結構和完善平臺功能,實現源頭采集,做好數據的整理、分析、挖掘,構建完善的質量預警機制,盡早消除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各種不利因素。
(三)樹立現代質量文化
樹立現代質量文化是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根本方向。質量文化是由物質層面、行為層面、制度層面及道德層面組成的金字塔,是在學校長期辦學實踐中,由學校全體教職員工普遍認同,逐步形成并相對固化的群體質量意識、質量方針、質量目標、質量標準、質量評價方法、質量獎懲制度等。也就是說,學校全體成員都要樹立質量意識,認同學校的質量價值觀,“時時、處處、事事”都為質量負責。“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只有全體教職員工,立足本職崗位,建立自己的質量標準,才能構建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形成內部的質量管理機制,樹立現代質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