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幫其
摘? 要:體驗式教學簡單來件,就是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其通過自身實際體驗、感悟,積極主動地進行歸納總結、自主探究,以此來更深層次的理解、把握原本抽象復雜的概念知識。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推動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其教師應從不同角度來加強對體驗式教學的應用研究。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初中體育與健康;應用探究
在初中教育體系中,體育課程占據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發揮的獨特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能夠為素質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推行提供有力支持。但就目前來看,很多學校還在沿用著較為常規的教學模式,再加上枯燥乏味的體育教學內容,導致很多學生都逐漸失去對這一課程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心,因而一直難以取得理想成果。所以,應積極探索體驗式等靈活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方法。
一、完善和諧平等師生關系的構建
不論是對于哪一階段、哪一學科來講,要想取得理想教學效果,往往都離不開良好溝通交流的有力支持,因此,要想將體驗式教學法的優勢特點充分發揮出來,促進體育與健康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其教師首先就要完善和諧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在實際授課中,初中體育教師應擺脫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的種種束縛,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加強對學生心理狀態的了解,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要避免盲目的指責,要在了解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來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困難,并引導更多學生全身心參與到體驗式教學活動中,共同進行良好教學氛圍的營造,從而大幅度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某教師在開展關于“立定跳遠”的教學活動時,在正式授課之前,就與學生先聊聊天,對學生最近學習狀態怎樣,有沒有學習壓力等方面進行詢問,以此來進行良好溝通基礎、課堂基本氛圍的構建。基于此,再對學生是否存在腎身體不舒服進行詢問,若有可以讓其幫助教師準備教學器材,或者是進行跳遠用沙地的整理,這樣也能夠對其活動內容,以及相關知識點做出一定了解,獲得一定體驗。
二、完善多層次教學方案的設計
新課改強調,不論是哪一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都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對此,初中體育教師在設計組織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中,就可以積極引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尊重、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且還要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參與、體驗的機會。為此,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年級、班級,以及不同層次的學生來進行層次性教學方案的合理制定,以此來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如,從年級層面來劃分,初一、初二、初三要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創設與之相符合的教學情境,制定出具有顯著層次性的課堂目標;從男女生層面來講,初中的男生、女生都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在生理構造上存在較大區別,教師可以基于此來設計組織不同的體育教學活動,這樣不僅可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得到科學、全面的教育指導,也能夠促進初中體育與健康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促進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創設優化體驗式教學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體驗式教學中,通過教學情境的恰當創設,既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果,也要重視學生感知認識方面的合理引導,從不同角度來激發、保持其體育學習積極性,進一步優化其情感、理論認知。尤其是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背景下,先進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廣大體育教師也在積極倡導引用多媒體技術。在此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師在實際授課中應正確認識到,引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情境創設,可以更生動形象的呈現教材內容,快速集中學生課堂專注力。傳統的黑板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各項要求,而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創造出更新穎、多樣化的立體空間,讓學生真正在知覺、感覺上有煥然一新的體會,也能夠全面激發其好奇心,引導其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進而促進體育與健康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比如:某教師在開展關于“生活與健康”的教學活動時,就基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引用的健康鍛煉方式,以及可能給人們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的生活方式的相關視頻。并在結束播放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來對其內容進行深入探討,并針對其中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制定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方法。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保持,也能夠使其對生活與健康方面的知識點產生深刻理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來講,通過設計組織體驗式教學活動,既可以幫助教師減輕教學壓力,促進授課效率的顯著提升,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操作、體驗的機會,積累更新穎豐富的學習經驗,進而促進其身心素質的全面提升。對此,為了幫助學生更輕松、熟練的掌握體育知識與技巧,其教師應從不同角度來優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有效引用。
參考文獻
[1]劉紅權.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50):183-184.
[2]劉崢林.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7(02):117-118.
[3]付麗,華峰.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體育健康課程中的應用[J].運動,2014(06):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