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辦高校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提速,網絡社會的崛起己經成為不爭事實。網絡對國家、社會產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已經逐漸成為各種信息、輿論、思潮、意見的“集散地”,如今民辦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的建設和發展也隨之遇到了一些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網絡意識形態;民辦高校;挑戰
隨著社會的全方位發展,民辦高校逐漸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培養目標、不同任務和層次的辦學實體。民辦高等教育系統具有著規模擴大化、模式多樣化、整體不均衡、培養目標應用性的發展態勢。民辦高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意識形態建設較晚,一般都是依附上屬公辦學校的意識形態建設體系,進而針對本校特色進行相應的若干調整。
當前新媒體平臺更迭換代迅速,網絡文化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應清醒地看到,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民辦高校更應該密切重視網絡意識形態管理和建設,需要應對時代變化具有新的內涵,明確當前意識形態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一、新媒體時代下民辦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發展的機遇
(一)網絡的發展在傳播信息、宣傳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互聯網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時空、海量的信息傳輸、互動功能強大等特點,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傳播信息、查閱資料、交流思想。信息傳播的交互性、開放性、跨時空性為執政黨意識形態的發展和創新、高校思想教育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是跨時空和國界的,這也極大地擴大和促進了地區間、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為執政黨意識形態的創新提供了物質條件,在促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增強了執政黨意識形態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容易受豐富的互聯網載體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消費方式、娛樂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網絡環境的滲透和影響。網絡的虛擬性、去中心化性、開放性這些特征使得網絡空間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生活娛樂的重要場域。從入學教育到畢業工作,從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到課外休閑,都離不開各種網絡媒介。網絡打破了傳統的校園媒體空間,成為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
網絡媒介的快捷方便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載體”,搭建了“新平臺”,拓展了“新領域”,學生理解信息變得多角度化,也變得更加主動。他們不像以往那樣被動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輸和安排,更容易接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民辦高校的管理大都通過網絡與受教育者保持交流,如校園網絡平臺、公眾號等都是基于網絡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引導他們的成長。
二、新媒體時代下民辦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發展遇到的挑戰
隨著技術的快速推進,網絡意識形態的發展需要因時而變,因勢而新。移動互聯網的沖擊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新課題”,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許多新問題、新情況,往往也都因網而生,因網而增,對于民辦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發展中遇到的挑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信息過載導致傳統的意識形態構建方式落伍
民辦高校里的學生多為95后,跟公辦院校的同批次學生相比較,他們信仰更加自由,個性更加張揚,但集體主義觀念較為淡漠;知識更加豐富多元,但對傳統觀念較為反叛;性格氣質更加開放,但以自我為中心。民辦高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對現實出現的社會問題缺乏理性認識。他們看待社會、分析問題、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不看長遠利益,有時失之偏頗,容易簡單地得出結論。
如今網絡時代,每天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信息,大學生的理解信息變得更加主動。在學生更為自主、多元的行為選擇下,他們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觀點,認為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是正確的,進而指導自己的行動,往往會對教育者主導的信息空間產生麻木,甚至會對一些紅色網站、官方公眾號產生疏遠的態度。
民辦高校的很多網絡平臺的建設雖然持續更新,但大都形式陳舊,不能真正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那些不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網站起不到任何作用,信息不會被點擊閱讀,學生大都是被動參加一些集體活動。這就向傳統意識形態構建者提出了嚴峻挑戰:傳統的意識形態構建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
(二)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結構有所失衡
民辦高校的教師隊伍的發展經歷了兼職教師、職業教師和專業教師三個過程,其主要來源是公辦院校的應屆畢業生。年輕教師年齡小、實際教學經驗缺乏,影響力小,社會經驗缺乏,教學權威性低。教師隊伍結構失衡,隊伍建設滯后可能會制約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
在意識形態教育中,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本身也存在很多問題,隊伍里中老年工作者偏多,青年教師較少,思想政治的系列課程變成學生上課打瞌睡的“水課”,教師只能憑考勤去管理學生,這使得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般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
思政工作者需要廣泛的理論基礎,如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教育學等,還需要具備較高的網絡素養,能夠有效預防和抵制網絡意識形態負性營銷。網絡意識形態的建設工作需要民辦高校擁有一支優秀的網絡意識形態管理人才,進而才能增強主流意識形態陣地建設。
(三)民辦高校意識形態文化建設和新媒體融合度較低
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上的教育和傳播,要堅持內容是思想價值傳播的有效載體原則。高校的意識形態文化建設,要依托新媒體、利用新技術創新傳播方式,重視網絡文化的思想力和影響力。
民辦高校的培養目標大多為應用性人才,在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引領作用上有所缺失,需要更加積極地占領網絡輿論陣地,推出思想性強、觀點鮮明的專題報道、新聞評論微論壇等欄目,進而提升學校新聞網站等新媒體的品質,要緊緊貼近師生思想實際、貼近校園生活,以豐富的精品內容、貼近師生的網絡語言引領、引導師生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只有在學生和教師群體中樹立權威,才能真正弘揚積極健康的主旋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和社會思潮。
總之,為了應對意識形態網絡化帶來的挑戰,我們要加快轉變傳統意識形態觀念,把握當下網絡時代給意識形態發展帶來的機遇,用馬克思主義弘揚網絡旋律,強化思想引領,用實際行動實施網絡強國戰略,打造民辦高校特色網絡文化,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凈化網絡意識形態環境,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的全過程。
課題編號:DJSZ2018002 2018年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民辦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新情況及應對策略研究》
作者簡介:
陳曉旭(1992.11——):女,26歲,漢族,籍貫河南南陽,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主攻方向新聞傳播領域,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專任教師。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