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詩楊
摘 ?要: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形勢下,網絡技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也就使得電子商務邁入了外包服務的新時期。對于我國的中小企業而言,由于受經濟和人才等因素的影響,使其迫切需要一個成本較低和性能較好的電子商務服務平臺,而電子商務服務外包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這一點。基于此,本文先是闡述了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的相關概念,之后分析了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在電子商務服務外包方面的狀況和特點。
關鍵詞: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服務外包
引言
近年來,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使得我國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加入到了其中,使自己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但由于缺少電子商務方面的專業人才,企業便將電子商務的相關業務外包給了電子商務的服務商。這樣做不但進一步推動了企業在電子商務方面的發展進程,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成本的投入。
1.電子商務服務外包概述
所謂電子商務服務外包,主要就是指企業和電子商務的服務商簽訂相應的合同,把企業在電子商務方面的某項工作交于專業的電子商務服務商來完成,之后由電子商務的服務商按照雙方的約定創造出預期的效益,企業再向其支付服務費。從現階段來看,中小企業所采用的電子商務外包服務主要包括店運營外包、網店攝影外包、網店裝修設計外包、網絡推廣外包、網店客服外包和物流外包等。在這當中,網店客服外包是最常見的外包方式,中小企業把網店的客服業務交由電子商務的服務商負責,這樣不但減少了客服人員的成本費用,還提高企業拓展和維護客戶群體的效率,確保客戶不會過度流失,以此推升企業整體的業務量。
2.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在電子商務服務外包方面的基本狀況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的運作流程相對比較復雜,必須具備較強的技術和先進的商務營銷手段。隨著網絡零售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各中小企業也紛紛利用互聯網拓展其業務,使自身取得更好的發展。另外,因不具備充足的電子商務人才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也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逐漸將電子商務業務外包了出去,由此便產生了電子商務的服務商。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采取服務外包的方式不但能夠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還能有效規避相關技術以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風險。
3.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在電子商務服務外包方面的主要特點
3.1相關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由于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逐漸邁入了電子商務市場當中,且在電子商務的運作方面還不具備較強的實力,因此也就表示電子商務服務外包市場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自2013年起,電子商務的服務商數量迅速上升,大量的專業人才和專項資金涌入電商服務領域。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都采取了服務外包的方式,使電商商務取得更大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電商外包服務商主要為阿里巴巴和京東等大型電子商務平臺提供店鋪的裝修、設計和運營等服務。由此得知,在電子商務持續發展的形勢下,電子商務的外包服務市場仍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3.2國家一直大力支持電商服務行業
國家發改委在2017年所發布了《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當中明確指出,要不斷加強與公共電子商務服務有關的工程建設,加快第三方平臺服務為主流電子商務服務勢態的形成速度和發展進程;鼓勵中小企業在采用電子商務業務外包形式的基礎上,通過第三方的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進行電子商務業務的運作。2011年,國家頒布《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規劃》,其中提到要盡快建立并不斷完善與中小企業有關的電子商務服務體系,使中小企業在網絡支付、信息發布、融資擔保、商務代理、倉儲物流以及技術支持等方面能夠更加便利。2016年,國家頒布的《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出,要基于創新、協調以及共享的思想理念不斷完善電子商務市場。把電子商務體系轉變為相應的要素市場,在不斷加大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力度的同時,全面推動技術服務、信息服務、物流服務、產業載體以及金融服務等市場的發展進程,使電子商務當中的信息、技術、人才、資本和土地等重要因素形成更加先進的服務產業。
3.3相關業務和形式有著較強多樣性特點
隨著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的不斷發展,基于企業的具體需求,其內容包括了網店運營推廣、網絡技術、網店美工設計、物流配送和網店客服等。一般來講,如果企業的經營范圍存在差異,那么電商外包的方式也會有所區別。外包的種類主要分為整體外包與部分外包。前者是企業把電子商務在運作的過程當中所涉及到的每一個環節的業務都外包出去。這樣以來,中小企業就可以借助于電商服務商所擁有的專業人才和相關資源,使自己迅速跨入電子商務領域內,提高企業開展相關電商業務的效率。而后者則是企業把電子商務當中某些運作不佳的環節外包出去,這樣就能夠緩解企業在資金方面所承受的壓力。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電子商務不斷發展的形勢下,中小企業采取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的形式,能夠使其更好的開展電商業務,降低電子商務運作當中的成本投入,并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然而,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電子商務服務外包還必須以企業當前的具體情況和相關需求為根本依據,選取合適的外包形式與業務項目,以此使中小企業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