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顯奕



摘要: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教師項目以滿足地方基礎教育一線需求為主,其畢業生就業反映出卓越班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成效。通過統計分析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對比結合其它類型師范院校卓越班師范生畢業去向和就業情況,可以檢驗其就業情況是否與培養目標一致,摸索出在職業認同感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改進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教師項目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培養的建議。
關鍵詞: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教師;就業;職業認同感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 (2019) 01-0029-06
2018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1]。而在卓越教師的培養過程中,師范生本人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是建立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的重要影響因素。
一、卓越教師計劃開展情況概述
在全國開展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高校中,從項目來源來看,主要分為三個類型:教育部項目(如華東師范大學“德業雙修的卓越中學教師開放式養成計劃”)、省級項目(如湖北師范大學“基于基礎教育發展中學化學教師培養研究與實踐”)和校級自立項目(如玉林師范學院“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從高校層次來看,也主要分為三個類型:部屬重點高校(如北京師范大學)、省屬重點院校(如廣西師范大學)和其它地方院校(如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作為開展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第三層次高校主要力量,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具有“地方性”和“應用型”的根本屬性。這類高校基于自身發展目標和服務定位,積極參與卓越教師培養,盡力滿足地方基礎教育需求,但本身發展積淀不足,基本未能得到教育部項目支持,甚至很多院校的卓越教師計劃也不是省級項目范圍,在支撐政策、保障措施、培養目標和實施方案方面和其它兩個層次的老牌師范院校有很大差別。有鑒于此,本研究以新建地方高師院校為主要考察對象,從就業情況分析角度人手,探討其卓越班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問題。
二、研究背景 (一)各類型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培養目標
2018年9月17日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O的意見》明確指出,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目標就是“培養造就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扎實、勇于創新教學、善于綜合育人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含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下同)教師”[2]。在開展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院校中,部屬重點師范大學借助自身雄厚的實力和豐富的經驗,采取海內外培養、本碩貫通等方式,“重點探索本科和教育碩士研究生階段整體設計、分段考核、有機銜接的培養模式”[2]。依據《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O的意見》中“分類推進培養模式改革”的指導,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基于應用轉型和服務地方的定位,卓越教師培養的目標更主要是“面向培養專業突出、底蘊深厚的卓越中學教師”以及“面向培養素養全面、專長發展的卓越小學教師”[2]。例如,“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指導意見”提出,“培養一批師德高尚、適教樂教、專業基礎扎實、教育教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專業化基礎教育一線教師”。
(二)卓越班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和就業方向
1.師范生職業認同感
基于王鑫強等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量表的相關研究,并結合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師范生的特點,我們將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界定為師范生對將要從事的教師職業和目前自身師范生身份的感知與體驗[3]。綜合現有文獻與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借鑒,目前普遍認可的結構,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可分為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意志、職業期望、職業價值觀、職業行為傾向六個維度,其中職業意志維度指師范生愿意從事教師職業和在教師職業上的堅持性[3][4]。
2014年,《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提出,“遴選樂教適教的優秀學生攻讀師范專業”,在選拔階段“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職業傾向和從教潛質”,也即是考察師范生的職業認知維度(指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特點及個體自身素質與教師職業的適合性的認知);在培養階段“引導師范生樹立長期從教、終身從教信念”,也即是培養師范生的職業情感維度(師范生對目前師范生身份和教師這一職業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5]。而2018年,《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O的意見》更是強調“全面開展師德養成教育……切實培養師范生的職業認同和社會責任感”[2]。由此可見,卓越班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培養,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2.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和就業的關系
教育部2010年開始試點卓越教師培養,2014年正式啟動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項目,目前大部分開展卓越教師培養的院校都已經完成了至少一個本科培養周期,參與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高師生的畢業去向就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基于各自制定的培養目標,各院校經過四年的培養,取得了豐富的培養成果,而其中學生就業情況無疑是檢驗是否達到目標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學校最終考察卓越班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培養成果以及師范生職業意志維度的主要指標。
(三)本研究主要問題
本研究主要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通過統計分析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對比結合其它類型師范院校卓越班師范生畢業去向和就業情況,著重了解以下三個問題:
1.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班師范生就業情況是否與培養目標一致?
2.從卓越班師范生就業情況中,可以看到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培養存在什么問題?
3.卓越班師范生就業情況可以為我們提供哪些改進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培養的方向和建議?
三、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班師范生就業情況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于2013年啟動“卓越教師試點班培養計劃”,在2013級和2014級相繼開設漢語、英語、數學、化學各四個學科試點班,每個班30人,每個年級120人,合計240人。目前,兩個年級的卓越教師試點班師范生均已畢業,且絕大部分已經就業。
(一)就業情況
根據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當年九月份上報教育廳的就業統計表,本人對該校2017屆和2018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分類統計,具體情況見表1。
表中“就業去向”基本按照教育廳就業統計要求整理歸類,其中“中初教育”包括中學、小學和學前教育,“機關單位”包括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 另外,具體到每一個卓越班,就業情況也大有不同。具體情況見表2。
(二)考研情況
升學是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類別,而新建地方高師院校更是將考取碩士研究生作為一個重要的就業渠道和衡量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指標。根據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當年九月份的考研獎勵統計表和上報教育廳的就業統計表,本人對該校2017屆和2018屆本科生報考研究生和被錄取情況進行了分類統計,整體情況和各卓越班具體情況見表3和表4。
四、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班師范生就業分析和問題思考
綜合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17屆和2018屆卓越班師范生以及其它高師院校同類學生的就業情況來看,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班師范生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職業認知不足、職業意志不強等問題。
(一)培養成效
新建地方高師院校進行卓越教師培養已有多年,基本摸索出了一條適合本身實際情況的培養路徑,在培養質量和培養成果方面卓有成效。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兩屆畢業生選擇中初教育崗位的比例分別達到60%和50. 83%,對比普通師范生的40. 15%和38. 93%,有明顯的提高;考取碩士研究生的比例也分別達到了15%和10%,均優于普通師范生的7. 79%和7.06%。與區內師范院校對比來看,與培養成效和就業水平基本一致。玉林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2012級卓越教師班的30名畢業生中,從事教師職業占比67%,考取碩士研究生占比lO%[6];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首屆30人的教師教育“獨秀試驗班”畢業生中,20多人均進入市級以上示范中學任教[7]。
(二)問題和分析
1.卓越班師范生職業認知不足
職業認知落腳點在是否具有相應的職業理想[4]。從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17界和2018屆就業數據來看,卓越班學生考研比例最高(分別為35%和32. 50%),遠高于同專業普通班和其它師范班。考研是一個長期的準備過程,考驗學生需要投入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這一情況說明,相當部分學生在培養中期就缺乏投身教師行業的職業理想,也缺乏足夠的時間學習教師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技能,難以讓他們對教師職業應該具有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有一定的積累。再加上研究生備考沖刺和考試期間恰逢教育實習階段,學生往往放棄常規的實習,未能在實踐環境中真切地體會到教師職業的酸甜苦辣,使他們對教師職業有一個直觀的體驗,從而導致這部分學生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不足。
2.卓越班師范生職業意志不強
教師職業意志是指主動選擇教師職業,忠誠教師職業,并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和在艱苦環境中執著于教育事業的勇氣[4]。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兩屆卓越班師范生畢業從事中初教育比例雖然都比普通師范班高出一截,但分別仍有40%和49.17%的師范生放棄教師職業,2018屆“求職中”(未就業)的比例高達9.17%,個別卓越班師范生選擇教師職業的比例甚至低至20%。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班師范生職業意志不強。究其原因,首先,基礎教育教師(特別是西部地區)職業聲望一般,打擊了師范生的從教意志;其次,目前畢業生擇業的開放性也降低了師范生的從教意愿,選擇考公務員、選調生、其它事業單位等職業更受青睞,在實際擇業中,到企業就業也是師范生的主要選擇之一[6];再者,培養過程中管理不到位,淘汰更新體制沒有嚴格執行,也導致部分無志于教師職業的師范生滯留在卓越班,整體拉低了教師行業就業比例。
3.卓越班師范生就業選擇和培養目標不一致
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定位與老牌師范院校不同,培養目標更直接面對地方基礎教育一線的需求,對畢業生擇業的看法也應該不一樣。華中師范大學在“未來教育家培養計劃”實施方案提出,“本科階段主要為國家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具備未來教育家發展潛質的高素質師資”;廣西師范學院“陶行知實驗班”實施方案指出,培養“科研創新意識和教育實踐能力的優秀教師”。而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指導意見中,直接確定目標是培養“基礎教育一線教師”。從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兩屆卓越班師范生就業情況來看,實際上沒有達到既定的培養目標。
4.卓越班師范生考研對教師職業認同的沖擊
在上述第1和3點綜合來看,卓越班師范生考研是對實現卓越班培養目標的一個很突出的影響。在案例院校4個卓越班中,化學卓越班考研率最高,2017屆為63. 33%,2018屆為53. 33%, “中初教育”就業率最低,2017屆為46. 67%,2018屆甚至低至為20%,并且有26. 67%(8人)未就業。相比而言,2017屆英語卓越班“中初教育”就業率最高,為80%,考研率第二低,為26. 67%;2018屆數學卓越班“中初教育”就業率最高,為70%,考研率最低,為13. 33%。另外,英語卓越班考研率從2017屆的26. 67%突升至2018屆的46. 67%,“中初教育”就業率也相應從80%降到53. 33%。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考研率和“中初教育”就業率呈反比,學生立志于升學深造,無疑對教師的職業認知、職業情感和職業意志等方面都造成沖擊。
五、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班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培養建議
針對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班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效果欠佳這一問題,其他學者已經做出了相應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頗具建設性的措施,加強在政策、G-U-S協作、文化氛圍、就業指導、社會激勵等方面支持[6][8][9]。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更進一步將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研究成果和培養措施具體細化到我們管理過程,以求卓有成效地提高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班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
(一)在管理上強化師范生職業認同感
新建地方高師院校開展的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應該在以下各個管理環節,結合“四有”好老師標準,加強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
1.在選拔環節引入職業認同測試:師范生職業認同感量表 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在進行校內二次選拔組建卓越教師班的時候,一般都采用筆試(成績)+面試(測試)的方式,旨在選拔基礎厚實、適教樂教的學生。但在操作上過多考慮成績的重要性,面試標準過于寬泛。在這個環節,一方面可以借鑒重點大學的成熟經驗,比如,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積極探索師范生“適教”潛能的考察方法和標準,面試方案包括專家面談、講臺體驗、團隊互動和心理測試等多個環節,效果明顯[10];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一些認可度高的職業認同研究成果,比如,王鑫強等學者結合師范生的特點,理論建構與問卷調查相結合探索建構師范大學生職業認同感的維度結構,編制了師范大學生職業認同感量表[3]。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可以在選拔面試的心理環節,引入師范生職業認同感量表,著重考察學生的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價值觀等維度,是否有做“好老師”的“理想信念”,并作為準入的重要指標。
2.在培養過程定期考察職業認同感程度:師范生教師職業成熟度
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師范生在進入卓越班學習后,受到社會、學校和個體的一些因素影響,他們的職業認同感有可能會產生一些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除了加強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之外,還應該定期(第二和第三學年,一學期或一學年一次)進行考察,關注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和教師職業成熟度的變化。首先,繼續采用師范生職業認同感量表,著重測試學生的職業意志、職業期望、職業行為傾向等維度;其次,引入繳潤凱等人編制的《師范生教師職業成熟度問卷》,測試師范生在職業態度、職業能力上的成熟程度[11]。通過培養過程的定期測試,可以讓我們準確把握師范生思想認識和教師技能上的動態,以便適時做出調整,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做“好老師”的“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
3.在培養后期關注畢業去向意愿:從業意向測試表
卓越班師范生在最后一個學年,同時面臨著教育實習實踐和畢業擇業選擇或考研升學選擇,心態可能產生很大變化。為了保障卓越班學生的培養效果,我們在這一階段更應該關注他們的職業認同感。除了繼續測試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成熟度之外,還應該聯合學生就業部門,進行學生的從業意向測試。
4.淘汰更新機制結合職業認同測試
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教師培養計劃不同于免費師范生項目,一般都在管理機制中采用“淘汰制”,根據既定的標準定期清退和補充部分卓越班學生。比如,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指導意見提出,“堅持‘優勝劣汰的滾動機制,做到有進有出,保證項目培養成果”。我們應該在卓越班的淘汰和補充標準中,明確引入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師范生教師職業成熟度和從業意向測試結果,保證卓越班師范生“適教樂教”,確保卓越教師計劃的培養效果。
(二)在課程設置中加入職業認同模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全過程。為此,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就需要考慮在卓越班的專業知識、教師技能等模塊之外,明確加入培育師德師風的教學內容,積極探索教師職業認同課程模塊,加深卓越班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知,樹立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的意志和情感,引導師范生對教師崗位的期望和價值觀,最終在行動上選擇到基礎教育一線任教,真正實現新建地方高師院校卓越教師項目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EB/OL].中國政府網一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http://www. gov. cn/zhengce/2018 - 01/31/content_ 5262659. htm, 2018-01-31.
[2]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 EB/OL].http: //www.moe. gov. cn/srcsite/AlO/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 html, 2018-10-10.
[3]王鑫強,曾麗紅,張大均,李森.師范生職業認同感量表的初步編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52-157.
[4]胡苗鋒.免費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3-17.
[5]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 EB/OL].http://www.moe.gov.
cn/srcsite/AlO/s701 1/201408] t20140819 _174307. html, 2014-8-19.
[6]肖霞,曹迎.地方高師院校“卓越教師”職業認同的培育——以玉林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卓越教師班為例[J].教師教育論壇,2015,(11):128-131+ 138.
[7]曹霞.地方師范大學卓越教師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反思[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7,(3):8-12.
[8]高瑞如,趙瑞華,周艷華,陰環,侯婧,蘆榮勝,段江燕.地方高師院校卓越中學教師培養模式改革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山西師范大學為例[J].教師教育論壇,2018,(24):58-60.
[9]許紅霞.“卓越教師培養計劃”背景下高師院校教師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以河南師范大學為例[J].傳承,2015,(3):113-115.
[10]王定華.關于深入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若干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6,(11):1-3+ 98.
[11]繳潤凱.師范生教師職業成熟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