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凱龍
【摘要】山西,作為民間面塑的故鄉,有著“一面百樣吃”的美譽,而聞喜花饃,作為山西面塑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其中的一種典范,其造型、色彩盡顯民俗風情文化。本文通過探討聞喜花饃的文化與藝術特征,進而提出傳承與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面塑藝術;藝術特征;文化;傳承;發展
近代受文人藝術的影響,面塑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出新,其藝術魅力同樣為許多王公貴族所動。他們不惜重金訂購,或作賀禮饋贈親朋,或作陳設擺放自家案頭。面塑由街頭轉向登堂入室,從此身價百倍,整體水平產生質的飛躍,表現手段和表現技巧日臻成熟完善。現代面塑藝術以它絕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睞,這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時代文化的積淀和創作者不斷進取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出于俗而脫于俗的樸素文化。它在民間自由地按照自身規律生存和發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民間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對流中以其獨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間藝術之林。
一、面塑藝術的產生、分布、發展脈絡
(一)面塑藝術的產生
被俗稱誒面花、面人、面羊、花鎮等的陜西民間面塑,叫法雖然各地不相同,但主要還是以我們常見的小麥磨制的面粉作為原料,經過普通農夫之手和一些擁有民間精湛手藝的傳承人經過反復的揉捏、造型、籠蒸、點色而創作出來。面塑來源于民間,富有濃郁的民間氣息,我們都說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山西民間的面塑藝術既包含了一定審美性質的內容和藝術類的相關表達形式同時又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寓意及一定的宗教性質,它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與美術價值,成為了我們研究民間藝術的重要依據。
(二)面塑藝術的發展
面塑藝術的發展隨著社會歷史進步不斷地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面塑,這一傳統的民間工藝產品,是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文獻資科記載,漢代已出現了早期的面塑,宋代《夢粱錄》中曾記載著用于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中的面塑藝術。在黃河以北之地陜西、河北等地也有把面塑稱作“面花”和“花糕”的,并將這古老習俗一直貫穿于節慶日子的始終,每到節慶時刻,鄉里鄉間到處可見的是互送禮饃的歡快場面。在山西聞喜縣,也常常看到這種現象,當地的農村婦女幾乎人人都是制作花饃的高手,創作出不同種類不同造型的花饃作品。
二、獨具特色的山西聞喜面塑藝術
(一)山西聞喜面塑藝術簡介
花饃,又叫面塑、面花、禮饃、花糕等。它至少有數千種,按性能可分為食用性花饃、觀賞性花饃,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按造型可分為糕類、饃類、吉祥物類、盤頂類;按功能分為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類。表現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線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聞喜花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顏色各異、造型各異的的饅頭,它起源于民間祭祀活動,在人生禮儀習俗中有一些活動是獨有的,如逢年過節、敬神祭祖、婚喪嫁娶,生兒育女,甚至親朋往來,上梁和喬遷等,它與民俗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對傳承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山西聞喜面塑藝術的文化特征
1.傳統哲學與符號化寓意的表達
中國傳統哲學講究含蓄內斂,這種哲學觀同樣投射在文化方面,講究“借物言志”,山西的面塑藝術很好的詮釋這一概念,借創造出來的物質構件來表達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象征特征在民間美術造型表現上俯仰皆是,而聞喜花饃作為民間美術中的一朵奇葩,在人民的生活中已經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性意味,同時在民間美術造型中得以保留。
面塑的存在形式有多種,這里我們談論的最多的是寓意符號的存在形式,他表達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雖然在歷史的傳承中不斷演變,受到外界影響,受條件制約,但其內部而存在的哲學性的根本觀念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現如今人們看到的很多民間美術中,例如對于巫術、祭祀與原始的崇拜;生殖觀念、生存與繁衍的崇拜以及一些五行色彩觀念,都對民間面塑藝術有一定的影響。
在民間面塑藝術中,經常使用寓意來表達人們的某些情感,比如對于對于健康長壽的重視和幸福生活的期冀,對于成功事業的追求,以及對于美好未來的理想和祝愿。以面塑藝術的產品來闡釋民俗符號的寓意,由于他的簡易成型、材料易得等一系列優點,而又具有一定象征寓意,容易深入民俗生活事項中,承載著一定的民眾的意圖和觀念,也為我國的民間美術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地域特色與思維觀念的流行傳播
山西的面塑藝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它始終與人生禮儀習俗緊密聯系,并廣泛用于婚嫁、節日、壽誕、喪葬等諸多民俗風情、祭祀或慶賀活動中,它的種類齊全、制作精美、構思巧妙。其中山西聞喜縣的面塑藝術最具地方特色,也最具有一定的影響意義,在喜喪節典日常交往各種活動都可用,面塑寄托了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國泰民安、生活富裕。
民間美術的產生與原始宗教信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民間美術的產生和發展大多來源于人民的生產勞動中和生活實踐中,由于人們生活方式和對于生活不同的態度不同,原始先民對于記錄和記載宗教活動儀式則有所不同,但是人們的出發點大多是一樣的,都是借以表達理想愿望,從而依據生活實踐創作出不同品類而又樸實簡單的原生態的民間美術作品。隨著他們民俗生活的進步與發展,日積月累下的思維觀念也得到了傳播,同時表現于一定的民間美術中,而面塑藝術也受到了其中的影響。
(三)山西聞喜面塑藝術的藝術特征
山西面塑藝術作為民間美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大多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過程以及社會生活經歷,它的造型必然受制于民眾的生活觀念和審美特性,還要受到創作材料的約束、工藝技術的發展和生活功能的需要。因此作品的實用特征顯得尤為重要。根據生活勞動形式的不斷變化,雖然山西面塑藝術作品呈現出了不同的造型形態,但都受到存在目的的制約。無論如何,面塑藝術的文化特征及民眾的生活觀念也為我們后來研究面塑藝術的藝術特征做了重要的事實依據。
1.立體性與象征意味的表達
山西聞喜縣的花饃,造型簡潔、樸實、渾厚,它是自然崇拜、宗教信仰、思維觀念、造型語言的綜合性產物。立體特征極為明顯,造型可以簡要概括為簡潔型、堆貼型、插畫型。簡潔型的面塑藝術方法簡單,生動古樸,是一種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的造型方式;堆貼型則是以各種染色的面團捏至成富有生機活力的形狀,然后用一些小的零件作為裝飾元素點綴,運用堆貼法,在造型主體的身上堆貼出層層的細節圖案;插花型的造型特征,則是以竹簽作為連接物,將造型主體的各個部件之間連接在一起,組合成逼真、精巧且富麗堂皇、立體而富有層次感的面塑作品,不同的造型特征表現出不同的寓意,真實反映人們的民俗生活情趣。
2.抽象性與地域文化的結合
面塑藝術的抽象性,是相較于具象性而言的,他的“真”是來自廣大花饃藝術創作者的情感的流露。人們早期的抽象思維方式受到山西晉南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對面塑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凡是世間人,都打破不了地域性的限制,山西有其獨特的戲曲文化、春節民俗特色活動、宗教文化信仰,這都是花饃,這一面塑藝術所能借鑒到的。
3.色彩對生活內涵的傳達
金、木、水、火、土作為五行中的五種元素,而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對應的有黑、白、紅、黃、青,這也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流傳最長久的五色觀。我們在傳統的文化藝術品上都有看到,而山西聞喜縣面塑作品上色彩的點綴則是依據五色觀搭配而成的。面塑的色彩,是最能表達我們真情實感的體現,同時它也在意念上有所體現,但色彩所表達的感情意義只是考慮到在整體關系中所表現的基本藝術精神,相對來說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們再以直覺感受為依據時,就限制了人真實的情感,并讓他帶有更多原始傳統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說,人們在創作面塑的過程中,對于色彩的要求,有時候缺乏獨特而又有個性化的色彩感受,那么這就嚴格要求人們可以在遵守傳統觀念、道德底線的前提下,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基于傳統的表現形式,為新時期的面塑藝術注入創意構思想法,這樣既不會失去它最核心的部分,也能讓其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三、山西聞喜面塑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山西聞喜縣的面塑制作,并不都是傳統的制作和使用習俗,村民自做自用。隨著時代和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原來的自做自用轉為商鋪訂制。這也就催生了一批對花饃藝術的投資人,如今,更多的手工家庭式作坊的面塑店面明顯增多,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數量,這有利于聞喜縣的花饃藝術的傳播,同時對于當地的特色地域文化的發揚起到了一定的推廣作用。
山西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聞喜花饃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董巧蘭,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精巧的制作花饃藝術的手藝,她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寶庫,同時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代表性人物。
秉承著走出去的理念,“聞喜花饃”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10年5月20日在上海世博會展出,由此獲得了陣陣掌聲。聞喜縣也于2012年2月3日舉辦了中國首次花饃文化節— —“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旨在“弘揚民俗文化傳統,打造花饃特色產業”。而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有義務有責任努力將花饃藝術推廣出去,真正把“聞喜花饃”打造成山西精品、世界的大品牌,從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四、結語
面塑藝術依托民俗而生,卻要順應時代而變,變則活。沿著"建立機制、組織協會、擴大宣傳、普及教育、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打造品牌"的發展道路,面塑藝術將走出一片輝煌的天地。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社會的有志青年,有責任有義務為家鄉的非物質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做出貢獻。通過資料研讀和文獻查閱以及報刊的閱覽,分析對比之后對于山西面塑藝術,尤其是聞喜縣的花饃藝術文化與藝術特征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對聞喜花饃的發展狀況有了更深的了解,進而對它的特征也有了一定的總結。在之后面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吸收傳統傳承方式中的精華部分,將其發揚光大,同時運用在新型化的傳承方式中。在保護和傳承面塑藝術的過程中,
首先,應該要加大宣傳力度,建立起新媒體傳播平臺;定期舉辦研討會,邀請知名設計師研發新型產品,建立花饃加工廠;最后開設相關培訓課程,為花饃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人才;通過以上措施,無論是在生產能力,還是開拓市場上,都對花饃藝術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在這里我要呼吁青年人為家鄉的花饃藝術發揮自己的一份努力,共同為家鄉的民間美術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高蕓.陶永廣:把藝術融入煙臺面塑[J].走向世界,2018(52):82-85.
[2]席旭超,趙杰.山西面塑藝術在老陳醋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寧化府品牌為例[J].名作欣賞,2018(30):89-90+93.
[3]袁崧林. 山西面塑藝術的數字化保護與品牌傳承[D].山東大學,2018.
[4]劉會.晉南面塑的文化藝術特征與傳承[J].美術大觀,2018(04):78-79.
[5]叢美亭,王永樂.金都“面塑”藝術走進校園的調研報告[J].大眾文藝,2018(05):7-8.
[6]張銘.淺談面塑藝術中的女性形象[J].美術教育研究,2017(20):22.
[7]許春麗.山西忻州民間面塑的藝術特征及發展策略研究[J].美術大觀,2017(10):102-103.
[8]王麗娜.“互聯網+”時代山西面塑藝術的數字化保護與設計開發[J].湖南包裝,2017,32(02):78-81.
[9]劉鈺,侯小鋒.淺析郎莊面塑藝術在旅游紀念品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J].中國民族博覽,2016(12):52-53.
[10]張銘.淺談面塑藝術的分類及民俗內涵[J].美術教育研究,2016(19):52.
[2]淺析河南民間面塑藝術的傳承與保護[J]. 王瓊. 文教資料. 2011(05) .
[3]民間面塑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 魯立娜. 西部皮革. 2016(10) .
[4]山西面食文化與面塑藝術[J]. 張明生. 今日山西. 2004(07).
[5]民間面塑藝術文化內涵之研究[J]. 宋新娟. 滄桑. 20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