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宏
摘要:小學體育關系到學生的身體健康以及體質發育,所以教師不能一味的要求學生“動”,要注重“靜”的作用。體育老師需要幫助學生開發身體潛能,以動靜結合的模式,幫助學生增強身體素質,提升抗壓能力,以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學內容,以科學化的教育方式讓學生自動的加入到體育教學中,將體育教學的效果發揮到極致。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育模式;動靜結合;
新課改提出了增加體育教學的實踐性與趣味性,在此要求的指導下,作為小學體育教師,不但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將跑步、跳繩、游戲等內容相結合,還要通過現有的體育運動項目進行升級,打造出更適用于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體育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增強體質,以動靜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這樣才能完全體現現代體育教育的人文素養。
一、動靜結合是理想體育課的教學模式
在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不應一味的讓學生動,而是以動靜相結合的模式完成體育課程,一味的讓學生動,可能會達到適得其反的作用,引起學生大厭煩情緒,所以小學體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采取動靜結合的辦法完整體育教育。
在相關的體育活動中,也應采取這種教學模式,如:教師在講解一個動作要領,學生在聽講過后,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段自我思考的時間,自我消化知識內容,只有自我思考過后,才能將動作操作的更加完美,能更將體育教學的重點知識牢牢記住[1]。體育教師過度追求“動態”效果,沒有給學生留下的思考時間,學生會“依葫蘆畫瓢”模仿做教學動作,而不會去認知這樣做的教學意義,理解不高更高層次的含義,不能將體育教學內容更好的吸收,一味的追求“動態”課程效果,欲速則不達。
由于每個人對于內容的理解能力有所差異,所以,教師要將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動靜結合處理,即教師可以讓理解能力高的同學對教學內容進行更好的展示,幫助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做動作示范,老師在此基礎上,一定要夸獎、贊許做示范的學生。這樣會更加激發理解能力較高的學生,促進他們繼續學好體育的興趣,而理解能力較差的同學了解老師夸贊理解能力較高的學生時,會更加努力學習體育知識,從思想上進行自我強迫性學習,要跟別人一樣受到教師的表揚,更好的學習體育內容,利于體育教學的發展。
所以動靜結合的教學模式,會更適用于體育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體育教學知識。如果老師一味強調“動起來”,學生會為了應付教學內容而強迫自我去學習動作,并未在大腦中形成理解、深刻記憶的模板,時間一長就會忘記教育內容。甚至單調的“動”,會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做出動作,但在頭腦中、記憶中并未形成概念,只知道聽從老師的話,按照動作做,會壓抑自身創造性的思維,在日后的生活、學習過程中也只會聽從他人的吩咐去做事,而不去自我探索研究,怎樣才能做好一件事。
二、動靜結合,才能真正增強學生體質
小學體育教學的本質就是幫助學生增強體質,身心健康,所以在教育體育課程中,不僅要從體育內容外在中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更應從體育內容內在中發揚體育精神,不怕失敗、不服輸的精神,讓學生在身心兩方面都能健康成長。
(一)動靜結合,才能幫助學生建立身心兩方面的平衡狀態
根據學生身體外在的“形”與身體內在的“神”兩個方面做出教學調整,以動靜結合的方式將兩者高度統一,讓學生的機體處于平衡裝填,不但能增強學生身體素質,還能重視學生內在的心理調節,將二者在體育教學內容之中發揮到極致,以動態去活躍身體機能,鍛煉體魄,以靜態去思考,更加深化體育課程中所講述的課程內容,平衡倆者的重要性,讓學生更樂于參與到體育訓練之中。
(二)動靜結合,增強學生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
體育活動與課堂思考應是相輔相成的,即體育活動是課堂思考后作出的最佳反映,而課堂思考是對體育活動更好的消化及應用。所以在課堂之上,將兩者相結合,不但能鍛煉學生的身心健康,還能增強學生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靜態的思索將轉變成能量,再將身體內的能量以體育活動的方式進行釋放,以動靜相結合的狀態,才能更好的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由此可以看出,教師過于偏執的強調“動”,學生的機體很難維持現有的新陳代謝均衡發展,學生過于疲勞,處于勞累的狀態,可能在其他課程中,會出現身體酸脹、疼痛、無心上課等情形,嚴重影響其他課程的教學質量,不僅無法增強學生體質,還會對學生造成心理陰影,不再喜歡體育活動,造成不愛運動的思想,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長。而教師過于偏執的強調“靜”,學生可以過于安靜,不喜歡體育運動,不能將身體中的熱能及時排除,會導致學生代謝能力不佳,體質弱等狀況的出現。
動靜結合,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質,還能讓學生在思索的過程之中,對體育運動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讓學生自覺進入到體育訓練之中,培養學生身心的耐受力,同時教師也應將課程內容以多樣、多變的方式進行展示,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環境中快速進入體育教學狀態,改善枯燥的體育訓練內容,活躍課堂,快速提升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技能,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2]。
三、“動”“靜”結合,才能體現體育教學的特色
不可否認,動靜結合的體育教學模式已成為了體育課改后的創新之舉。首先,動態的體育活動可以滿足學生體質成長的需要。其次,靜態的思索教育還能不斷深化體育精神,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將兩者融入在課程之中,更利于學生身心方面的發展。其主要的教學方法為:教師在授課之前,需要對學生整體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有全面性的把控,提前做好教學大綱的設計[3]。在課堂上,可以將體育動作要點做好示范,以單個動作為單位,方便學生掌握體育動作。再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利用這個時間去消化、研究動作。通過這種做法,既可以保證教學內容的質量,又可以讓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內容,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以動靜結合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實踐訓練中鍛煉身體,在思考中摸索辦法,突出體育教學的特色。
結語:
動靜結合的教育方法是在新課改要求下應運而生的新型教育模式,可以根據學生當前的身體狀態酌情設計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的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的實現身心健康發展,這項教學方法的施行,不僅可以推動體育教學更有效的實現,還能在體育教學內容的實踐與訓練中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推動體育教學的改革,全面提高學生體育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屈俊杰.淺論小學體育教育中“靜”與“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65
[2]彭智勇.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8,8(33):98
[3]陳加廣.淺談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