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城 蘇曼
摘 要:新一輪的信息技術、基因技術、人工智能等,對人類自身、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的改變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鮮明特點是,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革命的路徑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快,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趨向融合。新技術與新產業的蓬勃發展提高了產業對于應用型科技人才的要求,迫使高校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和轉型發展?!爱a教融合”作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隨之產生。本文主要針對深度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應用型
1 產教融合的內涵
產教融合是指學校依據產業需求開設專業,依托專業服務產業,形成產業與專業密切結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從而促使學校成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等功能為一身的綜合體,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無縫銜接。
產教融合讓“產”和“教”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信息共享,為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產教融合不但能推進政府、學校、企業三方主體協同發展,而且能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產教融合,不單是高等院校與企業的簡單合作,而是力求教育領域與產業界的深度融合。因此,需要高校的不斷探索與推進,同時也需要社會各層面的關心、支持與協助。在此基礎上才能促進高校的學科發展與專業建設緊跟產業升級與發展,確保高校所培養的人才符合產業需求,全面推動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產教深度融合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區域產業深度轉型對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高等教育應堅持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推動現代教育體系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策略。
2 產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社會化高職教育的基本特征
2.1培養目標的應用性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泵鞔_了現代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
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教育的培養目標從總體上講是培養技術型、操作型、應用型的技術人才,培養目標應以各行各業熟練勞動者和社會需要的各類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為主。這一基本要求決定社會化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社會性、職業性和應用性,要實現產教融合發展,對接社會需求、市場需求,培養“高素質勞動者”。
2.2專業設置的緊密性
高職院校設置專業的重要依據是職業技術的崗位群要實現“行業拉動”,其特色是企業和市場缺什么樣的崗位職業技術人才,就設置什么樣的專業。因此,崗位職業的針對性較強,人才培養的可塑性較強。
在課程設置上,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是以崗位、職業所需要的能力要素為核心進行展開,通過對工作崗位的分析確定所屬職業崗位能力要素體系,以此確定相應的課程體系。這就要求在專業教學、教育體系建設過程中,不再單獨地強調專業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而是更加強調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按照產教深度融合、滿足產業發展需求,設計模塊式教學體系、教育體系,達到職業技術崗位的應知、應會、應用要求,這是產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社會化高職教育著力探索的教育教學特色。
3 產教融合模式的探索
3.1重構人才培養模式,增加與企業合作的“籌碼”
改變教與學的主體地位,從做中學,讓學生成為自己的老師,教師作為導師和師傅,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和錯誤進行解答和糾正。“做中學”不但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表達能力、跨專業跨學科的理解力及執行力[7]。通過做中學,學生掌握了扎實的技能和崗位能力,不需要進行企業再培訓,就能適應初始崗位要求。這樣,現階段企業最關心的人力資源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校企合作的就會有更牢固的基礎。
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質量意識,我們一方面加強思想教育,從學生入學開始就強化常規行為習慣的培養,另一方面,制定了嚴格的實踐教學規范,將學生的行為規范要求同成績學分考核結合起來。并通過典型的案例警醒學生。同時,為保障教學效果,采用分組教學、分階段實施的辦法,統籌安排,分組進行。
3.2多措并舉,提升教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為了加強師資力量,我校一方面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學校和企業根據教育部的“雙能型”素質教師認定標準,共同制定“雙能型”師資培養方案,將師資培訓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鼓勵教師到企業參與技術研發和崗位管理工作,通過探討并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過程,有效提升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水平。
另一方面,為骨干教師提供完善的進修平臺,建立學校和企業雙向培養機制。想方設法提高學校自身的競爭力,有效促進學校學科的發展,更好地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的順利進行。
3.3依托相關法律法規,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
從西方發達國家高等學校發展校企合作的歷程來看,任何一個具體的改革模式都需要國家法律上的支持,比如澳大利亞的“新學徒計劃”、德國的“雙元制”等。我國高等教育推進“產教融合”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已經將其作為國家戰略納入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內容之中。安徽省也對產教融合的政策性支持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出臺了相關政策,我校借助相關政策,從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有效拉近了校企間的距離。
4 結束語
產教融合是以生產服務于教學為前提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了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不僅要從企業的需求和興趣點出發,加強人才的能力培養,更要從企業智力支撐方面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產教融合必須避免簡單的人才輸出、低端的生產。從根本上講,產教融合是很難實現的,只有學校本身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師資隊伍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培養出具有較強的產業服務能力,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產教融合,才具有穩定的基礎。我校也正在這方面開展積極的探索工作,通過合作實現孵化團隊,依托團隊實現融合,進而促進深度的校企合作。
參考文獻
[1]張東.國外高校與企業如何實現共贏?[J].智慧中國,2017(7).
[2]劉志敏.產教融合:從“融入”走向“融合”[J].中國高等教育,2018(2):24-25.
[3]柳友榮,項桂娥,王劍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8(5):64-68.
[4]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EB/OL].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報,2018.
(作者單位: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