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小露
摘 ?要: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將美術課堂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通過專業化的美術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德育觀,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本文將結合親身實踐教學經驗,分析和探討如何在美術課堂上進行德育教育。
關鍵詞:德育;美術;課堂
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美術課堂不僅僅是進行專業美術教學的主陣地,還應成為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將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和道德素質作為重要任務,提高學生對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和西方經典文化的接受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當前,許多美術教師仍然只注重美術專業技能、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教育,而忽略學生的德育教育,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道德素質的提高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
一、在導入新課中生動形象地滲透德育
在進行新課導入時,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設計,用生動的語言、圖片、道具等內容將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和教師積極互動,主動思考問題,快速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環境中。例如,我在講授《校徽的設計》這一課時,在引入新課的環節,我問學生對國徽的了解有多少?知道國徽的設計分別代表著什么含義?國旗的設計又有哪些內涵?面對這些提問,學生開始相互討論,匯總答案。緊接著,我向同學們說明國徽是代表國家的徽章、紋章,為國家象征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征。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憲法或專門法律規定的代表國家的標志。中國的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國旗的設計理念是國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分別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星的顏色用黃色則象征在紅土地上顯示出的光明。在了解了這些涵義之后,我提議大家在對校徽進行設計時,要將學校的歷史,標志性建筑物等融入到校徽設計中。學生在了解這些內容后,我開始指導學生運用各種瓶蓋、紙、彩泥等材質,通過學生剪一剪、貼一貼、捏一捏,設計出各種帶有學校象征意義的標志。這樣的課程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通過了解國徽、國旗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此外,通過討論交流,相互啟發,共同設計校徽,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在繪畫課中滲透的德育教育
小學美術教學中,繪畫課所占比例較大,這就要求教師需要仔細研究教材,挖掘其中有價值的德育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在繪畫課程中進行德育教育。如果教師生硬刻板地進行德育教育,勢必會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甚至在心理上抵制美術課堂。因此,教師需要利用繪畫課中的生動形象的內容,對學生逐漸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例如,我在講授《媽媽的節日》,課前我布置作業,讓學生了解媽媽的工作與愛好,收集媽媽的照片,幫媽媽做家務等活動,感受母愛的崇高與偉大。在課上,我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與同學討論媽媽的“節日有哪些”,“媽媽是怎樣過節的”,“我為媽媽做了什么”等一些自己身邊的事情,增進對媽媽的關心與了解。與此同時,我引導學生去感受母愛和父愛,鼓勵他們將感受到的母愛用繪畫或剪貼的方式表現出來。此外,我鼓勵學生在母親節、父親節、父母生日的時候自己動手繪畫或做手工禮物送給父母,感謝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教會學生尊重和關心父母,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由此可見,美術課的德育教育功能在教學過程中的體現是十分明顯的,小學美術教師不應放過任何一次德育教育的機會,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的德育功能,通過美術的形式、方法,塑造學生的人格,懂得感恩。
三、通過藝術家的勵志故事傳播正能量
小學學習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質的重要時期。教師可通過美術課本中提到的藝術家,講授藝術家的勵志故事,引導學生學習藝術家的優秀品質,鼓勵他們像榜樣學習。例如,畫家齊白石在抗日戰爭時,為了不和日本人打交道,他特地在淪陷的北京住家前張貼告白,拒絕接待日本人,不賣畫給日本人,并畫畫諷刺日本人和漢奸。這個故事表現了一個畫家的氣節和愛國之心。例如在講授《美術的節奏》這一課時,我在課前為學生播放了《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除了讓學生感受音樂中的節奏外,我還為學生們講授了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故事,鼓勵同學們要勇于同命運做抗爭,追尋自己的夢想,不畏艱辛,努力奮斗。緊接著,在學習《美術作品中的節奏》時,我鼓勵學生可以采用各種表現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發揮自己的特長,獨立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藝術家的故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最好的德育素材,使得學生在欣賞繪畫作品,學習美術專業知識的同時陶冶道德情操。
四、在美術實踐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美術實踐課作為美術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其不但能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道德的陶冶。因此,老師要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讓他們多參加一些美術實踐活動,自己動手創造作品,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收獲知識和能力。例如,在講授《元宵節里掛彩燈》,我讓學生們提前收集整理元宵節的相關資料,了解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并利用廢舊材料分組設計制作有特色的彩燈。課堂上,學生通過講故事,做彩燈,猜燈謎等一系列活動感受元宵節的熱烈氣氛,培養熱愛中華民族文化的情感。通過利用廢舊材料制作彩燈,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環保觀,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懂得節約資源,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在講授《變廢為寶》這一課時,我為學生設計了廢舊材料制作剪貼畫這一實踐課,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廢舊材料形狀、顏色,損壞程度,合理使用廢舊材料制作剪貼畫。其次,我引導學生思考家中都有哪些廢舊物品,是否可以利用這些廢舊物品制作其他物品,讓這些廢舊物品重新發揮他們的作用。通過這樣的實踐課,學生不但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還能樹立循環利用的環保意識。
綜上所述,美術教育與德育是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健全學生的人格,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李麗. 融德育于美術教學,讓課堂更精彩[J]. 美術教育研究,2015(06):96+98.
[2]李煒. 淺議小學美術課堂中的德育教育[J]. 中華少年,2017(22):204-205.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元善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