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英鋼
小學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學校和家庭教育,對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主要以預防和發展為主,創設適合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是小學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關鍵。在影響學生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尤為重要,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必要。作為一名體育教師,不僅要注重本專業的教學,更要將心理健康教學加以運用,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良好的家庭氛圍表現為家長跟孩子的關系既是長輩又是朋友,家長跟孩子同玩同樂、同探索,家長經常認真地聽取孩子的意見及要求,讓孩子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見解。只要這些主張和見解合理、正確家長就應該接受。對于家庭的事物及活動,讓孩子有平等參與的機會,使孩子體驗到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父母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不能過于順從溺愛,也不能過于嚴厲甚至專制,要有民主的作風。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要經常進行思想溝通交流,讓孩子心情愉悅放松,這樣有利于孩子形成開朗、自信、積極的心態和開拓、自制、靈活的思維習慣。一個和睦、溫暖、守信用、積極向上的家庭,可以鑄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則有可能給孩子的心理留下不可修復的創傷。
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早期教育,使孩子一踏上人生之途便有了堅實的腳步。在國外流傳著這樣一首育兒歌:“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斗爭;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边@首兒歌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揭示了教育方式和教育環境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家長要學會自我調節,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要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空間,以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作為教師,應時刻牢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盡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就像我們所面對的每一個漢字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關注學生心靈,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于和教師溝通,敢于和老師交流,敢于對老師說“不”。教師要經常深人班級,利用適當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思想情感,從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與學生談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個別談心,可以發現、掌握某些同學的不健康心理,再“對癥下藥”,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調節,幫助他們克服缺點,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要讓個性鮮明的學生發揮出他們的才能,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增強自信心,以形成心理完善的自我。
三、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學生心靈健康的橋梁
“樂于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善于與更多的同學交往,健全開朗、合群、樂學、自立是健全人格”是小學階段心理健康的主要內容。現代教育中越來越多地強調學會相處,而相處就是怎樣搞好社會關系。良好的同伴關系不僅是發展兒童社會能力的重要背景,是他們滿足社會需要,獲取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更重要的是,同伴交往的經驗有利于發展孩子的自我概念和人格。小學生在集體中被同伴接納并建立友誼,同時在集體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欣賞和尊重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滿足,他們與同伴的關系是平等的,這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是很有利的。同伴關系對兒童發展的影響還表現在早期的同伴交往經驗會影響兒童未來的個性、行為的發展以及身心健康。梅里爾·羅弗等人收集了大量在兒童指導中心進行治療的兒童追蹤材料,在追蹤多年以后,羅弗等人發現,童年期的同伴關系不良預示著以后可能產生嚴重的情緒障礙,被同伴拒絕和忽視的兒童在青少年期常有違法行為,并表現出大量嚴重的心理調節方面的問題。所以說,良好的同伴關系的學生心理健康的橋梁。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同學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合作的活動,使學生在良好的同伴關系中成長。
四、豐富的活動是學生心理健康的載體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學主要是以游戲和活動為主。兒童心理是在活動中不斷發展的,為了豐富和發展兒童的心理,就必須為兒童創造豐富的活動環境和活動條件,鼓勵兒童多參加活動?;顫?、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研究表明,在活動中學生更能發揮積極性,創造性,更能投入體驗,達到教育效果。因此,活動形式要做到喜聞樂見、豐富多彩。學??梢蚤_展各種藝術、體育、科技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身心,達到陶冶情操,融洽師生關系的目的。小學生在活動時會真實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毫無心理壓力,而且他們在觀察伙伴的活動和自己參與的活動中,間接或直接地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從而調整自己的認識,糾正心理偏差,防止心理異常,在自然、輕松、主動、積極的狀態下,實現認識到行為的轉化,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小學生的友誼,是和親近的同伴、同學等建立起來的特殊親密關系,對小學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它提供了小學生相互學習社會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體驗情緒和進行認識活動的機會,為以后的人際關系奠定了基礎。小學生已經很重視與同伴建立友誼關系。在活動中要體現形式的主動地位,調動形式主動參與,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交往、學會思考,促進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個性的形成。
五、多元評價是放飛學生心理健康的風帆
多遠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至少有七種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等,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的組合,從而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表現出不同的學習效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智能特點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的互補。承認學生多元智能的存在,就應該以多種評價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學生,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長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例如,根據學生的特長特點評出體育之星、藝術之星、創新之星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出智慧之星、勤奮進步之星等;根據學生的心理和道德情況評出三好學生、自信小明星、助人小幫手等,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有利于學生找到自信的感覺,找到自我,滿足學生不同的心理需要,激發他們向上的心理品質。
小學階段是人生長發育初期,這一時期生理發育很快,而心理則幾乎從零開始,盡管孩子入學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響,但是這與學校教育階段相比,則顯得微乎其微,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將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礎,我們只有從小抓起,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讓我們謹記英國作家薩克斯的話,發揮自身的積極主動性,以自己良好的態度和正確的做法去感染、影響、啟發、引領、教育我們的服務對象,使他們都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