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暢
作為一名在校師范生,我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就是教師。所以我很關注中國教育未來的走勢。
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試行新高考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3+3模式高考改革,這樣的模式將會推廣至全國各地。高考改革回歸到學科應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及課標的基本要求。這項改革,是對技術技能學習還是文化知識學習的一次拷問。目前,我國北京、遼寧、湖北等地也推廣了高考改革。我國計劃于2020年全面實施高考改革,高考改革迫在眉睫,與你們的學習生活相去不遠。所以,這兩地的一舉一動,都預示著未來的方向,因而備受教育行業工作者的矚目。
高考改革對學生而言,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能讓學生及早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專業。能學自己喜歡的專業,將來能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我未能享受到這樣好的政策。高中階段,我特別喜歡物理和歷史,但物理是典型的理科,歷史是典型的文科,我不能兼顧,由于我寫字比較慢,必須二選一的話,我只能放棄歷史,選擇物理。還得安慰自己說,喜歡歷史可以作為業余愛好,拓展文科知識也不是件壞事。新高考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絕大部分地區都選擇6選3。像我這樣的情況就可以選擇物理、歷史、生物,我肯定能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優勢。看別人總結的經驗,6選3的時候,文理兼顧,在將來報考院校的時候,選擇的范圍最大。
在大學校園里,身邊還是有很多同學很迷茫,迷迷糊糊的上了大學,迷迷糊糊的選擇了專業,可能很多同學根本就沒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只是夠了某個學校的分了,就上某個大學,至于學什么專業,僅憑高中對學科的認識,差不多選擇一個算了。我的一個大學同學,憑英語146分考上物理系,他的理綜也就160多分,想這樣的學生怎么能輕松完成大學四年的物理專業的學業呢?想想都替他愁。我也問過他為什么這樣選擇,他說就對物理還多少感點興趣,化學、生物更不喜歡。常識也知道物理學科在師范專業里最難學呀,其實除了師范類,除了物理、化學、生物,還有很多專業可以選擇,他草草地放棄了自己選擇的權力。因為他根本就不了解專業,不了解自己的喜好,也不了解將來的職業需求。
某種意義上說,我就很早確立了目標。我從小就特別愛看科普書,初中開始喜歡物理,高中尤其喜歡理論物理。平時關注前沿的物理理論科學。我打算考研讀博,將來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工作。我在高二學習非常緊張的時候,我僅利用了7個月的業余時間準備物理競賽,最終獲獎。老師、父母曾擔心參加競賽會影響學習成績,事實證明,競賽不僅沒有耽誤我的學習,反倒讓我躍進到年級前幾十名;競賽體驗讓我相信我有學好物理的潛質,從而更加明確了我的學習目標,甚至上大學學習大學物理和高等數學的時候,覺得非常輕松。
新高考改革,倒逼高中生在高一的時候就做出選擇,相當于提早明確了自己的專業方向。在選科時,已經知道將來大學專業選科要求,可以通過專業鎖定一批各層次的學校,縮小的目標院校范圍,這樣在高中階段就可以明明白白地學習,對高中生來說,這是件最好的事情了。
社會上對新高考也有過置疑,有人認為改革弊大于利,改革過程中,哪可能所有的決策那么完美,能一次到位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好了。以物理學科為例,改革之初有人鉆空子,因為物理比其他科目難學,很少有人選擇物理,我們知道大學里尤其是理科和工科,哪有不學物理的道理?如果高中階段沒有好的基礎,大學里來補救,有點晚了吧。聽說某大學在發錄取通知書的時候,要求學生在報到前利用暑假自己補高中物理,否則上大學跟不上。可以想想,高中三年的物理內容讓一個假期補齊,效果能怎么樣呢?
為新高考改革發展,需求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調整政策。1國家啟動了保障機制。上海建立了科目保障機制,其中物理學科的選考保障數量為6.5萬人,一旦選考學生少于6.5萬人,就會啟動保障機制,以6.5萬為基數,按照規定進行比例等級賦分。2選科要求上,以山東省為代替由原來的“或”改成了現在的“并”的關系,這樣,可以讓學生不得不選擇“物理”,3還有國家要求大學在專業上要求選擇物理。一些高校為了保障所學專業與選考科目的關聯度,設置了一些影響選考科目。特別是在理工科相關專業中,基本上都把物理作為硬性選考科目。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如果不學習物理,就會與很多理工科專業失之交臂。這樣下來,選物理不吃虧,也不得不選。選科政策中存在的問題正在不斷完善,這也是為了保障廣大學生的利益。
山東大學最近公布的學生選科結果統計,最終選學物理的還是占比還是相對小,及次于政治學科,排倒數第二。每個學生有權力為自己做選擇,放棄物理也就放棄了大學必須選學物理的相關專業。物理本身難學,放棄物理避開了難出成績的科目,有得有失。
我也和高中老師討論過高中校如何應對高考改革的問題。在高中階段,每個學校的教育基礎設施和師資條件不一下,按選科要求,6選3有20種組合,如果每種組合都有學生報名的話,至少要開設20個班才能滿足學生需求,再加上分層教育,那少說也得30個班。開班就得有老師,估計像我們內蒙這樣的偏遠地區,一般學校都沒有這么多班級也沒有那么多的老師。我想對于條件一般的學校,可以根據本校學生選科統計人數,減少合并選科組合,比如10種組合,人多的組合可以分兩個班分層教學,這校十幾個班就夠了。學生可以找一個盡量靠近自己興趣的選科組合學生,至少能絕對滿足兩科,這樣也算基本滿足學生的要求。學校能怎么實施選科是學校的事情,對于學生來說,任務就是合理選擇、好好學習。
學弟學妹們,新高考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打破了傳統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和特長,進行合理選擇。越早進行學科規劃,越早進行職業規劃,就能越好運用選在權。反之,就會造成選科困擾。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高考改革給學生帶來最大的好處是提早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提早確立學習目標,讓學生充分發揮潛力,讓人生完美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