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華
摘 要: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協調發展,加快了地區間的合作,利于實現經濟的共贏,成為引領我國以濟發展新的引擎。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帶動作用;港珠澳大橋;優勢互補;共贏
粵港澳大灣區是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
一般而言,灣區的經濟發展主要經歷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創新經濟四個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地區面積、常住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全國的0.6%、0.5%、12.1%,有三個港口排名世界前十。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將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級區域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是泛珠江經濟區的升級,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把粵港澳大灣區緊密相連的港珠澳大橋總長55千米,跨越伶仃洋,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迄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主體工程由6.7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長達22.9千米的橋梁工程組成,隧道兩端建有東、西兩個人工島,大橋于2009年12月正式動工,于2018年11月通車,是中國當今主要的交通基礎設施。
在高考地理中,結合地區經濟發展的區位因素分析,及相關地區發展的互補性協作,推測能涉及到以下考點:
一、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引擎的主要條件
粵港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地理位置優越,對外交通便利,方便和發達國家及地區經濟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了對外經貿合作,經濟發展的實力強,對我國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
在對外的交通運輸中,水運一直具有相當重要的水平,通過發達的水路交通這網,能帶動廣闊經濟腹地——泛珠江流域的發展,利于地區間的資源互補合作,實現區域的共同發展,從而實現共贏。
由于粵港澳地區在改革開放后接受發達地區的工業轉移,現代工業發展迅速,工業發達,同時也促進了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比重高,發展水平高,資金雄厚,基礎設施完善。作為我國的開放高地,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對外聯系經驗豐富,引領經濟發展的能力強。
從地理學的角度總結出來即是:①粵港澳地理位置優越,對外聯系緊密;②水路交通便利,能帶動廣闊經濟腹地的發展;③產業結構優,經濟實力強;④國家政策支持,對中國內陸帶動作用強。
二、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階段分析,為其經濟發展提出建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到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的階段,提升港口的服務水平,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利于提高港口經濟的附加值,提升服務職能。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先進制造業的比重,發展高端制造業利于提高整體競爭力。
由于粵港澳地區面積較小,必須加強與區外合作,加快附加值較低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并且利用香港對外經貿的渠道,開拓對外經貿,加強對外經濟交流,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和利用外資。在注重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從地理學的角度總結出來即是:①提升港口的服務水平,優化產業結構;②加強區內外合作,轉移落后產業,促進產業升級;③拓展港澳對外經貿的渠道,促進多元化發展;④注重環境保護,加大開放力度。
三、從自然環境角度分析建設港珠澳大橋面對的主要困難
港珠澳大橋總長55千米,跨越伶仃洋,是迄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超級工程”背后有“超級創新”,港珠澳大橋建設難度極大,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層出不窮,僅專利就達400項之多,在多個領域填補了空白。
這些“超級創新”主要是基于港珠澳大橋建設難度大,人類智慧在克服不利的自然條件下做出的創新和改變。此海域是夏秋季臺風的多發區,在建設過程中必須考慮到橋梁的抗臺風能力,工程防臺風的標準較高。
港珠澳大橋位于珠江入海口前端,珠江口長年淤積的泥沙較多,海洋底部的沉積物深厚,橋梁建設過程中,橋墩設計和建造時埋藏深,難度大,安全度的要求較高。
長橋橫架于廣闊洋面,海洋空氣中的水汽鹽分高,橋墩沒于海水中,材料選取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防鹽分的腐蝕,所以在建設過程中橋梁防腐蝕標準要求高。
從地理學的角度總結出來即是:①海洋多風浪,施工保障難度較大;②海洋沉積物深厚,橋墩埋沒深度大,工程量大;③處于多臺風地區,工程防臺風標準高;④海水鹽分高,橋梁防腐蝕標準高。
四、分析港珠澳大橋的修建對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從珠江口西岸到香港的交通時間和費用將大大減少,大幅提高了香港與珠海、澳門間的運輸能力,改變了之前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間陸路通道“斷環”狀況,使港深、廣佛和珠澳三大經濟圈形成閉合的環型快速陸路網絡,大幅提高香港到珠江西岸運輸通道的運輸能力,加速粵港澳經濟一體化,促進珠三角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配置,有利于珠江東西兩岸的協調發展,在大珠三角區域內構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會改變珠三角區位格局,珠海將成為香港的直接經濟腹地,港珠澳聚合成一個新的經濟區、港口群和城市群。珠海被邊緣化的尷尬局面將得以徹底改變,珠海在珠江西岸的核心城市地位得以強化。交通制約瓶頸的破解,拉近了珠江西岸與世界經濟接軌的距離,加快了珠三角西岸地區經濟國際化的步伐。
受國內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香港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外圍競爭壓力,龍頭地位逐漸被削弱,而且香港快速上漲的土地、人工價格,制約了香港的持續發展,“前店后廠”的發展模式已不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為香港提供了突破當前僵局的良好發展機遇,與珠江西岸的聯系即將使香港的經濟腹地版圖發生巨大變化,為香港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引擎。
澳門是大橋建成后,最大、最快、最直接的受益者,澳門交通末端的狀況將得以改變,有助于與香港形成更好的產業合作與分工格局。借助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通過各種離岸金融業務,使澳門成為一個開放的離岸金融中心。港珠澳大橋建成,香港進入澳門的休閑游客將大幅度增加,為澳門博彩業帶來相當可觀的客源,同時加強了與內地的聯系,擁有更廣闊的腹地,更有利于推動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
從地理學的角度總結出來即是:①利于加強環灣地區聯系,提高運營效率;②利于帶動珠海及泛珠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③利于香港產業轉移,拓展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④利于促進澳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從時事政治角度搜尋地理考點,應該在教學中推廣,畢竟動態的發展是世界的主旋律,學科學習也得跟得上時事政治的步伐。在國家時事中注重地理高考點的延伸,也是高考的出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