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萍
摘 要:高三復習階段,面對學生學習時間緊、心理壓力大的現狀,如何提升高考政治備考工作的科學性?本文從分析高考政治試題的命題特點入手,研究高考試題考什么?怎么考?進而探究行之有效的復習備考策略,以高考政治試題的解答作為案例分析詳解如何做到一二三四,迎刃而解。
關鍵詞:政治備考;試題特點;一二三四;備考策略
在政治學科的高考備考中,我們經常會思考:政治學科考什么?怎么考?又該怎么備考?本文結合教學經驗就以上問題談談個人的一些見解。
一、高考政治試題的命題特點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要提升高考政治備考的科學性,就要深入研究高考政治學科“考什么,怎么考”。縱觀近幾年的高考政治試題,深入研究后我們會發現其中的一些共性:
1.《經濟生活》試題的特點是:立意宏大,政策性強;歸納為主,青睞“做法”;基于材料,開放作答。對我們備考的啟發是:①對主干知識的把握要有一定的深度;②注重知識間的內在邏輯關系;③關注經濟形勢和政策的變化;④對特定對象適度開展縱向研究;⑤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發散思維。
2.《政治生活》試題的特點是:立意宏大,政策性強;明確主體,考查行為;理論實際,有機聯系。對我們備考的啟發是:①細化對主干知識的復習;②注重對政治主體相關知識的建構;③關注不同主體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為;④分析解決問題時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原則。
3.《文化生活》試題的特點是:價值立意,弘揚優秀文化;尊重個性,試題靈活開放;貼近生活,強調知識運用指向明確,關注知識聯系。對我們備考的啟發是:①加強對知識的細化理解和熟練把握;②注重對主干知識的系統梳理和建構;③根據設問指向清晰闡釋知識間的內在聯系;③有意識地增加對活動、評析類問題的訓練。
4.《生活與哲學》試題的特點是:演繹為主,考查對哲理的理解;尊重個性,凸顯選擇性開放性;強調應用,哲學智慧融入生活。對我們備考的啟發是:①打破“原理+方法論+材料分析”的機械答題模板范式;②注重對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科學應用;③加強對方法論知識的踐行訓練;④適度增加對觀點評價、行為選擇、方案建議類問題的訓練。
下面我們一起來賞析三道高考試題:
【2016·新課標Ⅲ,38(2)】材料二隨著我國城市的發展,“停車難,停車貴”的問題日益突出。據統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停車位的平均缺口率達76.3%,同時停車場泊位平均空置率高達44.6%。某地運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和云計算,整合線下停車場資源,建成智慧停車系統,將車牌號與車主手機捆綁,提供周邊車位查詢→抬桿放行→導航定位→停車繳費的全程智能解決方案。(見圖8)。
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經濟知識,分析“互聯網+停車”智慧系統的應用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4分)
【試題分析】本題將“互聯網+”與停車的社會問題相結合,選材獨具匠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疾斓闹R具有發散性,涉及的主體有國家、企業、消費者;涉及知識點:市場、收入、供求與價格、消費;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2016·北京文綜,38(1)】閱讀上述材料,闡述科學技術的進步怎樣影響了個人的經濟生活。(13分)
【試題分析】本題屬于影響類的題目??疾炜茖W技術的進步對個人的經濟生活的影響。實質是考察學生對個人在經濟生活相關知識的整合延伸:消費者、勞動者、投資者的相關知識的整合;并且要求學生對材料深層地剖析解讀出不同的影響,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注重對教材知識整合。
【2015·課標全國卷Ⅱ,39(2))】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抗戰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10分)
【試題分析】本題設問新穎別致,在思考的過程中,要求我們要善于靈活地運用前后知識,不同模塊的知識,甚至是不同學科的知識。我們可以根據所學的哲學知識判斷出中華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是共性和個性的知識,抗戰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具體時期的體現,這樣理解更有利于答題。
綜上所述,政治高考真題所呈現出的特點可以概括為:①高立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選材獨具匠心,設問新穎別致;②高建構: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重組教材知識,生成新的觀點;③高思維:理在書內,解在書外。嚴密的邏輯思維必要的發散思維。
二、高考政治備考策略
面對高考政治的“三高”特點,我們應該如何有的放矢,進一步提升高考政治備考的科學性。本文認為要具備以下四個方面,一二三四,才能迎刃而解。
所謂的“一二三四”,指的是:①一個“活”的知識體系;②兩個必備條件,即肚子里有足夠的墨水,手中有科學的方法;③三種邏輯思維:設問邏輯、材料邏輯、答案邏輯;④四項能力要求: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一)一個活的知識體系、兩個必備條件:
1.一個活的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有利于我們從知識的點上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從知識的面上融會貫通,從而培養和提高自己“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真正實現由知識到能力的升華。為了幫助學生構建內化知識體系,不少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嘗試,總結完善,形成很多優秀的知識體系構建的模式:
①重點概念輻射式是指以重點概念為基點,對與之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全面輻射和深入挖掘,形成以這一重點概念為核心的知識系統。
②邏輯遞進式是指以知識的內在邏輯為依據,以某知識點為起點,或以鏈式反應的形式逐層推出下一知識點,或以網狀的方式遞進展開形成知識體系。
③問題引領式是指通過問題的形式,如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把知識點逐一落實,通過問題引領知識,實現知識整合。
④熱點關聯式是指以時政熱點為背景,把與之相關的學科知識加以重組、整合。該模式又可以分為:一是從知識點的角度對熱點進行深挖,把與之相關的知識整合;二是從熱點的具體問題入手,用課本的知識進行分析應對,形成專題。
知識體系的構建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字,是“活”。具體表現為:一要做到方法因人因知識而異,根據知識點的情況靈活選用合適的構建模式,根據個人的思維習慣建立適合自身的知識體系。二必須是經過學生內化的知識體系。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更多是教師包辦,學生填鴨式接收的過程。這種模式下形成的知識體系哪怕再完美,也沒有絲毫作用。所以,必須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動手,根據自己的思維特點,通過對知識點的理解、對內在邏輯的把握,整理形成符合自己的知識體系,只有“活學”才能“活用”。
2.兩個必備條件
兩個必備條件,一是指肚子里有足夠的墨水,二是手中有科學的方法。肚子里是否有足夠的墨水,就是是否有一個活的知識體系,能夠將課本在“讀厚”與“讀薄”間轉換自如,既有對框架的宏觀把控,又能對微觀知識深入挖掘;既有對知識的縱向把握,又有橫向比較綜合運用。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不斷整合優化的過程。
關于“手中有科學的方法”,很多教師在工作不斷總結,形成了許多針對不同類型選擇題和主觀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而不同題型不同的方法中,又有著許多的共性,都要求學生具備三種邏輯思維和四項能力。
(二)三種邏輯思維,四項能力要求
要提升答題技能,學生要注意三種邏輯,即設問邏輯、材料邏輯、答案邏輯。清楚設問問什么,材料呈現什么信息,如何更有條理地組織答案,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
首先,要求考生全面、準確地從背景材料、設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來獲得試題信;其次,根據試題的設問,針對性地調動并檢索有關知識,分析、歸納、概括,能夠針對試題設置的具體情境,從中篩選出符合試題設問的內容;最后,將這些要點整理成合乎邏輯、層次分明的結論應用在設問中,形成順暢的語言、清晰的層次、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探究的過程和結果。簡而言之,要求學生具備四項能力: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如何運用這四項能力有效把握設問邏輯、材料邏輯、答案邏輯,我們通過分析幾道高考試題一起來感受一下。
【2015·課標全國卷Ⅰ,39(1))】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記錄片《記住鄉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視首播。該片選取100多個傳統村落,圍繞中華美德的千百年傳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傳奇,采取紀實手法講述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有堅守精忠報國、寧死不屈民族氣節的,有傳承誠信為本、誠實待人村風的,有秉持積善成德、助人為樂精神的,有倡導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記住鄉愁》的播出引發社會強烈反響。古建筑學者將其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立體的教科書,現成的博物館”,歷史學者認為《記住鄉愁》呈現了一幅生動的鄉村歷史畫卷,民俗學者從節目中一個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社會學者強調汲取傳統鄉村社會治理的智慧和經驗……
(1)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記住鄉愁、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對此加以說明。(12分)
【試題分析】
1.運用“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理清設問邏輯
設問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題和靈魂,是關鍵信息。首先運用“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理清設問邏輯,知識范圍——設問主體——設問客體——設問指向性,逐一落實后我們會發現,設問的邏輯應該:請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記住鄉愁(A)”、“傳承中華傳統美德(B)”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的作用。進而可以確定簡要的答案邏輯:A有利于C;或者B有利于C;或者A和B有利于C,視材料而定。
2.運用“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理清材料邏輯
然后運用“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理清材料邏輯,通過掌握材料的中心思想及每一層次來獲取。第一段材料邏輯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需要“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要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記住鄉愁(A)”,我們再簡單地轉換一下,就可以形成符合設問邏輯的答案:記住鄉愁(A)——有利于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
第二段材料邏輯是:通過“記錄片《記住鄉愁》(A)”,更好地“展現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B)”的精忠報國、寧死不屈民族氣節的、誠信為本、誠實待人村風,積善成德、助人為樂精神,鄰里和睦、守望相助,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等精華。
第三段材料邏輯是:“記錄片《記住鄉愁》(A)”引起古建筑學者、歷史學者、民俗學者、社會學者的強烈反響。他們認為“記錄片《記住鄉愁》(A)”是“立體的教科書,現成的博物館”、“鄉村歷史畫卷”、“活化石”等。
3.運用“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檢索篩選相關知識
從設問邏輯的角度,在理清第二、三段的材料邏輯后,我們需要完成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論證第二段的“記錄片《記住鄉愁》(A)”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B)”為什么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論證第三段的“記錄片《記住鄉愁》(A)”被古建筑學者、歷史學者、民俗學者、社會學者認為是“立體的教科書,現成的博物館”、“鄉村歷史畫卷”、“活化石”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有什么作用。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運用“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根據設問邏輯,有針對性地檢索有關知識,分析、歸納、概括,能夠針對試題設置的具體情境,從中篩選出符合設問的內容:①《文化生活》課本P106頁第一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瓙蹏?、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保丝涛覀儾浑y發現,第二段的通過“記錄片《記住鄉愁》(A)”“展現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B)”的精忠報國、寧死不屈民族氣節、誠信為本誠實待人村風、積善成德助人為樂精神、鄰里和睦守望相助、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等精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高度吻合。②《文化生活》課本P7頁第二段“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和《文化生活》課本P13頁第一段“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這些知識點在第二段和第三段材料中都有明顯體現。“記錄片《記住鄉愁》(A)”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提供了重要載體。
4.運用“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形成答案邏輯
最后一步工作是,準確描述和解釋材料邏輯,并用學科思維作出正確的闡釋,運用歸納、演繹、分析、綜合、概括等推理技巧進行論證,將這些要點整理成合乎邏輯、層次分明的結論應用在設問中,形成順暢的語言、清晰的層次、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注意規范答案構成的完整性,觀點與材料有機會融合,切忌只羅列知識。
【參考答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中華傳統美德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4分)鄉愁反映了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眷戀之情,體現了當代人對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愿望和期盼;(4分)記住鄉愁、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重要載體和豐厚的歷史文化養料。(4分)
學生通過對經典高考試題的練習,鑒賞,不斷領悟高考答案來源與構成,再舉一反三,以不變應萬變。
綜上所述,要在把握政治高考試題特點的前提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一個“活”的知識體系,在做到肚子里有足夠的墨水的同時,手中要掌握科學的做題方法,不斷提升運用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精準有效地把握設問、材料、答案邏輯,提升高考政治備考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高考政治卷深化解題難度的四個命題趨向[J].繆克彬.考試周刊.2016(39)
[2]結合政治高考題型提升復習備考效益研究[J].孫小梅.成才之路.2016(24)
[3]高中政治復習策略的轉變與反思[J].許崇桂.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09)
[4]對高考政治復習策略的研究[J].陳春芝,陳桂平.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04)
[5]淺談如何有效提升高三政治復習的有效性[J].劉明全.新課程學習(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