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光福
摘 要:郭沫若等幾位之所以成為文學巨人,是因為他們都有一位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摒棄封建世俗,誠實、倔強、無私、善良的母親,她們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培養了我國現代文學大家。
關鍵詞;巨人;母親
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魯迅這一代文化巨人的出現,在其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有一個尚未被人注意到的共同點就是都有一位可敬的母親。
郭老三歲誦讀《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四歲半發蒙進學堂,都是他聰明的母親啟迪的。“翩翩少年郎,騎馬上學堂,先生嫌我小,肚里有文章。”多么美妙動人的兒歌!正是母親的這首歌,撥動起郭老兒時讀書的興趣和好勝心,騎著竹芊,抱著書包,高高興興地跑進了學校。多么高超的啟蒙啊。早期智力開發,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郭母真是偉大的教育家了。郭老一生中表現的敏銳力、創造力、研究精神和革新精神,他的超人才華,難道不是開始于這重要的第一步嗎?直到郭老三十七歲東渡日本還念念不忘:“幼年時代,影響我最深刻的,當然要算是我的母親。”
茅盾的精密和廣博,也是從母親身上得來的。他小時候,母親挑選了《字課圖識》作為識字教材,又從《正蒙必讀》里抄出《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作為知識教材引導他進入了廣闊的天地。從此,博覽群書,精讀古籍,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當他北大預科結業,到商務印書館做編輯時,館內的高級編譯員孫毓修曾對茅盾的博學大為吃驚。孫問其父,茅盾答:“十歲喪父”;孫又以為來自祖父,茅盾答:“不是,來自家慈。”正是母親的嚴格教誨,不僅使他刻苦自勉,也使他治學有方,遇事尋根問底,善獨立思考,從不隨聲附和,為日后創造民族文化藝術高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巴金的母親屢屢教誨兒子要“幫助那些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的這種善良的感情,成為巴金思想性格的重要基礎,點燃了他背叛封建家庭的烈火。他深切地聲稱:“我是從下人中間出來的,我應該回到他們那里去。”他勇敢地呼喊出:“我集中全力攻擊的目標就是一切不合理的舊制度!”他的確為自己的誓言獻出了心,獻出了筆,他的成就使他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法國友人譽他為“被壓迫被剝削人民的保衛者”。巴金深情地向廣大讀者說:“母親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代替的”;“她很完美的體現了一個愛字,他是我知道愛與被愛的幸福,她教我愛一切人,她教育我同情哪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憐恤他們,不要把自己看的比他們高,動輒就將他們打罵”;“我的第一個先生,就是我的母親。”
老舍一歲半就死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度過了童年和青年。在饑餓、窮困、擔驚受怕的日月,母親為保護兒女承受了大悲大痛。她是那樣要強,那樣硬朗,那樣肯于苦斗。我們所共知的老舍在性格上所表現的克制力,發奮精神,“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不正是她母親的影子嗎?老舍經常思念她的母親:“我的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以生命的教育。”無怪乎當敵視新社會的人對老舍鮮明的政治立場進行咒罵時,他反而自豪的大聲宣稱自己就是黨和人民事業的“歌德派”!從1949年底回到祖國至1966年不幸去世,短短十幾年,他勤奮寫作,驚人的創作了二十二部劇本,成為當之無愧的文藝界的勞動模范。
新文化旗手魯迅的母親,其佳話是人們熟知的。在家境衰落、經濟拮據的光景下,正是母親百般籌措,讓魯迅得以“走別的道路,尋找別樣的人們”,踏上了人生的征途。魯迅少年時,常跟母親同住鄉下,生活在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中間。這段與農村和農民接觸,使他深刻地了解到農民“畢生受著壓迫”,有“很多苦痛”,這對于他終生的文學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一種內在的鞭策,促使他一切都從被壓迫被奴役人民的角度出發,揭露社會病態,探尋解放的途徑,在風沙撲面的荊天棘地中,不屈不撓的探索、創造和搏戰,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為了表達對母親魯瑞的無限敬愛,作為永久的紀念,他以魯迅作筆名。
五位可敬的母性原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有的是貧困的農家女兒,有的是名門小姐。有的是知縣夫人,有的則是失去父母的孤兒,但他們都繼承了我們偉大民族的傳統美德,摒棄了封建禮教的世俗惡習,誠實、正直、倔強、無私,在品德上成為子女的楷模。正是這些賢惠的母親,善思好學的母親,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培養了他們偉大的兒子,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我熱愛我們的偉大文學家也崇敬養育他們的不平凡的母親。
參考文獻
[1]《中古現代文學史綱》北京大學出版社
[2]《中國現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