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三 王田麗
氣貫長虹書正氣,方寸之間覓洞天,誰知筆墨如心意,一池黑水蕩流年。
——題記
對于生活在城市高樓里的零零后來說,我們的童年大多無憂而又平庸——物質上的無憂,經歷的平庸。
鋼筋水泥筑的高樓,騰不出一個小小的院子,承載伙伴們的歡聲笑語;城市的奔跑腳步,沒有時間停下來,等一棵槐樹慢慢長大,讓我們躺在樹下,吻上槐花的甜芯;我們緊緊地跟在父母身后,活躍在各大補習班,為自己的分數增光添彩,奔赴我們的錦繡未來。
這樣的平乏童年時光,好像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可生活是無論你選擇哪一種模式,都能創造你自己的獨特。我的童年就是這樣的標準模式,可是認真生活,總會相逢一些驚喜,刻骨銘心。
總角之年,初識書法。尋著墨香,踏入地下室幽深的巷子,推開大門,有一先生立于桌前,旁邊站著一個較我稍年長的孩子,先生示范時潑墨揮毫,龍蛇飛動,墨一入紙,便和白宣相互交融,方寸之間,筆酣墨飽,風神灑蕩。稍晌,那些字就仿佛長在了紙上,入木三分,好像有了真實性。作為一個旁觀者,這波藝術美的沖擊來得橫沖直撞,宣紙上的燦爛與先生的優雅風度,就好像深深的漩渦,讓我頭暈目眩地為之傾倒。后來,讀到詩仙對書法的贊語,“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便覺遇了知音,巧與我初見書法時的驚艷相符。源于熱愛驅動,那是我第一次主動要求上興趣班,也是頭一次因為上了興趣班而沾沾自喜。彼時,大約是春季,窗外寒冰初融,綠意冒頭,恰逢一個好時節,我記憶中的好時節。
學習就像造房子,源于一腔熱血的奇思妙想,卻需要細水長流的堅持打好地基,才能學有所成,而不是金玉其外,卻敗絮其中。
童年的時光,不短不長,我的生活原本是紅塵中的一個平凡事,是書法讓它起了波瀾,我沒有萬水千山走遍的閱歷,但堅持學書法卻給了我更多體味。比如,小時候讀到書中“痛并快樂著”這句話,我老是不能理解,痛與快樂不是對立的嗎?可帶著一顆認真的心學書法,讓我對這句話體悟有了事實印證。我遇到過很多個寒冷的冬日,執筆數小時,手關節被凍得通紅,手部較嬌弱的我,腫得像超市肉攤上掛著的豬蹄,卻還因為筆法不靈動被叱責。我遇到過很多個墨藍的黑夜,月光慘淡,星輝寥寥,只有一溫燈火,伴我把千字的作品在紙上敘敘道來,記憶最深刻是寫小楷時,小小的方塊字遍布宣紙,我視線模糊時,老把它們看成一排排螞蟻,就仿佛覺得它們正爬滿我的身軀,一下子毛骨悚然。我也遇到過很多質疑,他們言“字寫規矩就行,只有成績才是分分必爭。”可我不想在意,秉著初心和少年時意氣,就想盲目地堅持下去。把時間浪費在有價值的事上,縱使流光易把人拋,那它也會在時光深處留下美好的剪影吧。
那什么時候在書法上看到了努力的意義?大概是在下鄉送春聯時,收獲了一個農民爺爺舒展的微笑和鼓勵;大概是在人民大禮堂“中日書法交流”時,憑著作品受到了日本選手的尊重與欽羨;大概是書法已經逐漸成了我最閃閃發光的名片,在我每一個人生拐角推波助瀾。
我慢慢長大,因為更好的資源,外出求學,書法班不可避免的離我遠去,我那段充滿墨香的童年也遙遠了起來。可是書法對我的影響卻從未改變。它已經從年少時對美的沖動,變成了一種日常的習慣,慢慢滲透到我的品性,修煉了我的文化品格。楷書使我端正沉穩,隸書使我別出心裁,行書使我在做人上更多一絲大氣與隨適。
抑郁之時,鋪就宣紙,擺好筆硯,執手中筆,寫心中字,那厚重的墨色,就像一個滅火器,把心中的煩躁點點壓下。我時常慶幸,信息時代如此快速發展,而我因為年少時一段美好的際遇,能緩解一些焦灼,能偷得心靈里的半晌閑,能一張一弛不過度緊繃。
實際的童年走過了,但是那墨香不斷從記憶中飄出,讓我在褪去天真懵懂之后,能成為一個正直沉穩的人,即使我現在常被世俗所惑,但也一直相信,總有美好的事物存在,值得我們為之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