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高三,學生知識儲備有一定基礎,不是零基礎,部分老師在高三復習課的時候用新課模式進行復習,認為學生的基礎都忘記了,也有部分老師往往在開始復習的時候先羅列大量的知識點,然后進行大量題目的講解與訓,很多時候導致課堂中學生會的知識老師一直在講,不會的知識講的很少,導致這樣的高三復習課不精準,針對性不強,效率也不高。
1.第一次測評基本目標,制定能力水平測試題目
以零點的個數為例進行探究,本節課學習目標有兩個,一是理解并生成零點的處理方法、二是會用零點的通法解決問題,那么學生對于零點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得怎么樣,有多少學生已經掌握,我們不是很清楚,如何從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我們的課堂,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可以從開展制定題目,測評題目,評價題目,展開教學,再次測評的模式進行研究,具體的操作模式如下。
1.1如何在課堂上導入能力題目
我們課堂上不是直接給學生做,學生一頭霧水,為什么要做這個題,讓學生做這個題目或者這個題組的題目的目的是什么,讓學生知道,當然這些題目是圍繞學習目標展開,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個題的測試,自己的水平離學習目標有多遠,帶著方向進行,明白本節課的學習路徑,提高聽課的效率。
1.2能力測試題目的示例
設計這個題目目的:零點個數最重要的方法是轉化,如何體現轉化的題目,又要體現在核心知識點上,選出一些題組出來,對比和分析之后,挑出指數對數的轉化,與目標相扣,如果學生達標,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展開進一步的研究,如果沒有達標,進行淺一層的探究,這一步符合教學中的適合學生最近發展區進行教學和診斷,符合學生的學情的,這樣的形式學生的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
測出結果解讀:例如,我所帶的班級理2班有三人選A,3人選出C,49人選擇B,說明全班大部分同學對于常規的零點轉化是明白的,已知在這樣的一個基礎水平上,老師可以再深一步的進行探究,含參問題的零點問題的處理,升華零點的通法通性的解決,抓住通性通法背后的不變性,也是零點的本質。
1.3,制定題目的要求
一是制定這個題目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題組,主要在于學習目標的等價性和測評性標而展開,二是不要難算,難想,是題目的重心偏離學習目標,三是題目典型要適合學生的水平,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四是基于學生的學情設計題目,五是題目具有代表性,符合課標要求下完成。
2.第2次測評基于目標,深度的講解,檢測學習目標是否達標
基于學生的測評結果,展開教學,通過例題的講解和思維的訓練,學生的能力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目標有沒有達到,當然我們可以根據課堂學生的反饋知道目標的達成,但不精確,并且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是基于學生在上這節課之前和上這這課之后有沒有區別,是檢驗教學目標的設定有效性的一個前提,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幫助,提高課堂效率。
2.1制定檢測學習目標的檢測題的要求:一是基于學習目標下制定題目,不偏題,具有針對性。二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高于能力水平第一次測試題,但要適合學生的情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3,設置的題量可以一個也可以多個,檢驗的標準在于基于目標下學生的能力是否達標而設定。
2.2根據檢測的檢測結果調整教學,很多學生在聽完課之后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達到目標,教師可以根據測評的結果調整自己的教學,可以增加課時調整教學計劃等實這些目標達標,對復習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避免高三復習中出現這個題我講了很多篇怎么還是不會的情景。
2.3可以根據檢測的結果個性化教學,當出現的問題面不是很大的時候,我們可以分組布置作業,可以精準的找到這些沒有達標的同學課后異步達標,可以防止“一人感冒全班吃藥”這種現象,可以找到這些同學進行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課堂的講解等等能收到很多有價值的教學信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2.4課后達標檢測示范
設計目的:為了達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檢測學生有沒有達到含參問題的轉化,
設計目的:含參的問題是零點的一個難點,通過課堂的講解,設計4個處理,第一個是分類的處理,第二個是作圖的要求。第三個是轉化方法的選擇,第四個是轉化的選擇,全班上的要求只要完成前兩個,部分優生可以完成4個,這樣的設計既考慮到全班的任務,也考慮優生的收獲,讓每一位同學都有事情做,人人都在收獲的高效課堂。
利用課前的測評知道學生的水平在哪一階段,屬于了解學生學情的范疇,基于這個水平展開教學,針對性強,效率高,最后通過課中的講解,學生有沒有達標,還是部分學生達標,有多少,可以可過第二次測評,精準的提高課堂效率,學生的反饋也比較好,知道本節課自己要干什么,而不是盲目的聽課,增強課堂的學生的能動性,通過第二次的測評課后的付出方向更加明確,提高作業的效率。利用兩次的測評的方式提高三復習課的效率是可行的。
作者簡介:張宇甜,女,漢族,山東泰安人,大學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