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瑩
[摘 ?要:網絡新媒體時代,對于當下高職院校學生的網絡輿情引導管理,正在成為新的管理關注熱點。如何讓學生有意識的、有效的去利用網絡新媒體等載體工具,除了進行正常的學習交流,還要規避不良信息影響而導致價值觀的錯位,這些問題是當下高職院校學生輿情引導管理的重點。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新媒體;網絡輿情;引導管理]
伴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不少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都受到了計算機網絡的影響。如今的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新媒體的主力軍,其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都或多或少的都受到網絡新媒體的影響。以微信、微博、論壇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信息集散中心,或者說是一桌大雜燴,融合了許多不同元素的文化,表明了很多不同的立場,傳達了很多不同的觀點,而隱藏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文化立場、文化觀點背后的價值理念卻足以影響到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目前,在積極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環境之下,面對新媒體當中所傳達出的形形色色的價值理念,如何做出正確的取舍,從而去偽存真,發揮利用好新媒體資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正確樹立大學生的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分析
近年高職院校的網絡輿情受到了國家和相關人士的關注,網絡輿情對于大學生來說,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傳播的直接性和爆炸性、內容的隨意性的監管困難性、社會影響的“放大性”和“神射性”。
(1)傳播的直接性和爆炸性
與傳統的媒介相比,我們現在所用的手機網絡有著無法逾越的優勢,手機網絡打破了時空的界限。我們的高職學生可以通過校園論壇、博客網站、微博、微信、QQ等多種網絡工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與此同時學生們發表的意見和觀點如果有影響力的話,是積極向上的東西的話可能會被無限制的重復利用。與此同時也還有一些不好的東西會被擴散,因為手機網絡的優勢就會輕易的穿越封鎖,令監管部門束手無策,瞬間爆發。
(2)內容的隨意性和監管困難性
網絡社區是具有匿名性、虛擬性待特征的,這也就是吸取學生投身網絡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媒體的擴散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網絡結體。許多大學生利用新媒體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對事件的看法,有些學生發表的觀點,會形成一種組織性的擴散。這些都是邪教組織利用網絡對大學的欺騙,這些事情也突破了時空的局限性,他們也正是利用了媒體網絡的“蝴蝶效應”超出了學校的管理,造成破壞性的結果。
(3)社會影響的“放大性”和“輻射性”
高職院校輿情的發言者的身份都是青年學生,年輕氣盛,容易沖動。所以在面對貪污腐敗、故意傷害、學生失蹤等惡性事件發生時,更加容易造成跟風。2012年河南的某一高校發生了宿舍兇殺案,此事一出,迅速的通過網絡傳播到各大媒體,然而各大媒體都在關注此事。對于這種事情,還有很多,僅僅因為一些小事對室友大打出手的,釀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和損失,有的甚至毀掉自己的人生。因此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的網絡負面輿情也有較大的“輻射性”。
二、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兩面性的。那么很顯然新媒體也是兩面性的,我們可以來了解一下新媒體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兩面性影響。
(1)新媒體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新媒體信息更新的頻率非常的快,對于社會的熱點問題反映的也極為迅速,即時性的信息滿足了大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的滿足,這也是現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成為當代大學生以及所有人的重要工具的原因。
(2)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新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的多元化容易使青少年核心價值觀迷失。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信息發布簡易、文本內容碎片化、傳播擴散范圍廣,用戶還可匿名登陸,如缺乏正確、有效的引導,極易成為謠言與虛假新聞的土壤。
三、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和管理
(1)明確管理的主體及對象
通過在學校的內部成立一個由高職院校的校學生會和網絡輿情應急小組共同組組成的網絡輿情管理機構,從而充分掌控網絡輿情,實現網絡輿情管理的有效性。學生管理團隊則主要負責進行高職院校學生的輿情引導工作,使學生們更加準確的認識到網絡輿情事件的事實,以便在網絡輿情事件發生的萌芽狀態,及時有效地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的減小網絡輿情事件的影響范圍。
(2)采用引導式管理方法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是00后、90后。他們這一個群體并不是成熟,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較強,對于學院強硬的管理方式會引發反效果。所以,需要應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使他們能夠認識到事情的真相,改變他們的態度、消除他們的不滿情緒。需要在課堂上加強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他們的判斷能力。
網絡新媒體對于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管理是一個新的課題,如何去有效的解決網絡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問題。需要加強網絡新媒體的管理力度;建設有效的管理團隊;充分的利用網絡新媒體的優點來引導大學生的興趣,用開放的態度來看待新媒體,科學的有效的去引導。網絡新媒體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所以在引導他們的同時,也需要他們擁有良好的心態,不是一副消極的態度。
參考文獻
[1]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2]李昌祖,張洪生.網絡輿情的概念解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9):139-140.
[3]李昌祖,周杰,鄭蘇法.高校網絡輿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10,(5)106-108.
[4]王靈芝.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分析及引導機制研究[D].長沙:中國大學,2010:31-33.
[5]習近平.建設網絡強國做好網絡輿論工作[EB].http://news.sina.com.cn/m/2014-02-28/1021958778.shtml,2014-02-28.
[6]劉斌斌.高校圖書館在校園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中的作用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1):73-74.
[7]網絡輿情[EB/OL].http://baike.baidu.com.